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暖亲子行(四)——惠安风情

 如诗天地 2021-12-29

早餐后,收拾行李,退房,和儿子乘公交去了泉州客运站,我们要从这里坐班车去惠安县的崇武古城。

车至崇武镇,刚下车,一阵大风就将我的帽子吹跑了,令我猝不及防。重新戴上帽子,系好防风绳,感觉风不是一般的大,迎着风走都有些费力。风带着丝丝凉意,不用看都知道到了海滨。

走在沿海路上,但见蓝天上白云悠悠,港湾里舟楫云集,阳光下迷了我的眼,清风中醉了我的心。

小镇很安静,人少车稀,没多久就到了古城的牌楼前。因为我们背着行李,这儿也没有游客中心之类的地方,问了两家商店都不提供寄存行李的服务,一时有点着急,总不至于让我们背着行李去游玩吧,那多不方便又得多累呀。

试着走进第三家小店,一位大姐正在店内忙活,和大姐说明情况,大姐爽快地让我把行李寄放在她店里,我们也没要寄存凭证,一身轻松出了门。

崇武古城  坐落于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明政府为抵御倭患,在东南沿海修筑了60多座卫所城堡,建于1387年的崇武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

“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几百年来,古城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见证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拼杀、抗击倭寇的过程;它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写下了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的壮美篇章。

阳光下,由花岗岩垒成的城墙依然巍峨,似乎在吟诵着古老的诗篇“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展现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背靠古城高墙,面对浩瀚大海,在一片坡地树林里,是石雕工艺博览园,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是一处以石头城墙为背景,以石城、石岩、石工艺品相互辉映的独特景观。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独具匠心。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惠安石雕的中心在崇武。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就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

博览园中荟萃了崇武镇众多名师巧匠创作的四大古典名著及“寓言园”、“华夏诸神”、“惠女乐园”、“十二生肖园”、“黑猫、白猫”等20多个主题的500多件石雕艺术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国石雕之乡”石雕技艺的新成就。

穿行在园内,看那一个个石雕作品,有的巨伟壮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朴纯真,有的抽象夸张;均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静静地观赏,细细地揣摩,不禁觉得蕴含深刻、发人深思。

这一片坡地起伏有序,石径纵横,绿意盎然,浓郁得仿佛要滴出水来。那绿意在阳光下绿得明艳,绿得亮丽,绿得不同凡响,生生地绊住了我的腿,久久不愿挪步

顺着坡地往下走就到了海边。崇武海岸,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海边的风很大,吹得我的长发与裙裾乱舞,风中带着海的清凉和湿润,清爽宜人。波涛滚滚,拍打着礁石,卷起千堆雪,海浪声声,弹奏着一首雄壮浑厚的交响曲,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想放声歌唱。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碧绿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简单而纯净的颜色却有着一种诗意,让人沉醉。

面对大海,我总有一种无尽的喜悦,想肆意的在沙滩上奔跑,踏着浪花,拥抱大海。

望向海天相连处,大海是辽阔的,也是神秘的。喜欢大海的辽阔与深邃,喜欢大海的浩瀚与坦荡,海纳百川,才有博大的胸怀。每每在海边,所有的烦忧都会一扫而空,心胸也愈渐开阔。

坐在海边,静静聆听,海的声音,述说人世的沧桑,有谁能懂它的喜怒哀乐?喜欢这样的时刻:无人打扰;喜欢这样的地方:宽阔无垠。任凭浪卷浪舒、潮起潮落,我只管,面朝大海。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便是你的世界。

海边的人很少,却多了一份清静,少了一分喧嚣。漫步在金沙碧水间,跳跃在礁石海浪上,在惊涛拍岸的轰鸣中,欣赏着海边峭壁上刘海粟等大师的摩崖石刻,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不经意间,一排波浪涌来,来不及躲闪,儿子被打了个透湿。这样与大海来个亲密接触,衣裳虽湿,也是快乐的吧。

崇武海岸的确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海岸,这里有蓝天白云,大海波涛、礁石沙滩、绿树草地、还有为纪念建城六百年而建的海门亭,看海的观浪阁,石雕城墙,摩崖石刻,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大海与城墙之间的坡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石雕,最醒目的是高达10.8米的戚继光雕像。想当年,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抗击倭寇,扫平了多年祸害东南沿海的倭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样的民族英雄值得人们永远地敬仰。

