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姐妹一起看海去之威海

 如诗天地 2021-12-29



清晨,被声声海浪唤醒。拉开窗帘,走到阳台上,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映照大海,温暖而宁静。

来自于主席故乡的我却没想到在威海有一个毛泽东像章博物馆,它位于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像章馆。堪称“世界之最,中国一绝”。这是威海市首家民办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民办毛泽东像章博物馆。

博物馆的创办者于国杰先生1962年出生在威海市苘山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时代的印记,伟人的影响,使他从少年时就萌动了珍藏毛主席像章的梦想,也成了他日后立志建成毛泽东像章博物馆的最初缘起。

为了得到更多的像章,于国杰自小就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把钱都用在收藏像章上,没事就到各村挨家挨户收集。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出差每到一处,都要到当地的古玩市场转转,遇到他没有的像章品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30多年来,于国杰一直奔波在这条收集路上,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和可能出现像章的大街小巷。靠着这种“痴迷”,他收集了毛泽东像章等各类徽章150余万枚。

博物馆所有的像章均免费对外展示,每年光维护它们就费用不菲。可当有买家慕名而来,于国杰却一律拒绝。他说自己收集像章不是图钱,而是信仰。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家,他期望通过威海毛泽东像章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那段历史,了解那个时代。


走进博物馆,仿佛走进了像章的海洋,一百多万枚毛泽东像章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展出,展示了毛主席一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身影,从韶山到安源,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从遵义会议到延安窑洞,从百万雄师过长江到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经历。


不同式样的毛泽东像章,拼成了遵义会址、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图案,像章中的配图及文字蕴含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到70年代的党史、军史、社会发展史、英雄人物史等一千多个专题,构思新颖,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这既是艺术收藏的典范,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博物馆内九成以上的毛泽东像章为纯铝材质,还有少部分是金、银、铜、铅、锡、铁、木、陶瓷、搪瓷、塑料、玉石等材质的;形状除了常见的圆形外,还有长方形、椭圆形、盾形等;小的直径仅1厘米,最大的直径达1.08米,重达23公斤。


此外,馆内还展出了一大批像章精品、珍品以及大量珍贵的毛主席照片、图片、宣传画和珍稀罕见的文革实物、凸显了博物馆独特的品味、档次和价值。


每一枚像章都有一段记忆,每一枚像章都是一段历史。毛泽东像章见证了一个伟人时代,承载了一种中国文化,浓缩了一门徽章艺术。

古今中外用制作像章的方式来表达对伟人的敬佩之情不乏先例,而毛泽东像章的数量之多,可以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公认的“世界第一章”,它表达了人民对主席的浓厚感情。作为过来人,见到这些像章感觉很亲切。


走出博物馆,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忆今日幸福生活,对主席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


国内的5A级景区,有的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有的则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而威海有这样一个地方,一不靠天,二不靠老祖宗,将一片曾经乱石嶙峋、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变身为如今鸟语花香,郁郁葱葱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就是威海华夏城。

威海的龙山,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对石材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采矿的重灾区。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华夏文旅集团从2003年开始了艰难的“修山”之路。在这片废墟上,华夏人历经12年,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致力于生态修复的坚定决心,修复矿坑44处,建造大小水库35个,植树1127万棵,建起了“中国生态环保第一城”,将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完美地结合起来。


走近华夏城,映入眼帘的就是华夏第一牌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牌楼南北跨度86米,高21米,巍峨高耸,气势恢宏,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牌楼。


华夏城内亭台楼榭,湖光山色,花红柳绿,千娇百媚的景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这里有集中展示胶东民俗特色的夏园。有在矿坑里打造的地下工程——威海人民防空教育馆,矿坑上面覆土绿化,矿坑下面游客参观,通过4D影院、图片模拟、声光电等技术让游客有互动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切身实地的感受当战争和灾难来临时,人的无助、渺小和人类抵御自然、抵御外侵的顽强与坚强。有展现三面观音水中显圣的音乐喷泉广场。有会跑的实景演艺《神游传奇》,观众乘坐会跑的移动式看台可以欣赏到水、陆、空全方位的跨时空精彩演艺。有最全面展示尧舜禹时期历史文化的禹王宫。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

