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刚濯足定风波 ‖ 长乐金刚腿地质奇观

 浣花山房 2021-12-29

定风波  金刚腿感怀

造化神工胜迹多。山川岂可任妖魔。江海横流谁守护。天助。金刚濯足定风波。

衰世岳灵难御寇。记否。当年碧血染漩涡。锦绣从来因国力。今日。舟车竞渡复如梭。

距离郑和广场不过千米,是闽江胜景之一的金刚腿地质奇观。

金刚腿位于福州市长乐区闽江岸边,江滨从山上陡伸出来的一条巨石,形似金刚脚穿靴子濯足江滨,腿下悬空部分长达26米,是闽江的天然航标。"金刚腿"正处闽江淡水与海水相遇之处,岩石两侧江水一淡一咸,更为传说添加神奇色彩。




岸边的石碑记载:相传古代时,海上“白力”精与江中“白刀”精,常在闽江口水域为争界而斗,兴风作浪,酿成灾祸,百姓深受其害,连郑和下西洋船队进出也遭袭扰。于是郑和便在长乐吴航南山建造三清宝殿祈求玉帝保护。金刚神领旨直奔江边,左脚踩住“白刀”右脚踩住“白力”,厉声喝道:“二妖听着!从今往后此处为界,上游淡水区归'白刀’,下游咸水区属'白力’,两厢相安,不许再闹!”从此“咸水不犯淡水”,闽江口一带风平浪静。年久日深,金刚腿则化为巨石悬于江畔。

后来,福州万寿桥一墩陷塌,投入无数石料均被急流冲去,一位高僧称唯有金刚神腿方能镇住急流。于是金刚右腿被人铲下来投入大桥下的江里,果然稳如磐石,桥墩随之修复。“白力”精乘机逃脱,闽江水域又时生风浪。所幸金刚左腿尚存,镇住洪峰。






金刚腿所处的闽江段称马江,风景宜人。明万历进士谢肇淛《渡马江》诗曰:“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起,渔火不分明。”

古代出海船只驶进闽江口,看到金刚腿,都会鸣笛欢呼,因为这意味着由海入江,平安回到了闽江。如今在金刚腿的边上耸立着三个高低不等的三棱锥,象征江海在这里交汇,稳而不乱。锥面上刻有长乐籍作家冰心写的《我的父母之乡》:“清晓的江头,白雾茫茫,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的父母之乡!”






金刚腿附近江面宽达450米,水深50米,每秒能通过2万多立方米水量,是上游台江地段的10余倍,但历来大水都不会淹过金刚腿的脚踝,故有“大水淹不过金刚腿”之说,金刚腿也因而被人们视为洪水峰高水位和闽江航行的天然标志。岸边礁岩上有1921年福建省长李厚基所书"金刚腿"和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题的"金刚濯足"等刻字。




19世纪后期,法国政府派遣孤拔为远东舰队总司令进攻福州,舰艇从闽江口驶入马江,中法马江海战爆发。由于清政府腐败避战错失战机,兼双方实力悬殊,我水师全体官兵虽奋起抵抗,却付出了惨重代价,736位福建水师官兵壮烈牺牲,一时间血染闽江,满江浮尸,惨不忍睹。马江两岸居民受水师官兵爱国精神的感染,纷纷起来反抗,迫使法军撤退。发生在金刚腿江面悲壮而屈辱的这一幕,深深地刻在国人心头。

滔滔闽江水昼夜奔流不息,淘尽了多少兴衰故事。

往期回顾:

长乐闽江口,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洋基地

长乐冰心文学馆

夜游长乐南山

福州上下杭,与三坊七巷齐名的历史街区

舟车无数画栏外,方寸独留鸥鹭闲 ‖ 福州金山寺

烟波渺渺野风凉,古渡深阴木叶黄 ‖ 福州洪塘古渡公园

石鼓名山崖刻多

福州三山之首,乌山三十六奇

三坊七巷最风华

于山:浓缩福州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