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又在看新一季的《朗读者》了,不知道大家对这一季的《朗读者》有何感觉?翻出自己几年前看过第一遍《朗读者》后写的观后感,对比一下,认为董卿和栏目都有明显的进步,至少能坚持办下来,而且越办越好,但距离经典还有多大距离?我们拭目以待吧。 有感于董卿和她的《朗读者》 关注《今日头条》是我了解资讯的主要渠道,春节过后的一个多月里,董卿的确又火了一把。不说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单说最近,在头条里就屡次被网友赞美的《朗读者》,引起我的好奇。因为我近来看孙子的缘故,基本上不看电视,偶尔打开也是固定的东方卫视之《欢乐喜剧人》。对于《朗读者》这个栏目,我都不知道播放频道和时间段,究竟好在哪里以至于网友如此力挺。于是我特意关注弄清楚了播放频道和时间,于昨晚间,放下孙子,关闭房门,非常专注认真地观看了第三期的《朗读者》。期间,有过感动也有过共鸣,对于董卿,似乎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网络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大多对于一个节目一个人物的评价,无论褒贬都有些言过其实,这是我看完昨晚《朗读者》的第一感受。诚然节目不错,有好几个地方让观众和我感动,但是就真像网络评价的那般好吗,至少我的回答是“未必”。 首先,节目松散无衔接。无非是寻找几个知名人士,简单聊几句天;然后选一篇自己的或他人的文章来读一读,观众坐下来听一听,紧接着就换下一位朗读者循环上面的程序。 其次,每一位朗读者自己的故事,受观众喜好不一的影响,未必能提起一以贯之看下去的兴趣。比如,昨晚节目中,在短短一个半小时时间里,我们“接见了”影视演员、大学生村官、导演、作家、特殊学校(艾滋孤儿)校长、外国友人等。如果不是之前做过功课,我会在某一个人物上场后换频道,但这样的话又会错过我感兴趣的人物。所以我说,这档栏目即《朗读者》能否成为经典王牌栏目,路还很长,董卿同志仍需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让我想到了倪萍当年主持的一个文化类栏目,好像叫《文化视点》。一开始宣传的也很好,倪萍为此档节目还特意换了发型,也有很多名人捧场,可不几期后就不再见倪萍了,还是不合适。或许现在的董卿不比当年的倪萍,如众人口中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评价的那样,可那样又怎样呢?观众喜爱也可能是图了一个新鲜呢。再比如,东方卫视之前播出的《娜就这么说》,也是短命到只有几期而已。 其实,昨晚的《朗读者》亮点还是有的。比如,徐静蕾朗读的“奶奶的星星”,让我们看到一个娇小柔弱楚楚可怜的失去奶奶疼爱的小女孩的情感世界。还有给三十三个艾滋孤儿当爸爸的郭小平,当一群幼小的孩子扑在他怀里哭得稀里哗啦,他用来安慰孩子的竟是浓浓的乡音和极简单的字符“不哭,不哭”。至于当代作家麦家朗读的致信儿子,本应是感人的,可能由于他的过于隐忍克制,情感没有大幅度地得以宣泄。不过,他的那句“读书就是回家”倒也引起我的共鸣,也让我想起在儿子十八岁的生日时我写给儿子的那封长信。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正如董卿说的,当父母在儿女面前开始谨小慎微时,那不是儿女强大了,而是父母更爱他们了,希望现在一代年轻人可以体会得到。 啰啰嗦嗦说了些董卿的不好和节目的好,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寄予董卿和节目的厚望。希望再思索形式和内容,把这一旨在宣传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美德的节目办得更好,更受各阶层观众欢迎。 祝福董卿! 写于2017年3月5日。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简心诗苑】一条哈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