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治中心的名称,因为是自治区,所以不叫省会,而叫首府。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坊间也有壮府南宁的调侃之说。 南宁这个地方是如何成为广西的中心,广西的省会的,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故事,那就翻翻地方志简略说说了。 从古说起,那就比较虚了,秦汉之时,这个区域并不是历史重点,没有什么具体的行政区划,直到晋代元帝时(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分当时鬰林郡地新置一个晋兴郡,才第一次有了具体的行政名字。 为什么分鬰林郡地新置一个晋兴郡呢?也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在隋唐以前,要从政做官,入朝堂官府,都是很讲究士族关系的,血缘是很 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做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可他在皇族中的地位不高,声望不够,所以当时传统的南北士族中没几个支持司马睿,朝中还有不少人反对他做皇帝的。要稳坐皇帝宝座,那自然是得用点策略的。正好他手下有个叫王导的宰相,这人很有手段,一通操作之下,最后让南北方的士族都支持了司马睿。 说不定就是为了给在广西地界上的某家士族一点利益,就新开个郡域让这个士族管理,可以说算是封地,分封的原因,也是希望他能帮助大晋兴盛,有愿望,也就晋兴之名的来历了,晋兴郡就这样产生了,治所晋兴城,就在今天南宁市区范围内。 晋代以后的乱世,使得这里的建制就复杂了。导致隋军平陈朝后,晋兴郡的历史在不同史籍有不同的说法。 反正大概意思是说:隋平陈后,改鬰林郡为尹州,废晋兴郡为晋兴县,隶简州,后改为宣化县,改隶尹州。 从晋兴县到宣化县的转变过程中,也正是区域变化最不确定的一个时期,但宣化县作为地方的主要中心城,中间虽有变化,却最终沿袭下来。 隋书云:人性轻悍,宣扬教化以平其陋也!这就是时人对此地的一种认知与愿望,故名宣化。直到民国初年,宣化这个名字才渐渐远离,成为地方的历史名。 大唐立国,这片区域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了,宣化县得到了重视,武德四年,重新以宣化县的区域升级为南晋州,并辖四县:武缘,晋兴,朗宁,横山(明嘉靖《南宁府志》) 到太宗李世民时期,依山川地形划分十道,实行郡领县,其中岭南道的南晋州则改为邕州郡,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述为“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 “邕州”这个名字的历史开始了,“邕”则成为这片区域的千年代称。后来 不过,这时期的邕州郡也并没有成为定称,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另外一个名字所替代,叫朗宁郡,并且朗宁郡在天宝年间被确定下来。 直到乾元初年(758年),又改制了,取消“郡”,正式全面实行州领县制度,即“州县制”,取消朗宁郡复称邕州。 随后,区域最大的变革出现了,唐代设置建武军节度使,在咸通三年(862年),把原来的岭南道实行分道管理,分为岭南东道,西道,类似于今天的“省”,这就是今日广东,广西最初的雏形。 原来的岭南道有“五管”之说,即广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安南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管着十几个州县。分岭南东西后,基本上广州都督府在岭南东道,桂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安南都督府在岭南西道。 东道西道都要有一个相应的行政单位来管理,于是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总管岭南西道,治所就在邕州的宣化城,也就是今天的南宁范围内。可以说,这也是南宁区域第一次成为“省”一级行政建制,相当于今天的首府地位了。 当然,由于当时的地方地情复杂不同,两级官员都集中在一个城内办公,却各有职责,岭南西道(相当于今天省府)的官员在这里办公,管治着整个岭南西道,也就今天广西大部分,还有安南;邕州都督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官员也在这里办公,管治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今天广西西部大部分地区。 不过,岭南西道节度使 此后又是N年乱局,直到宋定天下,广南西路设置,这个邕州的历史就复杂了,行政范围变化,大大小小的故事不说,单是一个区域总称都有得解释了:邕州下都督府永安郡建武军节度使。(当中的历史几段话也说不完,略去N万字)。 到宋宝祐元年,邕州都督府的管治范围就明确了,二县,一砦,一镇,四十四羁縻州,五羁縻县,十一峒(《宋史》载)。 二县:宣化(景祐年如化县并入),武缘(景祐年乐昌县并入)。 一砦:太平(原领四砦:永平,太平,古万,横山) 一镇:金场(熙宁六年置) 四十四羁縻州:忠州,冻州,江州,万承州,思陵州,左州,思诚州,谭州,渡州,龙州,七源州,思明州,西平州,上思州,禄州,石西州,思浪州,思同州,安平州,员州,广源州,勤州,南源州,西农州,万崖州,覆利州,温弄州,思恩州,鹣州,思城州,勘州,归乐州,武峨州,伦州,万德州,蕃州,昆明州,婪凤州,侯唐州,归恩州,田州,功铙州,归城州,武笼州, 五羁縻县:武黎,罗阳,陀陵,永康,龙川 十一峒:武盈,古甑,凭祥,鐏,卓,龙英,龙耸,徊,武德,古佛,八[身比]。 