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界限感的家庭,注定无法和谐

 碧读好书 2021-12-28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文/碧读·月月

01

在网络上,很多网友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八岁多的女孩,和一个十岁多的男孩,同床共枕不说,还一起裸睡,这真的是兄妹俩正常的“亲近”吗?

网友们的讨论,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亲兄妹,到底要不要避嫌?”

在知乎上,类似的问题很多。

有人说,兄妹、姐弟感情好,父母高兴还来不及,避什么嫌?

也有人说,只有心里有鬼的人,才会想这么多。

但大多数网友的意见,基本都是一致的:

年纪小无所谓,但年纪大了,有了性别意识,就一定要有界限感。

其实,除了兄妹之间,母子、父女之间,也应该避嫌。

李嘉欣就曾在网上晒过自己和八岁的儿子一起洗澡的照片。

照片中的她几乎赤身裸露,抱着儿子在浴池里玩水。

她还经常晒自己和儿子的亲吻照。

李亚鹏也曾在视频中,亲吻女儿的大腿。

更别提像罗志祥,成年之后还经常在社交平台发自己和母亲接吻的照片。

也许在这些母亲看来,亲吻是表达爱意的方式。可任何一种爱,都需要适当的表达。

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只会让爱变成一种伤害。

02

为什么说,没有界限感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这是因为,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会对爸爸妈妈的身体做出区别。随着孩子年纪大的增长,他们会对异性更加好奇。

当孩子长到5岁的时候,性别意识发展会进入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孩子甚至还会萌生出“想要娶妈妈”“想要嫁给哥哥”之类的想法。

比如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在参加节目时,就说过,长大之后要和妈妈结婚。

如果当孩子处于性别敏感的关键时期时,父母没有注意相处的分寸,不懂得避嫌,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孩子对异性家庭成员有别样的情感。比如,造成恋母情节、恋兄情节等。

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是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的。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缺乏界限感,也会造成孩子的性别模糊,让他们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

既然哥哥可以随意抚摸妹妹的胸部来表示亲近,那学校里的男老师、男同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要知道,70%的性侵案件,都是来自熟人之间。

根据2018年的儿童防性侵调查报告:在儿童性侵事件中,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为3岁。受害者为城市儿童的案件有177起,占比55.83%

女童遭遇性侵人数为718人,占比为95.74%

更让人震惊的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隐案比例是 1 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新闻的曝光或许意味着 7 起案件已发生,只是未被曝光。

如果没有及早培养起孩子的界限感,让孩子懂得分清亲密行为和性侵犯的界限,那么孩子就有可能遭受猥亵却不自知。

03

微博博主@人类实验室曾做过一个性教育测试,其中一对兄妹的表现让人不禁捏一把冷汗。

主持人在和兄妹俩交流片刻后,从包里拿出糖果,对妹妹说:“你把衣服脱了,我就把糖果给你。”

还没等妹妹反应过来,哥哥就按捺不住,利索地把妹妹的纽扣解开,帮妹妹把衣服脱了。

当听到脱一件不够,还要再脱时,哥哥没有半分犹豫,恨不得把妹妹扒光。

即使妈妈现身,孩子都没什么反应,平静而淡定。

你看,没有界限感,没有性别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教会孩子“男女有别”的道理呢?

把握和孩子亲密的尺度

首先第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把握好和孩子亲密相处的尺度,守住身体界限。

这一点,张亮做得特别好。

在《新生日记》这一节目中,他曾严肃表示:女儿不能亲嘴。

父母这种克制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也是对孩子无声的性别教育。

尽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很多家长,对“性”讳莫如深。殊不知回避谈论“性”,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一位性学专家表示:

如果我们的性教育可以早一点,观念科学一点,至少60%的未成年性行为、70%的性侵、80%的流产、90%的性病,都可以免于发生。

及早告诉孩子男女生理结构的区别,告诉孩子哪些部位是属于隐私部位,教会孩子如何与异性相处,对孩子的一生相当重要。

告诉孩子,你的身体你做主

中国儿童性教育学专家曾说过:“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小明白,你的身体你做主,没有经过你的允许,任何人不可以随意碰触,即使父母也不行。”

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说“不”。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一切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行为,你都有权利拒绝。

只有守住身体这条红线,才能守住孩子的平安健康。

04

俗话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母子、父女、兄妹、姐弟……再亲密的家人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感。

保留一份界限感,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性别教育,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而给孩子保留一份尊重,其实也是给我们自己保留一份体面。

在看分享,希望我们都能与家人保持合适的边界感,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