我比较喜欢的是文化谷,这里主要篆刻中国古今名人字词。置身其中,名家们或行书、或草书、或篆书、或楷书,行云流水间,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威海华夏城,是在废墟上开出的美丽的花朵,这里不仅有着宜人的风景,更有着一种精神、一种态度。


天气太热,日头太毒,在太阳下行走了大半天,简直都要热晕了。于是我们放弃了计划中的下一个景点,坐在花树下,吹着凉风,吃着冰棒,感觉舒服多了。


威海,这个有着中国最美海岸的地方,曾是甲午海战的发生地。说到甲午海战,不得不提到定远舰。定远舰是当年清政府花费近140万两白银向德国订造的一艘排水量达7335吨的一等铁甲舰,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新式的铁甲舰,因其武器装备强大、防护完善,被誉为“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亚洲第一巨舰”,是亚洲国家海军拥有的第一艘一等铁甲舰。

定远舰是清末北洋海军的旗舰,参加了著名的甲午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毁已搁浅的定远号战舰,随即自尽,实现了“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定远舰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屈表现,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图腾。

为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中国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1:1复制品。如今这艘按原貌复制的定远舰停泊在威海湾畔,再现了历史原舰的风采。


顺着舷梯登上定远舰,全舰分为上下五层,其中甲板上三层为武器装备,一艘艘小艇呈双列整齐地排放在艇架上,次序井然。小艇之间的空档处,是一门门黑森森的速射炮和机关炮。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那隆隆的炮声,看到了硝烟弥漫中那一个个不屈的身影。

舱内两层为历史展厅,能看到当年海军官兵居住、工作的场所,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多世纪前北洋海军官兵的真实生活。


舱内陈列的那一幅幅照片和那一片片残骸,以及用立体影像和灯光效果营造出的再现当年甲午海战的场面,让我再一次被那面对外敌永不屈服、英勇抗争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光绪皇帝曾为邓世昌题写挽联“次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于那些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的尊敬与思念。

漫步在铁甲巨舰上,恍若跨越时空,百年往事历历在目,甲午英雄的故事、铁甲巨舰的雄风、黄海大战的惨烈、亚洲第一的强国梦都将在这里与我相会。一脚踏入历史,一日重回百年。

回望,昂首静泊在威海湾畔的定远舰,龙旗猎猎、身未动威先行,仿佛蓄势待发,将要继续那未尽的航程。

曾经殒落的定远舰带给我们骄傲和悲伤,如今重生的定远舰带给我们信心和希望。今天的中国海军已走向深蓝,百年前的屈辱将永远成为过去。阳光下,我只觉温暖如春。


海滨之行,自然少不了去看海。隔日一早,我们便去了海洋牧场,去体验和渔民一起出海拔蟹笼的渔家风情。在码头等候的时候,我坐在栈桥上,心中充满了期待。


船儿驶向大海,美丽的威海湾尽收眼底,城中有海,海中有船,船上观岛,岛外是城,有一种“远眺翠阁云天外,遥指琼岛心澎湃,抚今追昔威海卫,碧海惠风情满怀”的意境。


到了拔蟹笼的时候,我们都涌向了船头。蟹笼是一种结构特殊的笼子,两根钢丝绕成了两个篮球筐大小的钢圈,中间由一根斜拉的钢丝固定,围绕钢圈的是尼龙绳编成的网兜,在笼子中吊着一个食盒,里边放着诱饵,笼子旁边开有小口,小虾小蟹之类的闻到香味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刚刚涨潮的时候是放蟹笼的最佳时机,渔民将蟹笼放在海湾口,一只只连成一串,上面用浮标做上记号,每隔一到两个小时就去收笼。

渔民将一只只蟹笼拔上来,每只蟹笼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收获,看着倒在桶子里的那些海鲜,我们都兴奋得叫了起来。小宋妹妹更是心痒痒,请求渔民让她试试,渔民便将绳子交到了她的手里。别看渔民拔蟹笼时很轻松,三下两下就扯上来一只,小宋妹妹拔起来还是有点费劲了,但是能亲自体验一番还是充满乐趣的。


回到岸上,渔民把刚刚捕捞上来的海鲜煮了一大锅,不一会,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海鲜就端了上来,不加任何的调料,是真正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海鲜。顾不得烫手,我们左右开弓吃了起来。


一边品尝着鲜美的海鲜,一边享受着蓝天、碧海、阳光,快乐的心儿就要飞了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