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就到了崇武古城的东南角,城墙上“崇武古城”四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在古城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灯塔,高33米,塔身为白色方形标柱,是船舶驶往泉州湾和进入崇武港的重要助航标志。

初期的灯塔凭着数千支蜡烛发出的光为勇敢的渔民指引着方向,后来,烛光被换成了白纱罩煤油蒸汽灯,现在的灯塔改成了100瓦灯泡为光源。从灯塔光源的渐变中,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古城的对面,立有一块石碑,这是我国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崇武地理位置特殊,它正处在东海与南海两个不同性质海域的交界处,台湾海峡的特殊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流,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影响,使得这里的气候变化万千。

在中国的气象预报中会以崇武作为分界线,崇武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以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左边为南海区域,右边为东海区域,是中国气候重要的分界线。我在分界线的两边跑来跑去,仿佛一条快乐的鱼儿一会游到了东海,一会又游到了南海。

登上高高的城楼,透过垛口眺望,碧海蓝天,石雕背影,静谧中有一种柔美;迎着强劲的海风,抚着生锈的炮身,刚强中有一种豪迈。崇武古城,带给我千般感慨,万般思绪。

下城楼,顺着城墙往西,到了古城的南门。走进古城,青石板小巷幽深寂静,那些调皮的藤萝不甘寂寞地从石窗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

阳光照在古老的墙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有几分梦幻,几分迷离。两旁的石房子、红砖厝、木屋子,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沉淀着时光的痕迹,闪烁着岁月的光芒。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沧桑的味道。

漫步在青石路上,流连在老房子前,在那微风轻拂间、感受古城的清幽与惬意。宁静,是这座古城的故事,似乎整座城都静止在那午后时光,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啼哭声和老人的咳嗽声,凡尘中的烟火气息便自然鲜活起来。

古城小巷纵横,宛若迷宫。我们漫无目的随意地走着,慵懒的步伐,缓慢地前行,仿佛是在这座没人认识的城里寻觅自己内心的回忆。期待着与未知的旅程不期而遇,希望每一次相遇,都是我的心之所向。

出城门,返回。天热,口渴,在一个阿婆的摊上买了四果汤。到泉州的这几天似乎是和四果汤干上了,每天都吃,的确是消暑解热的好饮品。

看大海,逛古城,沉醉其间,忘了时间。直到肚子咕咕叫了,这才惊觉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还没吃午饭。连忙找了家餐馆填肚子。

到崇武一定要尝尝鱼卷。鱼卷是福建闽南一带的一道名菜,也是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鱼卷是将马鲛鱼去骨取肉,手工擂成鱼糜,配以番薯粉,再加上一些辅料食材,卷成两头圆形的长条,寄意“头圆尾圆,长长久久”。

以海为生的人,时时冒着生命危险,人们最看重的是平安顺利、圆满团聚。因鱼卷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崇武不少人在节日及喜事宴席中就有“无卷不成宴”的习俗。

鱼卷吃法多样,可蒸、可炸、可汤,我们要了炸鱼卷和马鲛羹,入口柔润清脆,咀嚼齿颊留香,既不见鱼肉,也不含腥味,汤也是鲜美无比。我们吃得很过瘾。

吃过饭,来到寄存行李的小店取行李,要给大姐寄存费时,她说什么也不肯收。旅途中,总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给予我帮助,带给我温暖。也许,一别之后再不相逢,我仍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崇武有三大看点:古城、石雕和惠安女。前两项我们已经看过了,接下来就要去看惠安女了。

回到崇武客运站路口,看到路旁停着那种蓝色的三轮车,那应该是开往大的车,上前一问,果真如此。

村是一个典型的渔村,位于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三面环海,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

坐上三轮车,没多久就到了村,入住安德惠客栈。客栈的主人是位美丽的惠安女,除了为游客提供住宿和休闲外,秉承着传播惠女民俗文化、传承惠女精神的理念,还组织策划旅游摄影、艺术写生等活动,住在这里的客人都亲切地叫她“小张老师”。

小张老师正好要带摄影团去海边拍惠安女,我便也跟着去了。提起惠安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们那奇特的服饰。她们头戴黄斗笠,系着蓝底碎花的头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 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到了海边,看到那一个个惠安女身上的服饰,真的觉得独特又漂亮。她们的服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用且美观。

