分享

行走在消逝中,身怀绝技的乡村“手艺人”

 369蓝田书院 2021-12-28


你记忆中的乡村是否有这么一群人,或带着简单的行头,走街串巷、扯嗓吆喝,或安静坐在小作坊中,沉醉于手里的活儿……他们看起来朴实无华却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是乡村手艺人。

有人说: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近”。随着技术进步,这群手艺人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一些村落里,仍可以在街巷间见到他们彳亍的背影,听到他们沙哑的吆喝。他们传承了古老的手艺,那些都是先祖朴素又实用的智慧,也是属于乡村的珍贵记忆。

磨刀匠


他们的行头简朴之极,一条扁担,一头是一张上面绑了磨刀石的条凳,一头是其他零碎的物什。如果有人家里的菜刀钝了,拿到家门口,磨刀匠就会利索地把凳子解下来往门口一停,扎稳步弓起腰哧哧地磨将起来……你对这个古老的手艺是否还留存着记忆:在某个清晨的迷梦中听到磨刀匠山高水长、带着浓重乡音的吆喝声。

锔匠


专门“锔锅锔碗锔大缸”的人被称为锔匠,就是把瓷器、陶器等破损的地方锔合在一起。农村资源匮乏,人们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一些锅碗瓢盆破了就拿去修修补补将就着用。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过去碗破了不舍得扔、补补继续用的日子已经远去,“锔匠”这个古老的行当也渐成绝唱。

篾匠


俗语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因为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够演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诸如圆圆的筛子、小巧的竹篮、结实的箩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塑料制品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所幸,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

雕匠


木雕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是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手艺。在塑料、铁等新材料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木头是农村主要的建筑材料和制作生活用品的原料之一。木雕无论是木头的选择还是手法的运用都极为讲究。所以,想想农村老家那些木雕制品,小至厨房印花用的模、小孩的玩具,大至房梁、桌椅是不是都透出艺术的气息?

剃头匠


剃头匠和现在的理发师可大有不同,剃头匠不但可以替人剃头,还可以为顾客刮脸、刮胡子、掏耳等等。而且那时的剃头行业很讲究礼节,身份不同,剃法也不同。乡村的剃头匠,很多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

织布匠


在农村,身上穿的也要靠自己动手,首先就是要有布,织布匠就诞生了。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轧花、弹花、纺线等大小几十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令人叹为观止。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织布工艺虽然没落了,但仍没有绝迹。

裁缝


现在很少听到“裁缝”这个说法了,先进的制衣技术渐渐取代了裁缝这一古老的手艺。记得以前在农村,要穿新衣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服装店非常少见,衣服要自己做。就算你出得起布,也不一定能马上找到裁缝为你量体裁衣。尤其是农村嫁女儿、娶儿媳时,做衣服可是大工程,得把裁缝请回家做个十天半月。

瓦匠


这里说的“瓦匠”不同于现在建筑行业里的“瓦工”。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盖楼用瓦,而瓦匠就是制瓦的人。瓦片虽然粗糙,但制瓦的手艺可不含糊,从选粘土、踩瓦泥、搭泥墙、制瓦坯、烧窑……瓦匠们可以说是在“精打细做”了。但现在瓦屋已经淘汰了,瓦匠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