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雷大毕:探访半岭畲族观音亭寨

 天津散文微刊 2021-12-29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探访半岭畲族观音亭寨   

  福建  雷大毕

     “寨堡巍峨固隘城,抗倭遗迹岭镶琼。风霜洗礼今犹在,历尽沧桑载史名。”这是一首描写半岭畲族观音亭寨的格律诗。它为人们展示出一幅霞浦民众在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侵时所构筑的寨堡的画面。

        半岭畲族观音亭寨,它坐落于福建省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半岭村。它是由古驿道、观音寺、观音亭、古城墙四个部分组成的寨堡。通过历代畲民的保护,形成具有浓厚的畲族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之中,成为霞浦县唯一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久仰其名,总想择机探访它。

       金秋十月,十里橘香。我于10月5日探访半岭畲族观音亭寨,据了解前往半岭观音亭寨,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是开车从霞浦——水门——半岭亭;二是开车从霞浦——牙城——杨家溪,再步行到半岭亭,而我选择了线路二。当天风和日丽,我起了个大早,背着简单的行装,独自一人乘坐霞浦至牙城,再转乘牙城至福鼎赤溪的公交车前往。

       我从杨家溪公交站下车,走过一百二十多米的杨家溪石板桥,沿着通京古道向半岭走去……

       一条源于马岩小涧的后溪,它弯弯曲曲,但似乎与古道并行,沿途溪水潺潺,成群的白鹭在溪滩里悠闲自在地觅食。溪滩边或山坡上的果园里,棵棵枝繁叶茂的柚子树,现在都已经被琳琅满目的果实压弯了枝条,饱满的芦柑在鹅黄的树叶的衬托下,更加显得鲜翠欲滴。果实们为了使自己成为人们眼球唯一的焦点甚至还借助了“幻觉”的力量,用光圈把自己打扮起来,让人们觉得这些果实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美……

        当我走到小桥路段时迷路了,一条机耕路向大龙岗方向延伸,走了一段后觉的方向不对,又打回头路,只好在溪边岔口处再次辨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潺潺流水声似乎引导我从下一个小路经过。我弯下腰从一丛丛的荻花下穿过,大约走上三十多米,便到达用水泥管铺就的简易桥,桥边的沙旁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只被剖腹的鼠尸,鼠皮上隐约可见一些血迹。这突如而来的一幕,真让人毛骨悚然,我脑子里条件反射地认为是蛇的遗弃物,生来就怕老蛇的我,冒出一身从未有的冷汗。

       为了安全起见,我后退几步,想另找小道穿越,通过多次寻找,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好从路边折一条树枝,当作探路的“神器”,一边敲打一边哼着《山谷里的思念》的曲调,挪步前行,穿过溪滩,在芦苇丛中,才见到古道的真容,也许荻花遮挡缺少阳光的原故吧,古道上虽已长满了厚厚一层苔藓,一人独行其间,从未有的恐惧之感油然而生。

     “无山不飞云,无云不绕山。”我抬头仰望山巅,一条弯弯曲曲的“银龙”不断地向上攀升,偶有丹红的枫叶点缀,犹如一条彩虹缠绕在山峦间,而裹住山顶的云雾还懒着散去,山峦叠翠,莽莽苍苍,雾霭好像给半岭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宛如那皑皑的白雪,让人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明代长乐籍诗人谢肇淛游历太姥山,他途经半岭时所见所闻,以《游太姥山道中作》为题,撰写了一首诗:“新晴山气转氤氲,野鸟钩辀处处闻;溪女卖花当舞道,畲人烧草过春分。数行岩瀑千层雪,一线天梯半岭云;迢递前村何处宿,竹篱茅舍曰初曛。”诗中“数行岩瀑千层雪,一线天梯半岭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半岭天然的岩瀑美景外,更加突出“一线天梯”半岭的险峻和富有特色的云雾,可谓诗人匠心之作,为我们研究半岭自然环境和畲族文化,增添浓墨一笔!

        经过短暂的休息,喝上几口水解解渴,补充体能,一股劲地登上了四百二十多级的“云梯”,终于到了达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观音亭寨”四个字,每字60厘米,为清同治福宁府知府徐鼒所书。而寨堡依山而建,寨墙绕亭垒砌全长148米、高5.4米。南北走向为弧形,西向依险峻的山崖为天然屏障,南、北设有寨门。城墙的南端设有一方形敌楼,东端沿通京古道中建一仿宋代悬臂式,用玄武岩条石干砌而成的圆形寨门,宽1.76米,高约2.86米。站在城门口俯视城下,竟是悬崖峭壁,如此险要之处,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军事要地,怪不得在清朝年间,福宁府总兵曾屡派士卒在此驻守设防。