惠安女头上的斗笠刷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头巾是用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的;佩带银腰链是为了追求美观缩短的上衣,可以把银腰链更好地突显出来。惠安女的服饰展示了女人身材的曲线美和婀娜多姿的神态 ,令人百看不厌,领略着无穷的美感。

惠安女的服饰讲究色彩与环境协调和谐,与大海融为一体。有诗人描绘惠安女的服饰是:风吹海色上衣冠,真是恰如其分。黑色裤子突出其如礁石般的稳重,蓝色头巾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

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头一天去看了埔女,不免把她们的服饰做个比较。埔女是“民主头,封建肚”, 不系头巾,只在头部戴花,满头鲜花装饰成“簪花围”,“大裾衫”遮住肚子;惠安女则是“封建头,民主肚”,用头巾把头包得只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节约衣”露出肚皮;二者唯一相同的就是都穿黑色宽腿裤。埔女与惠安女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

惠安女们在海边补网、撒网、抬石,再现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她们不仅以奇特的服饰的闻名,更以勤劳、贤惠、勇敢著称。多少年来这里的男子出海打鱼、出外谋生, 惠安女在家风里雨里辛勤劳作,里里外外一手操持,许多应由男人干的活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她们成为这方土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镜头里的惠安女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随大海波涛而起舞,坚定而婉丽,刚强而柔和,有一种独特的风情和美感。我忘情地拍摄着,相机、手机左右开弓,只想把这美丽的瞬间记录下来。有惠安女到我跟前来看自己的照片,我一张张地翻给她们看,向她们竖起大拇指,她们也开心地笑了。

惠安女都走了,我还坐在海边看海浪翻涌,解散一头长发,任海风吹拂。海风温柔了我的脸,也吹醉了我的心。

慢慢往回走,一路无言,细细品味着渔村的安静与纯朴,内心充盈又满足。

在餐馆吃晚餐时,店主送了个汤给我们。这里的人们真是热情友善,那天在泉州去闽台缘博物馆时巴士司机怕我们晒着了特意多开一段路直接把我们送到门口;今天在崇武古城大姐不肯收我们的行李寄存费,此刻在大店主又免费送汤给我们喝。一路行来,是满满的温暖和感动。这份爱心、这份善意,我必将铭记于心,回馈于世。

第二天一早四点多就起床随小张老师到海边去拍摄。清晨的海边气温很低,要命的是还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我穿了件长袖薄开衫还冷得发抖,儿子穿着短袖就更冷了。

黑暗中,惠安女手中的油灯闪烁在无际的海面,那点点橘色的光芒,给人温暖和希望。

天色渐亮,勤劳的惠安女在海边抬船、拖网、挖海蛎。美丽,透在她们的身上;快乐,写在她们的脸上;她们的骨子里撑着坚强;她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勇敢。这就是惠安女的风范。

在海水和风雨中拍了好长时间,我都快冻僵了,于是,返回。在菜市场的小店吃了早餐,早餐品种很多,恨不得每样都吃到。看着菜市场里来来往往买菜卖菜的惠安女,感觉很亲切,这就是她们的生活,自然而真实。

慢慢地在村里转悠着,到了村南的虎豹关,六十多年前建立的海防民兵哨所依然屹立于此。这是一座特殊的哨所,除哨所长外,其余人员都由惠安女组成。她们手握钢枪、身披弹夹、穿着传统惠安女服饰,被誉为“新一代红色娘子军”。

惠安女哨所成立于1956年,最初主要负责对陆海空情况的监控,监视过往船只。如今,这些女民兵配合当地武警、边防派出所打击走私、贩毒,开展军警民联防、海上救助、应急处突,积极参加森林灭火、防汛抢险、防台抗灾等工作,成绩斐然。

“传承惠女精神,筑牢海防堡垒”,已成为惠安女哨所的座右铭。惠安女哨所的姑娘们,用无私奉献的光彩装点着大海的绚丽壮阔,用无悔的青春日夜守护着祖国的海防。惠安女独特的服饰包裹着女性柔弱的肩膀,而正是这柔弱的肩膀,铸就了惠女精神。

我站在哨所门口看着惠安女操练,哨所内不能拍照,没有留下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神采,但她们的飒爽英姿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回到客栈,收拾行李,准备去福州。依旧是小三轮到崇武,再换乘专线车到惠安高铁站。即将离开,已然想念,惠安之行,风情万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