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水彩/水粉/色粉系列(三)

 艺高百利珍品 2021-12-29

沙漠途中休息

作者:韩乐然
创作年代:1946
规格:32.1×47.4cm

雾中天池

作者:韩乐然
创作年代:1946
规格:32.2×47.8cm

修筑宝天铁路(之三)

作者:韩乐然
创作年代:1945
规格:32×47.3cm

雨中天池(之一)

作者:韩乐然
创作年代:1946
规格:32.1×47.5cm

钢都在沸腾
作者:李剑晨
创作年代:1956
规格:53×37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李剑晨,1900年生,又名李汝骅,河南内黄县人。二十年代在北京国立艺专读书时,随捷克籍的斯拉夫·齐提尔教授学习西画,尤其热衷水彩;同时,他还拜陈半丁和王梦白学习中国画。1937年,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西洋艺术。1939年回国后即以绘画和美术教育为终身职业。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
  李剑晨是直接学习过英国水彩画传统的少数水彩画家之一。他在继承英国水彩画写实画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风情和色彩,形成了他严谨朴实、色彩明丽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当他恢复作画之后,已不能表现他喜爱的江上轻帆,而改画《钢都在沸腾》这类题材。所幸此画并无“文革”的符号,倒显见老画家以水彩画技法表现工业图景的认真态度,仍然体现出他处理空间、虚实、造型、色调、气氛、水分的技巧。画家晚年多画中国画,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西画家的选择。

天山映雪
作者:梁栋
创作年代:1962
规格:28.7×39.5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梁栋,1926年生,辽宁人。笔名铁中,甘牛,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后曾在白山艺术学校进行短期学习。1949年开始从事水彩画和木刻创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中国水彩》杂志主编、北京市水彩画学会会长。以现实生活和自然风景为创作之源,练就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寻找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是梁栋艺术上的追求。他擅长表现北方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山川风景。《天山映雪》是他1962年赴新疆写生之作。他用大量留白的手法表现天山积雪的效果,同时用干笔和湿笔来描绘山下茂密的植物及山间的塔松,而带有中国画的情趣。山下那浓重的绿色和赭黄色,同远山和天空中的蓝色相呼应,烘托出雪山玉骨冰肌之质和笼罩在清冷中的盎然春意,别具一番塞外风景。

都市随想

作者:陆庆龙
创作年代:2004
规格:107×146cm

敦煌57窟初唐菩萨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78
规格:53.5×38.5cm
材质:纸板水粉

来探亲的工人家属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64
规格:31×26cm
材质:粉笔

卸货
作者:潘思同
创作年代:1935
规格:38.2×50.1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自西洋画传入中国,水彩画便在中国得以顺畅流行,一则因为水彩画与中国画水性相近,二则因为水彩画的工具材料远较油画方便。故美术院校莫不设水彩课程,中国人一接触水彩,也心有灵犀,并在三十年代取得相当成绩,潘思同便是其中优秀画手之一。潘思同(1904 —1980)原籍广东新会,生于上海。1925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奠定了素描和水彩画基础。1928年与陈秋草等人创办的我国最早的业余美术教育机构“白鹅绘画研究所”,次年起任教上海美专,教授素描、水彩。他深知素描基础“极难深造”,所以在教学中格外强调素描,水彩之造型亦有素描之功。三十年代,他在对英国水彩画各流派进行研究学习之后,又兼收中西绘画的特点,致力于水彩画各种表现技法的探索,形成了造型写实而水分挥洒自如的独特风格。《卸货》以生动的笔法、沉稳的色调迅疾的捕捉了这一运动中的劳动场景,并以水的充分运用和大面积的冲染强化了港口傍晚的气氛,仿佛使我们嗅到了潮湿的空气,感知到了卸货时的喧闹。唯有澄明的水面和淡远的坡岸为观者带来些轻松和舒缓,也许这正是画家把握水彩画韵味的着意之处。1955年起,作者任教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