        当我看完寨墙后,继续向上攀登三十多级的台阶,便到达观音寺,门前的一副对联:“半岭亭迎闽浙客;普陀佛佑福宁人。”它让我的思绪陷入无尽的遐想……

        据村民介绍,寺前原建有一座亭,该亭就建在开辟于秦汉时期的福温古驿道之上,驿道从亭内横穿而过,曾是闽东、浙南文人墨客上京求名,促进商旅贸易的必经之处。过路客人常常在亭里喝茶、休息、用餐……

据亭碑记载,该亭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650多年了。亭宇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0多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硬山顶石木结构。整体布局为分前后两座,依山凿岩建殿,前座早毁,今重建为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左右两庑。

      “半岭风亭聚众卿,慈航大士酿泉鸣。引来轻雾环山舞,挥去甘霖济四瀛。”也许信众对慈悲为怀的观音信仰的需要,在殿内中央安放一个八角亭,亭内立一观音神像,高1.2米,龛前竖一碑为“奉宪勒碑”,正文记述此乃福宁府通津之道,境界非常,梵宇洁净之要求等。怪不得人们都说:“半岭亭,古时是福州往东门户,集要道、佛道之咽喉要冲!”

      “古道山峰雾满天,长亭送晚雨连绵。倚栏凭眺君虽远,往事如云现眼前。”从碑刻中获知,旧时官绅常在此举行迎送仪式,凡在亭外排摊设点小商贩不得喧闹杀生,违者严惩不贷……

       我在碑中惊喜地发现,霞浦县牙城镇龙亭村商贾陈珠绣在清同治元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历时三年,投入数千金,独立修缮该亭,险些走向破产。

        后座为中殿,实为大雄宝殿,依山凿岩而建,为悬山顶石木结构。1995年按旧式重修,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为三进二开间抬梁式木结构,佛座台沿镌刻“乾隆辛亥岁次福建督粮道署按察使钱受椿建”及梁下书写“福宁地方总镇都督府法洪阿图鲁主建、清康熙五年荔月”……

        沿殿后山沿着九曲小道登上百米,极目望去为一天然石洞,洞高3米,深2米许,洞上方石镌刻楷书“白鸡精洞”,字方40厘米,洞前依岩壑嵌入2米长悬空石桥并竖有一块草书残碑“碧岩生就一莲峰,步到云桥路几重,翠拥岩前天然洞……”洞周怪石突兀,翠竹相拥,整个观音亭给人一种肃穆幽静之感,在洞旁还建一座小庙,俗称“求梦台”,庙旁岩石上刻有:“心诚则灵”。

        在这可以见到古代梦文化的影子,庙门的楹联:“梦里求真明自性,灵台春染悟玄机”,这也许是古人梦文化的写照。相传,古代人为了知晓自己的前世今生,祸福运气,便有通过求神托梦的做法,到梦台求神后睡觉,记下所做之梦,请解梦人解梦。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梦文化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怪不得有人赋诗曰:“求梦依稀以往情,大千变幻现今明。为人莫作亏心事,行善功勤世代荣。”

       在亭内供奉的“白鸡精”,相传它在此修炼了二千多年,能呼风唤雨,自认为法力无边,为我独尊!为此经常为难路人。凡文武百官仕民百姓路过此亭时,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不然不是折其马脚就是断其轿杆。

       明代进士游朴从福鼎坐轿回霞浦老家,途经此亭,他不听劝说没有下桥,轿刚进亭,果然轿杠断了。游朴气愤地下轿,手拿着折扇走到亭内,用扇子在白娘娘的头上使劲一敲,白鸡精的头都歪了,说来也巧,此时又有一顶畲家娶媳妇的花轿,从亭中抬过,花轿杠安然无恙。因此,畲族的乡民都认为此处白鸡娘娘特别佑护畲家人。

        自从此事传开后,畲族乡民愈发对该亭白鸡娘娘的信仰与崇拜。为此每年正月十五畲族民众就纷纷赶来敬香朝拜与祈愿,香火非常旺盛,邻村的畲族男女也前来看热闹,会唱畲歌的男女,在空闲之余就对上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一种风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在闽、浙两省(平阳,苍南、罗源、连江、福鼎、福安、霞浦)七县境内畲民,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半岭亭寨盘诗对歌,真是一场热闹非凡畲族歌会,整个半岭亭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畲歌的海洋里。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文化不断升级,半岭畲族观音亭寨与杨家溪、钱大王古寨、王头佗岭、渡头榕枫公园等进行强强联合,打造一条黄金的旅游线路,不仅让游客陶醉于海国桃源杨家溪的秀丽风光,而且能领略到古道、古寺、古亭、古寨和别具一格的畲族文化。



雷大毕,男,畲族,笔名雷恒润,福建霞浦人。福建省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东方散文》杂志社签约作家、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国词网认证诗人,霞浦县作家协会会员。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瑄

  制作:李   韵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