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一位低调的诗人,正史中都没有记载,写的六首诗全是千古名篇

 acerbookstore 2021-12-29

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当中,历来都不乏“一篇成名”的幸运儿,但是想要篇篇都出名却非常困难。即便是李白、苏轼,他们笔下的文章,也并非全是千古名篇。

但是唐朝有一个诗人,他在正史中没有传纪,生平资料也非常稀缺,却有六篇诗歌传世,这六首诗还全部属于千古名篇。

同时,按照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话说,这六首诗还囊括了唐诗的“三个第一”名。它们分别是“七绝第一”——《凉州词》、“五绝第一”——《登鹳雀楼》、“送别诗第一”《宴词》。

《凉州词二首·其二》——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通常我们提起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般都是指“其一”,“其二”很少被提及。不过,“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很有特色,因为它是以一名战士的视角来写的,但故事的主角却是北方的敌酋。

诗中的单于来大唐求亲,他带着使团,浩浩荡荡地朝长安进发。中途回望家乡拂云堆的神祠的时候,想起当初为了打仗,自己曾经在那儿杀马祭旗、登坛封将,发誓要吞并唐朝。

《登歡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创作而成的。当时王之涣三十九岁,正在一个县衙里担任主簿,却无故受到了别人的诬陷,只能辞职返乡。

《宴词》——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王之涣这六首诗当中,有三首诗都是“送别主题”的诗歌。这三首送别诗当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首《宴词》。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首是“重阳节”的主题诗,写出了主人与友人在重阳节聚会后,离别时的忧伤感慨。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故人稀”,突出知音难得;后两句写朋友聚会,却马上又分离,更是悲上加悲。

杜甫写《赠卫八处士》,全诗结构与此诗如出一辙。开篇写朋友相见不易,中间写“访旧半为鬼”,可知相见更不易。好不容易重逢,只有短暂欢愉。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这六首诗中,有一半是在写离别,却只有题为《送别》的这一首,似乎写得最浅。但是当然你仔细看以后就会发现,这一首《送别》仍然写得婉曲秀雅。

东门边的杨柳树,柳叶青青的。它生长在御河的两岸。近来许多人去折它的枝条,令它不堪其苦。为什么会这样呢?柳树暗想:因为最近离别的人太多啊!

“御河”是“南运河”的别称,这些柳树就生长在“南运河”的两岸。古时候,古人有在清明前后“折柳”送别的习俗。诗的第三句代杨柳发声,感叹前来“折柳”的人太多了。

但是诗的最后一句又直接写“别离多”,其实意思就重复了。不过王之涣这样写,总觉得有些奇怪,似乎有什么隐晦的意思想要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