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行之旅(九)——云上丹寨

 如诗天地 2021-12-29

在晴隆午餐后,我们前往丹寨,即将上高速时,被交警拦住了,在询问了我们要去的方向后,告知沪昆高速上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已被暂时封闭,建议我们绕道通行。


走不了高速只能掉头,这一绕就在山路上绕了大半天,直到晚上八点才到丹寨万达小镇。

丹寨万达小镇是一座集产、城、景、文、旅、商深度结合的苗侗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由万达集团投资7亿元打造,是万达集团在全国首创“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项目。借助万达商业开发和运营优势,小镇自2017年7月3日开业,仅一年游客量已破550万人次,在2018半年度中国特色小镇影响力排名中,异军突起,排名第二,以前不为人所知的丹寨声名鹊起,我等也慕名而来。


夜晚的小镇流光溢彩,十分迷人,只是我们绕了大半天山路又累又饿,就没去细看了,赶紧找地方吃饭。


吃完饭回客栈,伙伴们都回房间休息了,我依在门前的美人靠上,在微凉的清风里,在静谧的夜色中,看小镇灯火,闻蛙声起伏,听着音乐,赏着夜景,身心放松,惬意快然。


一夜安睡。晨起,眺望窗外,金黄稻田、粉红花朵在睛空丽日下明艳动人。


我们入住的客栈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无论是木楼梯旁的蜡染、银饰,还是门前悬挂的大红辣椒、鸟笼和稻穗,都成了我拍照的背景。

早餐后,正式开启我们的丹寨之旅。丹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世居民族在千百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丹寨是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汇集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位于丹寨东湖湖畔的万达小镇,是以苗族、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为核心,将当地民族文化与现代商业相互融合,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体验于一体民族风情小镇。


行至万达小镇,迎面便是小镇的主广场——尤公广场。广场以“祭尤节”为设计初衷,祭尤节是苗族的一个古老民族传统节日,丹寨是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祭祠蚩尤的“祭尤节”仪式的地方。蚩尤与炎、黄二帝并称中华三大始祖,是苗族的祖先。古苗语将丹寨县城周边称为“方尤”,将这一族苗族支系称为“尤人”,至今还有许多以“尤”为名的地名。经多位专家反复考证,认为这一支苗族就是蚩尤的嫡系后裔。


尤公广场的周围,矗立着八根图腾柱,对应于丹寨八大苗族支系的文化,地面由黑白色的鹅卵石和青砖铺垫而成,图案由中心向四周辐射12道边,寓意太阳辐射世间万物。步入其中,有一种浓烈的庄重感和仪式感。


时光尚早,小镇里还没什么游人,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翠绿的树叶,大红的灯笼与苗族杆栏式建筑融合在一起,在阳光的映照下,构成一幅静美、和谐又温馨的画面。

走在青石板街上,两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店铺,其中有不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在这条街上,就像是行在非遗之路上。


不经意间走到了明记伞铺,丹寨的油纸伞保持着桐油、石印、手绘传统工艺,在业内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


抬眼看那一把把悬挂的油纸伞,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美丽娇艳,就想着自己身着旗袍,撑着油纸伞款款而行的画面,亦温婉美妙。


不远处是鸟笼小院,这是小镇三大非遗小院之一。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日常生活里,鸟的图案在丹寨随处可见,也保持着对玄鸟的图腾崇拜,因为爱鸟,鸟笼自然也成了当地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无论是在丹寨县城还是大里的村寨,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


鸟笼小院的对面有个鸟笼文化主题邮吧,担心买了鸟笼不方便携带,可以在这里直接邮寄回家,还是蛮方便的。也可以在这里给自己或者朋友寄上一张明信片。

前行,到了小镇的苗年广场,苗年广场是根据苗族同胞的民族节日来进行设计创意和命名的。苗年是苗族同胞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节日期间,他们会举行多种多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斗牛等,热闹非凡,也是苗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苗年广场图腾柱上是牛角的形状,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仍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苗年广场旁就有个斗牛场,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他们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


路过一家小店,看见有苗家女在那织布,忍不住就想去试试。坐在织布机前,一推一拉,就见经纬麻线在手下交织成片,心中满是新奇和喜悦。


欣欣然来到了古法造纸小院,这是小镇三大非遗小院中的第二个。古法造纸是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制作方法完全传承自古代手工纸,故又称“石桥古法造纸”,其纸品称为“石桥古纸”。
石桥古法造纸利用当地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从原料加工到最后成纸需要七十多道工序手工完成,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桥村也被称为“ 中国国纸之乡”。

