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丽水慢时光(三)——云和梯田

 如诗天地 2021-12-29

当我们离开诗情画意的古堰画乡准备前往云和时,雨忽然住了,金灿灿的阳光闪亮了我的眼,是否预示着我们的云和之旅也如这阳光一般明媚。

去云和,是为了看梯田。尽管我看过大气磅礴的元阳梯田,但作为中国最美梯田之一的云和梯田同样吸引着我前往。

云和梯田位于丽水云和县崇头镇,我们赶到云和时,天已经黑透了,盘旋的山路上漆黑一片。司机师傅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路口,狭窄的山路上没办法掉头,只得在黑夜中缓缓地倒车。朦胧中,眼看着车轮就到了崖边,大伙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好在司机师傅技艺高超,方向盘左打右转,车辆前进后退,反复多次,终于驶上了旁边那条窄得不能再窄的山路。

抬眼,夜幕上满天星斗闪烁;俯瞰,山谷里点点灯火闪耀。一时间让人分不清天上的星斗是地面的灯火,还是地面的灯火是天上的星斗,恍若梦境一般。

山上早晚温差大,下车时,只觉寒意袭人,一阵哆嗦,好在早有准备,带了外套。入住农家客栈,早早洗漱休息,准备隔日一早看日出。

凌晨四点多就爬了起来,拉开房门,见远处的天边黑色的云层上金光闪耀,便拿了外套急急忙忙赶往七星墩观景台。

七星墩成月牙型,在此处瞭望四周,有七座山包,布局酷似北斗七星,被当地人合称为七星赶月。

此时,观景台上的人还不多,气温很低,穿了外套还能感到阵阵寒意,可一见眼前的景致就忘了寒冷。

晨曦中,起伏的山峦呈黛色的剪影,勾勒出优美的曲线,将山的坚实与线条的柔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白色的云海在山间翻腾,与天边的流云、金光遥相呼应,如同蓬莱仙境。云海下,梯田朦胧一片,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静静地等候日出,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天边的金光越来越亮,仿佛即将跃出云层,我屏气凝神,紧紧地盯着,生怕错过那一刹那。可是天边的黑云也不甘示弱,一层一层压了过来,顷刻之间又把那团金光遮了大半。二者就像是在斗法的魔法师,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让我的心情也是忽上忽下,一会惊喜,一会叹息。

天越来越亮,天边的红云映照着梯田的水面泛着光芒,树木的倒影在水面也清晰可见。只是那一轮红日终究没能跃出厚厚的云层,想拍日出的愿望也成了泡影。

观景台上的人陆陆续续都走了,我还在等候着,期待着奇迹出现。又等了半个小时,就在我要离去的那一刻,一回头,却见耀眼的光芒刺破云层照在山峦云海上,一片金光闪闪,天空中的黑云也已散去,露出了蓝色的俊颜。如诗如画的美景定住了我的脚步,也让我看呆了。坚持、守候,终有收获。

回到客栈,吃过早餐,便去看梯田。云和梯田,一个听上去富有韵律的名字。在中国古时,天籁之音般的乐曲,称之为云和。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总面积51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有700多层,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 中国最美梯田之一”。

看过春来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挂山间的元阳梯田;也看过秋季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的紫鹊界梯田;此刻夏至的云和梯田,佳禾吐翠,似层层绿浪排苍穹,别有一番风韵。

以往观赏梯田都是在高高的观景台上,这一次,我们沿着山间蜿蜒的小道深入其间。

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高低错落,点线相谐,每一块梯田都勾画出优美的曲线。远处山间云雾缭绕,犹如轻纱;天空云彩倒影水面,如梦如幻;灿烂阳光照耀梯田,水光粼粼。好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梯田里,有农人在育秧。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先农们,靠着双手,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大山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层层梯田,承载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凝结了先农的智慧和汗水,它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大山深处闪耀着久远的光芒。我在赞叹着这造福后人奇迹的同时,心中也对先农们充满了敬意。

挑着秧的农人向我们走来,我连忙闪身在一旁让路,一只小狗跟在后面,怕狗的我有些忐忑,有些紧张,而小狗只是抬眼打量了一下我们这些异乡人,没有理睬,就跟着主人走了。

山路狭窄又不平,走得是小心翼翼,直听同伴喊着腿发软要打跪。我们空着手都走得这么辛苦,而农人们却要在这山道上年复一年地负重、劳作,又是多么地不易。

驻足,凝望,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金色的阳光、翠绿的梯田交织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梯田旁拍着照。你来,或者不来,梯田都在这里,宁静幽远;你走,或者不走,梯田都在那里,亘古不变。你站在梯田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云和看着你。

