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

 巫山人文地理 2021-12-28

读书

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

——2022跨年读书心得


 罗文才 /文 



从前有个百岁老人,长胡子飘飘,若神仙之姿,突然有人问:您睡觉时,胡子放在被子外还是在被子内的?老人当天晚上就失眠了,不知道该把胡子放在被子外还是被子内。

世界上很多事情,我们事后才会觉得它们不重要,可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却因为过度关注它们,而活得很辛苦。甚至,还会让我们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失去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其实,胡子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一点都不重要,但是生活中,被这种“芝麻”带了节奏,想的太多,而舍本逐末。

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您这么多年每天吃饭睡觉,现在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呀?老和尚说:以前吃饭在想睡觉,睡觉又想着吃饭。现在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西汉大儒董仲舒说:利以养身,义以养心。物质食品供养身体,精神食品供养精神。心气养够了,自然睡得踏实、活得潇洒。就像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这并不是说心外没有客观事物,而是说客观事物的状态由于心的观察才得以确定。

人不要活得像风一样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讲到,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想和别人搞一样的事,就可能像“风”一样。

就拿教育娃娃来说,今天看见李三在朋友圈发娃娃学钢琴,就马上想给娃娃报名学钢琴;明天看见张四在学篮球,马上又想去报篮球班,但忽视了娃娃的兴趣、身体条件这些资源,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种结果也许达不到我们的期望。

诚然,人是群居动物,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不做,会很恐慌。有时,明知道是错,也不得不尝试一下。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里讲到了毛泽东的一句军事名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其实在教育娃娃等生活中同样适用,根据实际,做最好的自己,不受外界干扰,不盲目崇拜,不盲目附和,不跟风。

就像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不是超越美国,而是超越自我。

一个砍柴的看到放羊的在山坡上休息,于是跑来和对方谈人生理想。结果傍晚回家,放羊人的羊吃饱喝足回家,砍柴的却两手空空。

工作生活,认准自己的方向后,就要有克服困难的定力和能力,不附和,像开车一样,始终看着前方,才会把车开得正、开得稳。始终坚信高德地图导航说的那句话:虽然前方拥堵,但你仍然行驶在最优的路线上。

读书也是一样,不要被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套住,以为是名著,就非要去读。喜欢什么书,就去读,没有目的,顺其自然读,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来很苦,但要变成快乐的事,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谦虚是永远不会过分的

有一位学僧对禅师说,自己学够了,装不下去了,想去云游天下。禅师请他端来一盆石子,随手抓了好几把砂,掺入盆里。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掺入之后,再倒入一盅水,都没有溢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凡事谦虚一点为好。

汉末的杨修,名扬中国历史,靠的不是功绩,而是诸多小聪明。人一旦自以为是后,正如王阳明所说,学得越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就越大。

当年班主任教育我们:即使你得了100分,也不要自满,因为你这个100分和其他人的100分不一样,你是拼死命得了100分,别人是睡瞌睡就得了100分,而且试卷只有100分。

冯唐讲,人到中年控制“傲”。身为人臣的傲慢,必然不忠诚;身为朋友傲慢,必然不守信。傲,是确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有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肯定。

傲的人,一般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往往忽视了一件事:人皆有良知。良知能断是非善恶。人一旦傲慢,就给各种恶行提供营养和温床,并且还时刻标榜自己——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任何人,看任何人都不顺眼,都不如自己。

魏晋南北朝时,有个人叫嵇康,才华高得简直不得了。可是他遇到了一位叫孙登的高人,给他一个评价说“才高识寡”。你虽然才华高但你见识不够,下场恐怕很惨,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做才高识寡、又恃才傲物的人。

冯唐《成事心法》写道:真的猛人,不傲慢的人,是对事的。在短时间内,事大于人,先把事做好,把当前的问题解决好,再判断是谁的功,谁的过。即使批评人,也只是就事论事,不侮辱人格。而假猛人,不对事,而是对自己爽不爽,这件事只要他爽,就认定别人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把自己搁在事之前。