元代历史短暂,邕州都督府改为邕州路总管府,兼管左右两江溪峒镇抚,所管辖区域也基本就是现在的南宁,崇左两地区了。 但也就是元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影响地方历史的事情发生了。元朝大军南下,欲平地方,左右江的两个地方首领黄胜许,岑世兴就不服了,起兵抗元三十三年。直到元至治年,年轻的元英宗上台,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也很年轻,但就在他上位第二年(1322年),他就施行推广新政,派特使招谕,最后黄胜许,岑世兴等归顺。 地方已平,又逢换了个新帝,元泰定帝登基(1324年),黄,岑就遣子弟朝贡,皇帝肯定十分高兴了,为了庆南疆绥服,当年九月,取“南疆安宁”之意,将邕州路改为南宁路,于是,“南宁”作为地名,在区域内的历史开始了,治所宣化县。 明太祖朱元璋上台,平定广西后,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行政区划实行布政司,府,州,县制度,简单说就是“府县制”,南宁路改制成为广西布政司下的南宁府。 明代的南宁府管治范围,变化也很多,随着地方发展,地方事务,或并,或拆,如府治宣化县,就拆得很多,很是复杂,嘉靖十二年(1533年),拆西北部新置了个隆安县。隆庆六年(1572年),又拆西部建了个新宁州(今扶绥县东部),等等 总之,到明万历年时,南宁府辖三州,三县,四土州,一峒,一砦, 三州:横州,上思州,新宁州, 三县:宣化,武缘,永淳, 四土州:归德,果化,忠,下雷, 一峒:迁隆, 一 不过到清雍正十年,因为湖润砦,下雷土州离府城实在太远,不便于行政管治,就划给太平府了,所以,最后南宁府就只有三州三县三土州一峒。 清代结束,民国建立,南宁的历史也就更加复杂了。 1912年,广西实行行政“省县”二级制,要求“撤府并县”,“撤府留县”等等,所以那些府,州的地名名称就要改了,南宁府这个建制撤消了,原来的府治宣化县可以保留。 但是当时有一种说法,原来的府城,即附郭县在名字上可以选择,用原名或是用府名,如南宁府宣化县,可以在“南宁”,“宣化”之间选,柳州府马平县可以在“柳州”,“马平”之间选,浔州府桂平县可以在“浔州”,“桂平”之间选,等等。 于是,综合考虑之下,显然“宣化”不如“南宁”影响大,于是,“宣化”这个名字被淘汰,“南宁”这个名字得 但是,1913年,全国范围查地方重名时,发现云南也有一个“南宁县”,于是,广西南宁县也就改名为邕宁县了,区域的“南宁”这个名字历史中断了。 文章链接: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图说广西之此广西非彼广西,此南宁非彼南宁 如果历史就是这么平淡,这个地方以“邕宁”为名字的历史就会这么发展下去,也就没有“南宁”什么事了,但就是这个时期,武缘人陆荣廷出现了! 在清宣统三年(1911),六月四日左江镇总兵陆荣廷任广西提督,驻南宁,这可以说是广西当时最大的,最有实力的官了。在当时的形势下,各方决议推举他为广西都督,首先实行南宁府独立。 到1912年4月9日,广西省14府(除桂林府)的议员共78人会集南宁,主张省会迁南宁,这就是坊间话题广西南宁与桂林的“省会之争”的开始了。 前面说到,广西南宁县避重名云南南宁县,改名邕宁,按理“南宁”这个名字在此地不可能再用了,但后来,又如何再次在这里出现呢? 还是因为历史选择,当时“撤府留县”,“撤府并县”这些政策是全国都实行的,云南南宁县是曲靖府附郭,府城,他也面临名字选择,是用“曲靖”还是用“南宁”呢?最后他选择用“曲靖”为名,由此,“南宁”这个名字在1913年以后,就都没有地方在用的,在云南,广西都中断历史了。 随着时代发展,民国中期,“市”这个行政建制开始兴起了,全国慢慢 建南宁市政处时,因为当时“南宁”这个名字有近十四年没地方在用了,不存在重名之说,而“南宁”是这里的历史曾用名,有渊源,符合地方起名原则,故新建市也就不用费脑起名了,直接再次启用“南宁”之名。 于是,“南宁”作为地名,再次回到历史发展轨道。但是,南宁建市过程,并不是一鞠而蹴的,民国时期,先后五次计划建市,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暂缓设市”,始终没有成为市级行政建制,只知道这个地方叫南宁城,却没有正式的建制,没办法叫他县,也没法定义他为市。 直到1949年12月4日, 南宁回归人民怀抱,接着筹备成立南宁市,先后将城区和郊区的津头村、凌铁村、埌边村、麻村(大麻、小麻)、新兴村(竹排冲、沙牛岭)、三兴村(滕屋、蔡屋、那坝)、 东南村(葛麻岭)、长堽村、茅桥农场、永和村(中尧)、中兴村(下尧)、新屋、亭子街、 平南一村和二村(白沙、 水塘)、平西村,淡村,明秀、横塘、万秀、虎邱和皂角等村,从邕宁县划出,组成了最初的南宁市。 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决定省会设在南宁市。再后来,因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省会也就改叫首府了。 这时候的南宁,也就慢慢定型下来,发展成为今日之南宁了,辖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武鸣区7个城区和横州市、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5个(市)县。 至于这些县市区之间的撤撤并并,则是别样精彩,另篇再说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