石桥古纸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作品的最佳纸品,被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选定为古籍文物修缮用纸。其产品远销西欧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石桥古纸有白皮纸和彩色纸,我特别喜欢彩色纸中的花草纸。花草纸被称为“纸琥珀”,制作时先将抄纸架浸入纸浆,反复抄起两至三次,让纸浆入框满平,然后把美丽的花草摆放成自己想要的图案,再加盖一层薄浆,晾晒干,便有了特殊的纹理和质感,花草和纸融为一体,散着清香,形成了千年不变的记忆。动动手,在这里制作一张独一无二的孤品带回家该是多么的稀奇珍贵。


眼前的那一张张纸,工艺繁杂却亘古千年,记录着过往曾经,也书画着山河锦绣,黔山秀水间的古法造纸,是祖辈传承下来最温暖的工匠记忆。


那一张张纸,不单单是纸,而是一张张有温度的艺术品,流淌着岁月浸染的章节,吟唱着千年流传的歌谣。


出小院,到了鼓楼广场。广场上的鼓楼高13层,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如同宝塔,瓦檐上彩绘如云。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家聚会、议事、起款定约,抵御外敌入侵鸣鼓示警的地方,现在的鼓楼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好场所。头天晚上也来这里看了鼓楼,夜色中的鼓楼熠熠生辉,阳光下的鼓楼庄严华丽。


再往前,就到了小镇三大非遗小院中的最后一个:蜡染小院。蜡染工艺在丹寨地区源远流长,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史诗”。

苗族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素有“东方第一染”之称。制作方法是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再将蜂蜡置于小锅中,加温升到60~70度时,蜡熔化为液状,用一种特制的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 冰纹”,尤具魅力。


阳光透过树枝在小院的墙上、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轻抚那蓝白相间的染布,有一种亲切感。我偏好民族风,衣柜里也有这种蜡染的衣裙和帽子,恍惚间,我就成了大山深处能歌善舞的苗家姑娘。


继续前行,来到了锦鸡广场。丹寨人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族”。自古以来,丹寨人就尊鸟为图腾,奉锦鸡为神,保留着穿“百鸟衣”、跳“锦鸡舞”的传统。


广场地面上的纹样源自锦鸡元素,广场上的铜鼓和周边的阙楼同样绘有锦鸡图案。每逢重大节庆,当地少数民族会和游客一起在广场起舞,同时登上阙楼击鼓欢庆。此时,有摄制组正在广场上录制节目,将有更多的人了解小镇,欣赏小镇。


锦鸡广场旁边就是连接东湖两岸的索桥,驻足桥上,湖光山色,一览无余。但见蓝天如碧,白云如絮,青山如黛,绿水如镜,湖不扬波,静美如画,时光在这里慢下来,诗情画意入心怀。


环湖步道上,树如带,花如海,还有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直径达26.08米的世界最大水车,都是拍照的好地方。闻着草木香,听着蝉私语,流连忘返不愿归。

一路行来,听着石板路上的足音,恍若穿越了千年,一段段传奇从历史深处走来,我便在这浩如烟海的传奇中感受着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我的印象中,万达一直是和繁华、时尚联系在一起的。而丹寨万达小镇却给了我全新的感受,这里把商业和文化完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商业,但不雷同,许多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独一无二的物品,更多的是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将最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以文化旅游这样更现代的方式,在更广的平台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在这里,你可以沉醉自然,也可以痴迷人文;可以游走于各个角落寻觅美食,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各种非遗文化;可以潮流娱乐,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特色风情……于是,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镇一开业,游客便呈井喷状态,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满足你N个愿望的小镇。

游完万达小镇,我们驱车前往高要梯田。高要梯田位于丹寨县高要村,有中国最美十大梯田之一的美誉。

跟着导航,我们驶入了小道,一条窄窄的路仅容一车通过,路旁就是稻田,令人怀疑走错了地方。我下车去问路,村民说要走我们拐进小道前的那条大路,不过这条小路也可以到达。

小路上不方便掉头,硬着头皮往前开,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偏移。眼看前方是村舍,大伙嘀咕着:这看上去没有路了,会不会开到别人家里去?转过弯,才发现在两栋房之间有一条窄窄的通道,大伙全都松了一口气。我不由就想起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村民惊愕的眼光中,我们的车从狭窄的通道中闯了出来。将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一行人顺阶而下,就见到了不老泉,这眼泉用石条围成了三个正方形的形状,一个套一个,里层的饮用,中间的洗菜,外层的洗衣服,各取所需,互不影响。