人最怕的就是狂妄,是傲慢。西毒欧阳锋想争天下第一,结果走火入魔。

《易经》中讲,所有的卦没有好坏之分,如果一定要分个好卦的话,就只有一个,谦卦。

曾仕明教授说,这世界上什么都会过分,唯独谦虚是永远不会过分的。当然,一个人要有能力、有贡献后,才有资格讲谦虚。还有人说,鬼都喜欢谦虚。

毛泽东也讲,我们靠老实吃饭,不靠摆架子吃饭。

谦虚适用于任何人,所以《师说》写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品质生活是慢生活

焦虑是近几年来的一个关键词。为什么焦虑,大部分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总感觉什么都不够,升职不够快,娃娃成绩不够好……

为了应付这种情况,就狂奔生活,总觉得快比慢好,连听音乐都要倍速。

有时候快,导致质量不好,不得不多次返工,事没做好,身体反而垮了。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做,问题需要一个一个解决,饭也是一口一口地吃。

我们走得太远太快了,就应该慢下来,找个僻静的地方冥想半天,审视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是否已经背离了出发的初心和使命。

慢下来是一种高品质生活,是一种人生赢家的态度与格局。做事情能够慢一点,少走一点弯路,多花时间享受知识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在真正的生活、具体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

慢下来就是要大道至简。知道得越多,越恐惧。有些知识是在给本质添油加醋,把本质包裹起来,迷惑人。抓住本质,就是见识,被一个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还以为自己才华横溢,就是蠢材。直奔问题本身,体悟到睡觉就是睡觉。

慢下来就是要不在意别人评价。《山楂树之恋》女主角母亲在看到女儿出现问题时,首先担心的不是女儿有没有受伤,而担心的是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女儿因此很伤心,因为妈妈关心的根本不是自己。如果这个妈妈不在意别人评价,关注重点,我想也不会让女儿伤心。

慢下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心内求。有管理学家就如何解决中年危机谈到:一是要锻炼好身体;二是要在一个好身体的基础上,持续修炼;三是做点让兴奋的事。比如烹饪、艺术这些有利于身心的事;四是做减法。减少无效的社交,把有效的时间放在好玩的事上去;五是回归生活。多陪父母,多陪孩子。

我最后悔的事,就是陪母亲的时间太少了。没想到她在刚满六十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我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没日没夜地工作,白天负责疫情防控,夜晚加班统计数据、写报告。

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易经》讲,道在中国人的智慧中,是至高无上的。是阴阳结合,是规律,是路线,是方向,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

金冲及撰写的《决战》中讲到:蒋介石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天天在生气、指责。毛泽东不以一时的保守或夺取城市、而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着急,稳打稳扎。这两种战略指导方针决定毛泽东会胜利。

就拿教育娃娃来说,“道”就是重点培养歼灭困难的坚强品质,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远大的理想、梦想,不以一道题的得失看成绩,这样才能长久胜利。 

一道题没有做对,这是“术”的问题,不需要大发雷霆。就像家庭教育师说的那样: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能因小失大。有了道之后,术自然就来了。

还有丈母娘对女婿,我们也应该重点关注“道”,这个“道”就是未来女婿是否真心爱自己的女儿,而不是去重点关注门当户对。

李白有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管今人、古人,我们都是人,面对人性的矿山,我们不得不去研究古人,研究古人之“道”。

从学历史得出,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生命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少点名利之心。

曾国藩总结人生四勿,其中有一个叫“勿我”,就是不要过于自我。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的信归结为一句话:不生气。做事,不生气,不着急,闲言碎语,关我屁事。

要得“道”,还得控制欲望。要想活得开心、自在,就必须一个一个不断地跨过这些障碍。

《呻吟语》的作者吕新吾说过: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意即没有不幸的灾祸降临,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天到晚四处钻营的人,比任何人更加不幸。所以,人千万不要为欲望所驱使。降低欲望,才会快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讲到,曾国藩劝弟弟曾国荃要“强自禁制,降伏此心”。意思是要遏制,不能让他过分强烈,但不能完全控制,不然就成了弱鸡了。

追求名没得错,但不顾一切去追求,就过了,要像曾国藩说的那样,学会找到平衡点,不能把欲望当成志向,求名求利,求权求色,如果自己感觉过了,就可通过读书来控制,尤其是国学经典。