一个教师的工作台
作者:刘昌明
创作年代:1989
规格:89×100.8cm
材质:综合材料水彩画
作品简介:
  现代水彩画的创作在继承传统水彩画的技法,延用传统水彩工具材料的同时,为追求作品的真实感或特殊效果,画家又加进了许多其它的表现手法。《一个教师的工作台》便是利用了拼贴和传统水彩画写实的手法相结合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生于1952年的刘昌明拥有数年农村生活的体验,他对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况极为熟悉。1985年,已于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刘昌明为参加华东区教师美术展览,创作了油画《一个教师的工作台》,在展览中获奖。然后对作品艺术语言和形式进一步完美的追求,促使他去寻找一种更具自然真实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体现他所熟悉的东西。于是他“用水彩工具,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创造,丰富画面语言,使画面尽可能呈现自然状态”。在这件画风谨细的作品中,作者向观众展示了一张极为简陋陈旧的办公桌,桌上诸多经过精心挑选却繁而不乱的物件,尤其是那只老花镜、红色墨水瓶、停电后备用的煤油灯,以及墙上贴的发黄的旧报纸(现成物)和它被煤油灯熏染的痕迹,无不传递出一位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工作在讲台上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内容,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尽管学院派的专家们对其水彩语汇仍有所期待,但也无不受其感染,并将此作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炊事员自己养猪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64
规格:28×38.5cm
材质:纸板水粉

荒滩造田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75
规格:22.5×30.5cm
材质:纸板水粉

清除乱石之一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75
规格:22.5×30.5cm
材质:纸板

背篓
作者:庞薰琹
创作年代:1946
规格:40×30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对工艺美术的关注,促使庞薰琹对我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系统研究。1939年他随北平艺专内迁到昆明后,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装饰纹样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描绘,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创作出一系列极具装饰风格的水彩画作品。1946年秋,他带着这批作品重返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背篓》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件淡彩作品。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造型与西画的写实技巧相结合,对画面作了高度装饰化的处理。揹篓和植物笔法细腻而严谨,衣饰在对比中衬托出明净的及其略带忧郁的神情,体现了画家寓雅典精致于平淡之中的艺术构思。


冷秋
作者:刘向东,朱勇
创作年代:1989
规格:77×101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色调、形式感的追求和工具材料的革新已成为新时期青年画家的趋向之一。在这件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中,作者利用水彩笔、木炭笔、橡皮、湿抹布等工具材料,采用干湿兼用及多次重叠的画法,营造出一个以灰绿、灰紫为主的清雅的冷调子。他们巧妙地利用画纸的本色来表现窗外强烈的阳光,映衬出窗前逆光中的树清晰的轮廓。薄而透明的湿笔表现出的桌面上的反光,与暗部用干笔多次重叠画出的窗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桌面的澄明感。桌子、窗户所形成的几何图形和树叶简洁的块面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抽象构成意识。而桌面上的那个梨子,则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这一切使整件作品具有现代装饰意味。生于1965年的刘向东,郴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同朱勇共同创作了《冷秋》,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银奖。

敦煌275窟北凉飞天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78
规格:29×53.5cm
材质:纸板水粉

浇注工色

作者:马常利
创作年代:1977
材质:粉笔

静物
作者:倪贻德
创作年代:1935
规格:30.5×43.4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生长在西子湖畔的倪贻德(1901 — 1970)极具艺术天分。早年即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受到郭沫若、郁达夫的赏识。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习西画,并在吕澂的启迪下致力于绘画理论研究。1927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川端绘画学校学习,得日本画家藤岛武二的指导,并在东京组织了“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1928年回国,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三十年代初成为“决澜社”的主要成员,于油画、水彩画进行现代尝试,在学习雷诺阿、塞尚、马蒂斯等人的同时,融入民族艺术精神,追求造型简括、线条朴实、色彩纯净的风格。这件《静物》虽系习作性的写生,但充分体现了他的水彩画的明净、轻快、练达、有力的特点。他相间运用干笔和湿染、原色与复色,与一般古典写实画法不同。具有现代构成格局和后期印象派的作风,却又不流于怪诞离奇。
  四十年代以后,他辗转重庆、杭州、北京教学。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倪贻德油画工作室”。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于绘画技法理论和中外美术史多有著述。

无题
作者:秦威
创作年代:1940
规格:37.2×53.5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秦威(1911—1994),河北成安人。三十年代初,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画。1934年至1936年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进修,曾为田汉的话剧在日本公演做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水彩画家,他的艺术视角面对着社会的大舞台;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家,他的水彩画作品又仿佛有舞台美术的构图和灯光的效果。
  在1938年至1948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他同庞薰琹、叶浅予、丁聪等人在成都组织成立了“现代美术会”,还参加了上海美术家和香港“人间画会”的活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在数次对真实情景进行速写的基础上创作的《无题》,以沉郁清冷的色调,具有戏剧性舞台效果的构图,和略带漫画的思维,将厕所旁产妇聊以栖身的蓆棚为主要“道具”,表现了穷苦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体现了他为人生而艺术的倾向。1949年以后,秦威于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设计工作,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绘画作品。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参展的《无题》等五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