不老泉下就是高要千亩梯田,顺着山势,层层叠叠,黄绿相间,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就像一条条美丽的苗家腰带,装点着雄浑的大山。

梯田的稻谷熟了,金灿灿的梯田与蓝天白云互相映衬,静逸而美好,秋色眷恋着这层层梯田,美得让日月暗色,美得让人陶醉!


一块块弯弯曲曲的梯田,如一条条游龙在温暖的秋光中飞舞,黄澄澄的稻谷洒满远山,田野里收割稻谷的人们正在镌刻秋的另一道风景,他们年年岁岁演绎着特有的农耕文化与大地艺术。

我们穿行在稻田里,仿佛置身金色的海洋,那些妙曼的身姿,似乎在舞着最深情的颂秋曲。


喜欢看秋日的梯田,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充满着希望和喜悦。


风卷裹着稻香扑面而来,想起周杰伦的那首《稻香》“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 小时候的梦我知道”,就不由自主张开双臂去拥抱这美好的大自然,去拥抱美好的梦想。


高要的田间莫不是住着仙人,要不然谁能把这颜色涂抹的这般精准,梯田里满是一种令人欢快愉悦的金黄色,似乎连风,都是金黄色的。那绚丽的色彩折服了我们每一个人,甘愿把自己置身在此,不愿离去。


微风拂面,坐在高高的田埂上,看远处群山连绵,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用心写下故事,编一部行走的诗集,送给流年,送给坚持的自己。


离开高要梯田时走的大路,比来时的小路畅快多了,看来有时候也不能完全依赖导航了。


接下来,我们前往卡拉村。卡拉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是一个古老原始的苗族村寨,“卡拉”在苗语里是“好”的意思。世代聚居卡拉的苗族同胞,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全村一百多户中就有百分之八十编制鸟笼,年生产鸟笼近10万个,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手工制造鸟笼专业村,有“中国鸟笼第一村”之称

还记得万达小镇三大非遗小院之一的鸟笼小院吗?那里的鸟笼就是卡拉村的。卡拉村编制鸟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卡拉鸟笼制作精巧,主要以楠竹、水竹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2007年,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卡拉鸟笼也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村里,我们想看看鸟笼的编制过程,找了半天也没见到有人编鸟笼。询问村民才知道,现在编制鸟笼都不在村里了,全部集中到村外的作坊去了。


但是在村里还是能看到四处都挂着鸟笼,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更是看到整墙堆放的鸟笼,甚是壮观。


有的鸟笼里养着鸟,我提着鸟笼,逗着鸟,鸟儿啾啾地叫着,我也开心地笑着。


到卡拉村,除了看鸟笼,还有一样不容错过的体验,那就是品尝卡拉村特有的苗家特色菜,被评为丹寨十大名菜之一的卡拉斗鸡肉。


我们围桌而坐,店家端上一大盆用苗家配方腌制的斗鸡肉,桌上有一口特制的炒锅,锅的中间是凹的,将油倒入锅内,待油温升高,加入部分鸡肉,翻炒,鸡肉变色,香味四溢。将熟了的鸡肉推至锅的外围周沿,这样熟了的鸡肉不会烤焦,而炒锅中间可以继续翻炒生的鸡肉,终于明白炒锅外凸里凹的原由了。


趁着同伴炒斗鸡肉的空隙,跑到后院去看斗鸡。两只鸡你啄我咬,互不相让,斗得是面红耳赤,毛飞四散,还没等分出胜负,那边桌上的斗鸡肉已炒熟了,上桌,开饭。

斗鸡为鸡中珍品,经过秘制的斗鸡肉劲道弹牙,味道鲜美,一个个直呼“好吃”,不一会,一大盆斗鸡肉就被我们一扫而空。


吃过斗鸡肉,我们在丹寨的行程也近尾声。丹寨,山青水秀,非遗荟萃,一个朴实无华又韵味悠长的地方,如云端上的天堂。

云上丹寨,令人向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