胸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一个人,要像大地一样,坦荡、广大、生殖万物,容得下千奇百怪的万事万物。容得下天丽日艳,也容得下狂风暴雨;那怕是牛粪也可以容下而成为肥料……

《决战朝鲜》对出兵朝鲜这样写道:在领袖身边工作的人们回忆,决策出兵援朝的那段时间,毛泽东陷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痛苦的状态。

他整夜不能入眠,两三个小时就得给他倒掉满满一缸烟蒂。君失一策,那可是国破家亡。经过反反复复极其痛苦的思考,毛泽东告诉自己,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保卫中国自己的角度上,中国都要出兵。

正因这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种胸怀,装备极其落后的解放军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也赢来了苏联对我们众多无偿的军事装备援助,对中国陆军武器装备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作用。

任何困难面前,不能等不能靠。《决战朝鲜》里有一段彭德怀当时回国请求支援的话足以看出当时的困难:我们可爱的战士在敌人的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就趴在雪地里忍饥挨冻,抗击敌人猛烈进攻。美国兵在雪地上铺条毯子在上面开枪,我们的战士赤脚在零下四十摄氏度追击敌人,脚都冻黑了,用手一扒拉,肉就掉下来露出骨头。部队缺粮缺菜缺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艰苦程度甚至超过红军长征时期……

有人看了《决战朝鲜》后写道: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作者李峰也说,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及至一个时代,要想被人看得起,总还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不是我写得好,是先辈们打得好。

最好的后悔药就是立即改正

毛泽东说: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看这句话要改一下。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

人人都做过后悔的事,但不同的人面对后悔的事,行为截然不同。

有的捶胸顿足,大骂自己后抛到九霄云外。有的立即想办法补救,这补可能无效,但它是阳明心学真正的后悔药——改过。

阳明心学主张:心,在物为理。即是说,你的每个念头,都要去物上将其呈现,否则就不符合真正的“心即理”。

悔悟也是一样,它本身就是良知光明的人心中的一个“理”,如果不呈现出去,就不是真正的理,它会一直在你心里折磨你,让你痛苦。

如何呈现出去,那就是改过。

从这一点而言,行动正是阳明心学的特征,一切事物都必须以行动来衡量。离了行动,再伟大的概念、理论,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古人云,世上没有后悔药。言外之意,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

不抱怨、不指责他人。控制自己的怒气,当我们准备抱怨时,要明白一点,自己身上是否全对而无“非”。

王阳明说,不要去议论他人的是非,当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就把他当作一个大的私意,努力克服掉。

不走捷径。别抱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幻想,也别投机取巧,总想异于他人,找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把自己看成一个笨蛋,稳打稳扎。

要真诚无欺地对待自己的念头。毛泽东讲: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

我们把自己从何处来都忘记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人一旦忘本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时常检视自己的行为,对婚姻、对家庭、对事业、对朋友是否始终保持那颗不变的、纯洁的初心。

比如在家庭上,我们是否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我有个同学,我觉得他就做到了。因工资不够家用,每天晚饭后去给人家清洗抽烟机,两个小时挣180元。然后,每当水果出来就自己去采摘当微商去推销。他自己觉得很充实,也不累,只是耽误了晚上聚会喝酒的时间,还因不啃老而感到很快乐。

当下全世界的手机用户,平均每六分钟就低头看一次手机,每天平均花掉2.5个小时,超过我们生命的10%,这些时间大部分浪费掉了。其实,应该把时间花在改善生活质量上。比如在“教育娃娃”上,要多学习,多高质量陪伴,不因娃娃大了因陪伴太少而后悔。

毛泽东讲,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孩子。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哭了就是一巴掌。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

至少我们要坚决改掉自己耍手机、娃娃哭了就是一巴掌的野蛮教育方法。

曾国藩说: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读书,就是在挖掘内心的那口甘泉井。就像读《易经》,以前不读,总觉得那是算命的书,读后才知道懂易经的人是不用占卜的,易经只能是指方向、指道路,全在自己把握。把变化的程序搞通了,把道理搞懂了,大法则就通了。

通过读书,思考自己想不清楚的问题,归纳说不明白的问题,取舍工作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管他胡子在外还是在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