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伯邑考与顺其自然的姬发

 江明月好 2021-12-28

封神大战中,西岐是代表正义的一方。第一回中女娲娘娘就指出了“成汤气运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周兴商灭已是注定的结局。书中多次提到了“凤鸣岐山 ,西周已生圣主”,这里的圣主必然是指后来的武王姬发,只是不巧的是武王姬发还有一个大哥伯邑考。圣主想要名正言顺地上位,伯邑考就成了摆在前面的最大绊脚石。

伯邑考

伯邑考和姬发都是姬昌的嫡妻太姒为姬昌生下的儿子,而伯邑考是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所以姬昌在知道自己将有七年灾厄的时候,便安排伯邑考监国,处理西周的政务。如果没有意外,将来成为西伯侯的必然就是伯邑考了,姬发只能在旁边看着。姬昌作为一个善于演先天数的高手,他有没有为自己的儿子演算过呢?估计应该演算过,所以他应该早早就知道将来西周的继承者会是姬发而不是伯邑考。只是他可能还不知道伯邑考会出什么意外。为了减少意外发生,所以姬昌不允许伯邑考离开西岐前往朝歌,目的就是怕伯邑考出事。

但从伯邑考的表现来看,他除了对父亲姬昌的孝之外,处理政务也是可以的。姬昌不在的七年,西周的国势蒸蒸日上,重用散宜生,南宫适,辛甲。整个西周的国政处理顺畅,伯邑考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而在伯邑考光芒之下的姬发可是一点表现的机会都没有,那么为什么姬发会成为圣主成为西周事业的继承者呢?

群臣的角度

对于群臣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君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君上精明强干,明察秋毫,对于臣子来说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大部分事务君上自己就解决了,不需要太多听取臣子的建议。纣王就是一个“言足以饰非,智足以拒谏”的君上,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在纣王的眼里,没有一个大臣有自己聪明,这样的结果就是纣王根本不听从臣子的建议,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在这样的君上下面干活,臣子们都是战战兢兢,动辄得咎的。伯邑考在政务方面的能力越强,就越会威胁到臣子们的地位。

而姬发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封神中的姬发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君上。他的一切行为都听从臣子们的建议,自己从不拿主意。即使臣子的建议有不妥的地方,姬发也会接受臣子的建议。如果姬发的政务处理不随臣子们的心意,臣子们就会不断建议,让姬发放弃自己的想法,服从臣子们的建议。姬发对姜子牙言听计从,就像一个摆在供桌上的牌位。这样的君上最得臣子喜欢了,能有这样的君上,绝对是臣子们的幸福。所以如果让臣子们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姬发而不选择伯邑考。

操作

姬昌被囚羑里七年,临行时嘱咐西周众人不需要去为自己奔波,七年灾满之后自然回归。那么伯邑考为什么还要坚持前去朝歌为父赎罪呢?恐怕伯邑考的内心就是想前去朝歌表现一番自己的忠孝之心,好为将来接掌西周做一些准备。因为姬昌早就告知众人七年之后自然脱身,所以伯邑考以为这是一次毫无风险的摘桃子之旅。既然没有风险,又可以立下功劳,伯邑考自然愿意前往朝歌了。如果他真的想帮助姬昌,他应该在不到七年之时前去朝歌才有意义,那样才能缩短姬昌遭罪的时间。正是因为没有风险,所以他才不顾西周群臣的劝阻,执意要去朝歌。只是他失算了,没想到朝歌之行会搭上自己的命。

至于群臣的心思,恐怕暗地里都看中姬发了。于是在伯邑考出事后,西周群臣迅速出手,定下策略,散宜生说:

“昔日大王往朝歌之日,先演天数有七年之殃;灾满难足,自有荣归之日,不必着人来接,言犹在耳。公子不听,致有此祸,况又失于打点。今纣王宠信费、尤二贼,临行不带礼物,先通关节,贿赂二人,故公子有丧身之祸。为今之计,不若先差官二员,用重贿私通费、尤,使内外相应。待臣修书恳切哀求,若奸臣受贿,必在纣王面前,以好言解释,老大王自然还国。”

散宜生把事情看得特别清楚明白,只是没有把心思放在伯邑考身上罢了,散宜生恐怕早就是姬发的人了。西周重臣派出了太颠、闳夭二人带重礼前去贿赂费仲、尤浑二人,果然姬昌就顺利地获释了。伯邑考要怪只能怪自己没能赢得众臣的心了。

尾声

伯邑考和姬发的继承人之争以姬发胜利告终,争位失败的伯邑考命丧朝歌。西周群臣放弃了伯邑考而选择了姬发,这对于西周群臣来说是理性的选择。姬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封神大战中中规中矩地完成了要求的所有动作,甚至可以进入红沙阵,成为祭阵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封神中选择姬发确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