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花三月下江南(十九)——走进苏州博物馆

 如诗天地 2021-12-29

 一早,直奔苏州博物馆。可以说这次来苏州就是为苏博而来。刚到的那天就去了苏博,结果排队的人太多,改去了其他的地方。昨天去黎里古镇,又忘了网上预约,这会得赶早去排队了。


本以为我去得够早了,没想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看了一下提示牌,从我排队到入馆还得等候45分钟。那就耐心等候吧。

与拙政园为邻的苏州博物馆,是全国人气最旺的城市博物馆之一。一般去博物馆都是去看馆藏品,而很多人去苏州博物馆是冲着贝聿铭去的。

苏州博物馆分为老馆和新馆两部分。2006年对外开放的新馆是由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这是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大陆的三件建筑作品之一。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建筑的知名度甚至高于其馆藏品,这在博物馆中并不多见。


安检,入馆。进门是八角形的中央大厅,透过玻璃幕墙可以一睹室外庭院的江南水景。别着急,我们由内而外慢慢看过去。


贝聿铭先生有句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因而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的木格栅天窗,别出心裁地把大片天光筛落进来,明亮温暖之余,又带有自然的味道,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

大厅的西部是展区,设有“吴塔国宝”、“吴地遗珍”、“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富有苏州文化特色的常设展厅。其中:“吴塔国宝”系列包括宝藏虎丘、塔放瑞光两个主题展室;“吴地遗珍”系列包括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锦绣江南、都会流韵四个主题展室;“吴中风雅”系列包括雕镂神工、文房雅事、闲情偶寄、锦绣浮生、迎神纳财、陶冶之珍、攻玉巧技等展室;“吴门书画”以吴派书画作品居多。

博物馆内众多的文物让人目不暇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两塔瑰宝”的两件国宝级文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之一:真珠舍利宝幢。它的发现纯属意外。1978年4月的一天,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寺塔掏鸟蛋时,在古塔第三层塔心的砖龛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宝幢即是其中之一。

宝幢通高122.6厘米,由上等的金丝楠木制作而成,自下而上分成须弥座、佛宫、塔刹3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包括底座、须弥海、须弥山。座上周置勾栏,内作大海,须弥山从中耸起,一条满身缀珠的九头龙在山与海之间盘旋。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天王站立云端,气势非凡,旁边的四天女则婀娜多姿。

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守卫。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上有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幢内置一乳青色葫芦小瓶,瓶内藏舍利九颗。佛宫殿顶的漆龛上罩一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盖上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

华盖上部为塔刹,以白玉、水晶及金银制成。八条银链从刹上垂下并与华盖八角相连。刹顶是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挽出火焰造型,意示“佛光普照”。

这件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的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选材上,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进行装饰,光珍珠就有近4万颗。制作工艺上,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堪称稀世珍宝。

到苏州的第一天去了盘门内的瑞光塔,就得知真珠舍利宝幢这件宝物收藏在苏州博物馆,所以特别仔细认真地欣赏了好长一阵,确实被惊艳到了。



镇馆之宝之二: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矗立在虎丘山上的云岩寺塔,又叫虎丘塔,是苏州城的标志。1956年3月30日下午对虎丘塔进行加固维修的工程中,发现了多件文物。第三层中,一只青色莲花碗泛着莹润的水光,出现在世人面前。

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构思巧妙,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高雅出尘。

器物通体施以青釉,晶莹润洁,匀净幽雅,玲珑似冰,剔透如玉,颇有唐代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艺术效果,是越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秘色瓷珍品。

秘色瓷,越窑瓷器中的精品,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定烧的入贡中原朝廷的专属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称之为“秘”。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只青瓷莲花碗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封闭千年的地宫现世,出土了一批越窑青瓷,同时还出土了相关碑文。文中所述的秘色瓷呈青绿色,釉色晶莹,能达到碗中无水,却仿佛有一汪清水的效果。而虎丘塔中发现的这只青瓷莲花碗,恰好就呈现出这种水光盈盈的样子。人们这才认定,这就是失传已久的秘色瓷。

在此碗被发现之前,中国考古界没有见过真正的秘色瓷。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的发现正好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因此得以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当一件件苏州出土的文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由为其精美绝伦而赞美;为其天趣和谐而赞叹;为其绚丽风姿而赞唱。这是吴地的结晶与象征,吴地的骄傲与自豪。流连于那一个个展室,就仿佛徜徉于苏州的历史艺术长廊,东方文明的盎然生机,令人遐思千万……



博物馆内,不仅能欣赏文物,还能欣赏风景。身边的白壁上开了各种形状的漏窗,有的小巧别致,有的轩敞明亮。倚窗外望,每一扇窗外都有风景,一片粉墙、一块湖石、一棵古树、一片修竹,显得既不空旷,也不突兀,满满都是小景致。



