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学之心理的实质
2021-12-28 | 阅:  转:  |  分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兴奋过程 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 抑制过程 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 外抑制:外界新异刺激出现,使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是神经过程的同时性负诱导 如一个强声音出现使得正进行的活动停止 超限抑制:过强的刺激引起的抑制,能保护大脑皮层避免强刺激引起的过度兴奋而损伤,又叫保护性抑制,是神经过程的继时性负诱导 如长期沉迷网络的人可能导致超限抑制,会对周围事物麻木淡漠,出现植物神经紊乱,表现暴躁易怒甚至虚脱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在后天逐渐习得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没有的到强化,是条件性抑制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如学习后不强化,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会抑制消退,最后消失 分化抑制: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 如学习“已”“己”的细微区别就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扩散 兴奋或抑制从原发点向四周扩散开来 如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点扩散会导致人手舞足蹈;而后逐渐冷静,这说明了兴奋的集中和抑制的扩散 集中 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原发点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的过程,互相诱导可能是同时性,也可能是相继性的。

相继性诱导是在大脑皮层相同位置上以兴奋与抑制发生的先后来区分的 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过程 如我们专心学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加强了相邻脑区的抑制,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同时性负诱导;

如晚上熬夜,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昏昏欲睡,这是相继性负诱导 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的过程 如睡眠到醒来,大脑皮层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正诱导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必须强调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社会生活条件才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组成部分。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总之,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人的心理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由具体的个体在头脑中进行的。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所以,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地、录像式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而是能动地去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不仅反映客观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而且还会通过脑的分析综合,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其中,主观性强调“人心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关键词是“不同”;能动性强调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主动性,理解关键词在于“不是消极被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预测”“改造”。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