沿山路而行,听流水潺潺,掬一捧,清凉澄澈;闻花香阵阵,拾一朵,沁人心脾。

这片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静谧安宁,我在梯田间、田埂上,聆听着大自然浅吟低唱,诉说着梯田人家的寻常故事。

云和梯田脚下有一个古村落,名叫坑根石寨,这是一个古老的寨子,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坑根石寨位于白银谷口,谷的深处有一古代银矿遗址。浙南山区银矿资源十分丰富,而云和是重要的产银区,明王朝曾在这里招揽大批民工开矿炼银。大量的白银通过这条峡谷运送到云和县衙,于是,银官们就给它取名“白银谷”。

大批矿工的涌入,急需粮食的供给,并且炼银工艺中又需要添加大量米糊作为粘合剂,当地生产的粮食供不应求,如果从山外运粮,会增加很多成本。于是,矿工们在开矿炼银的同时,多了一项新任务——开垦梯田,矿工们也在此安居下来。无形中造就了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的云和梯田坑根石寨这个古村落。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走进寨中,原始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整个寨子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和石头砌成,就地取材,形成石寨特色。黄泥垒砌墙体、青瓦覆顶的民居颜色与人体肤色接近,契合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也与大地的颜色相一致,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从地里生长而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一条小溪穿寨而过,不由就想起了王维的那句“清泉石上流”。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脱了鞋,在水中嬉戏起来。双脚拍打着溪水,水花四溅,打湿了衣裳,我抑制不住的笑声随着水花一同迸发。过路的村民看我玩得开心,善意地提醒我石头上很滑,别掉进了水里。笑着谢过村民,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坐在深院老宅门前,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那黄泥斑驳的旧墙、柴薪堆砌的院角、果实累累的菜园、鹅卵沉苔的石道,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又飘着人间的烟火。一阵清风拂面而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

顺着起伏的石板路上上下下,走到了老泉井。老泉井又称明泉,是开采银矿时所建,泉水清澈,常年不竭。我用杯盖掬水而饮,清凉如雪,甘之如饴。

不远处,一座廊桥横跨在溪水之上。当年,朝廷开采银矿,派银官修桥铺路,造福乡里。村民为了感念朝廷恩德,称此桥为银官桥。不长的银官桥,述说着白银谷昔日的热闹繁华,也见证了坑根石寨的兴与荣。

石墙下,静静聆听,仿佛能听到尘土细细的叮咛,流水欢快地歌唱。此刻,就用心去触摸那藏在山里,流在水里的乡间淳朴。

寨子里很安静,除了我们再无游人。偶尔能见一群鸡鸭在悠闲地觅食,几只小狗在调皮地追闹,农舍里的村民继续着自己的日子。现代文明似乎被无形的屏障所阻隔,隐世而居的时光是那般安逸、恬静。眼前的画面像大山一样真实,恒常,就想起了陶渊明的那首《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大概是都市人向往的一种诗境吧。

或许,这里就是记忆里的桃花源,不如,停步,让时间慢下来,和斑驳的老墙根一起坐看透过树梢投射在泥土地上的光影转换。 

小小古村落,看尽时光荏苒,散发着幽幽古意,喜欢这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活的历史,活的记忆,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出发原点以及心灵的归属感。

从坑根石寨沿游步道上行,便进入白银谷。白银谷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火山爆发后经第四纪冰川运动而形成,是江南典型的火山峡谷,谷内树木繁茂,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山有水则灵,白银谷最美的是山涧。从山巅奔流而下溪水形成许多的瀑布,一瀑接一瀑,一瀑叠一瀑,水急时隆隆作响,水缓时叮叮咚咚,在山间汇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那是自然界的天之音。瀑布下的水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潭潭清澈。看着鱼儿在水中游弋,我的心也随着它们一起畅游起来。

谷内份外安静,鸟儿的鸣叫,泉水的流淌,都显得清晰悦耳。逆流而上,山路两旁,花花草草,莺莺蝶蝶,翠玉般的竹林,如通天的长廓,一眼望不到边,身着红衣的我在这片绿海中显得生动而醒目。

这是一条幽秘的山路,千百年来淹没于深山之中,鲜有人涉足,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这一路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污染的环境,回归自然,拥抱山林。一路青山绿水,一路欢声笑语。

山路绵长,一路向上,已是热汗淋漓。回望,云海翻卷,山峦叠翠,溪水长流,花儿娇艳,所有的疲惫刹那烟消云散。

中午时分,回到七星墩,农家客栈用过中餐,驱车前往龙游高铁站返程。短短的三天丽水之行即将结束,心中是满满的美好回忆。丽水,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值得你放松身心,慢慢去体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