我喜欢在展厅看完展品后,在窗下的长凳上闲坐休息,看窗外翠竹婆娑,摇曳生姿。这样的以窗为框,用竹作画,满园的春光,画面感十分饱满。



我也喜欢站在高大的落地窗前,隔着玻璃上蒙着的织物,看窗外粉墙灰顶,流水倒影,朦胧中体现出东方含蓄的美。



博物馆里最多的是六边形方窗,这样的造型既满足了现代建筑呈现的几何感,又不至于与传统窗棂产生太大的反差。窗外的景观设计也是下足了功夫,每扇窗外的植物,湖石都是精心挑选,摆放位置也是再三斟酌。不管从那个角度望向同一扇窗,都能看到非常舒适的风景,移步换景在一扇窗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墙体上,菱形、海棠形、六边形的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去过许多的博物馆,大多是密闭的空间,全靠灯光照明。苏州博物馆却随处见窗,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与室内灯光相互融合,人处其间,不觉幽闭。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的本质是形式和空间,光是建筑设计关键的基本要素,它们可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从大厅、天窗廓道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移步出馆,是小桥流水的主庭院,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站在庭院的中央往南看,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贝聿铭先生采用的是“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来设计苏州博物馆,即建筑不在高度上与周围的古建筑去争夺制高点,整体建筑外观也以灰白色调为主与周围的粉墙黛瓦苏州古建相协调。

因而,博物馆的外墙仍保留了白色粉墙的江南特色,屋顶借鉴了马头墙的形式,却并未直接照搬,而是被重新诠释,演变成一种现代几何造型,同时也兼备了传统马头墙逐层叠落的特点。

建筑由许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及小部分的菱形、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精巧地架构在一起,错落有致。像三维立体画,又像是积木、魔方,充满童趣,又有无限诗意美感。在营造自然简约之美的同时,又摆脱了传统建筑大屋顶对采光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然光线导入到室内。



江南民居的特点中,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说。然而,小青瓦存在透水性强,易碎等缺陷。为了使苏博能够延长其建筑生命并更有现代感,贝聿铭先生选用了一种叫做“中国黑”的花岗岩。这种岩石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下雨天淋湿的石头呈黑色,雨水干了又呈现深灰色。这样的选材既尊重了当地的特色,又增强了观赏性。

白墙黑边灰屋顶,色调分明的线条棱角清晰,仿佛空间里流动的光线也是这样的线条,就像巴赫的音乐,一个基本主题,变幻多姿,自然流畅,如此的几何线条,实在甚美。



主庭院的北墙与拙政园之补园相邻。贝聿铭先生巧妙地利用了这面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泰山石临水而建出具有米芾山水意境的片石假山

湖石的使用可以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没有哪个古典园林不使用这一元素,苏州博物馆却用传统园林基本不用的片石造假山。当有人问为何不用太湖石时,贝聿铭先生的回答很直接:在传统叠山设计上已无法超越。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于是另辟蹊径,用简单的石头打造了一幅立体山水画。

这组片石假山确实精彩,创意高明而又推敲得当,有其则全园景色皆活,实为全园景观之眼。假山以围墙为背景,正如我国园林之父陈从周教授所言:“江南园林叠山,每以粉墙衬托,宜觉山石紧凑峥嵘,此粉墙画本也。”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取景在借”的妙论。在片石假山做背景的墙后,拙政园内一棵繁茂葱郁的古树就被借了过来。在这棵大树的掩映下,片石假山显得更加有灵性,也消去了白墙灰石色彩上的单调,整体更加饱满。也使博物馆与周边环境融合得更加和谐一体。

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出,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与相邻的拙政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庭院中部的池塘,游鱼戏水,莲叶田田,倒映着粉墙绿树,犹如画卷,与四周的景色应答照映,似乎能读出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



忽然间,下起了雨。“雨寄池塘生意足,花开谁咏采莲曲”,园林景观中水韵和雨意是神来之笔。在苏州遇雨,是一件很诗意的事情。雨丝风片,烟雾弥漫,朦胧似少女的面纱,几许深邃,几许神秘。吟一阙烟水江南,沐一程唐风宋雨,曲韵悠长,诉说千年不变的云水情绵。

徜徉在雨中的庭院,感受着它的奇妙。苏州园林讲究“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那些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在博物馆中被诠释得完美无瑕。它将苏州清新淡雅、精致温润、如诗如画、书香氤氲的江南风情浓缩在一方不大的园中,似青衫布衣的清癯诗人浅吟低咏,又如温婉秀丽的江南女子轻歌小唱。



回到中央大厅,向东,就到了苏州博物馆的老馆。这里原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王府。



1860年6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同年10月起,以拙政园为基础改建成忠王府,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在江南据首屈一指地位。1960年,改为苏州博物馆馆址。


忠王府古色古香,错落曲折。其建筑格局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部分。主体部分是中路的官署,雄伟华丽、巍峨庄重,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精华所在。太平天国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已不承担文物展示的职能,其“军事会议厅”、“礼拜堂”皆已恢复原貌。拂去历史的烟尘,忠王府最大限度地还原在人们的面前。


走出忠王府,也就走出了苏州博物馆。站在博物馆的门口,看着那长龙般的队伍,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来苏州博物馆,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