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三人行,则损一人”有道理吗?易经的智慧之谈,如今很常见

 农俗闲话 2021-12-28

俗语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一种,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对于俗语的运用不可谓是活灵活现。所谓话俗理不俗,其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特点在各种社交场合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更是数不胜数,将老百姓的生活描绘得惟妙惟肖,诸如“干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芝麻开花节节高”等等,在他们的笔下俗语反倒高雅起来,成了情景再现的点睛之笔。不仅俗语被文人墨客争相运用,相反的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等等也经常流入民间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诸如“朽木不可雕也”、“近水楼台先得月”等等,这些俗语看似直白实际上蕴含着普遍的人情世故,比如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乍看之下似乎和“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道理,但若问一个为什么,就让人回味无穷。

这句话其实出自《易经》的第四十一卦——损卦。原文是损卦第三爻的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因为其字面意思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不谋而合,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孔子在《象传》中直言“一人行,三则疑”。足见抛开卦象不谈,这句话揭示了三人难以同心的普遍规律,再往上追溯似乎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万物都是阴阳结合而成,一阴一阳两极互补形成稳定的态势,故而一个人独行,就更容易与情投意合的朋友相遇。而三个人一起同行,必然因为一心不能二用而或多或少地产生倾斜引起猜疑。三人同行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必然有两人相对较好,有一人必遭冷落。冷落的人会影响事情的顺利发展,慢慢便会离开寻找朋友,完成又一个“一人行则得其友”的转变过程。与民间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说法有着同样的道理。

这在生活中更是极为常见,当我们独自前行或者工作的时候,总不免因为孤独或者势单力孤而想要有一个伙伴或帮手,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是很容易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伙伴。一来因为迫切,二来因为稀罕也不会过于挑剔。但在三人一组的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一人受伤的情形,或为有意,也可能无心。因为三人不可能像等边三角形那样,毕竟人事复杂人心多变,长期相处不可能时刻兼顾面面俱到。必然会有一时疏忽而给其中一人造成亲近与疏远的感觉,伤害由此而来,这就是,即某一方产生了损失。

所以《周易·系辞上》中又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但三个人就很难做到,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三人领导小组”、“三人核心”等等,最后莫不变成内耗的根源,成为上级平衡权力的工具。三个人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只要有两个人走近,另一个必然疏远。可能有人会说“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一来本为传奇故事,二来三人如果真能这样,也就成了三个人一条心,其本质还是一个人。所以“三人行,则损一人”显然是一种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而古代的统治者也大多利用这种关系来平衡权力,这在各种历史故事或影视剧中数见不鲜,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古代帝王的驭人之术中更是屡试不爽。

不难看出,俗语之所以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意义浅显,往往只需顾名思义便能了然。不过这些经典名言的本意可不止俗语这么简单。就像文中的这句出自《易经》损卦的名言,其本意并非只是为了揭露现象,而是告知人们如何在这种现象中避免损失。所以损卦虽然意味着减损,但这并非要损已助人,也不是损人而利己,这些都有悖于天道,所以不可能是易经的本意。古人是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在不会对自身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去受益,以及处于必然受损的环境中应当如何以后续更大更多的利益为目标而做出适当牺牲或者部分利益的放弃,这是损卦给问卦之人的决策指导,也是损卦实际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