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从教多年却教不好写字的老师,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吕静贤 2021-12-29

文|吕静贤

对孩子最好也是最负责任的爱,就是成为一个爱学习、好好学习的父母。

01

我认识一个教书法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不论钢笔字,还是毛笔字。这位老师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退休前是名语文老师,从教已有五十多年。

按理说,从事那么多年教育工作,一辈子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应该很会教育吧?但是结果却很让人失望。

我有个朋友,想给刚上小学的孩子找个教写字的老师。于是我推荐了这位老师。我想,这位老师是有真材实料的,看她写的字就知道了。这样本身写字写得极好的老师,而且又从教多年的老师,怎么会教不好孩子呢?

没想到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朋友向我反映:孩子的写字还是没什么长进。也许是看在我极力推荐的份上,而且这个老师也是从教多年的老师,并且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朋友也没多说什么,继续让孩子在那里学。

半年后,我再见到朋友,问她:“现在孩子写字怎么样?有进步吗?还在老师那里学吗?”朋友摇头:“早就不在了”。

她说:“真正让我下决心不让孩子在那里学的原因是,那次我被孩子的语文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说我怎么不关心孩子的写字,提醒了那么多次,还是写得那么难看。我打开孩子的作业本,上面的字写得乱七八糟,一点字形也没有,不容目睹。可是要知道我的孩子请老师教写字都半年了,平均每周在那学两个小时,学费也花上千块钱。可是孩子写的字,就跟没学过写字一样,甚至还不如没学过写字的。”

她叹息道:“我花了不少钱,孩子花了不少时间,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朋友向我描述老师教孩子写字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照着她写好的字来写,写的不好的就一个个教、指正。”朋友疑惑地说:“这样能学好写字吗?”朋友和我说,以前她拿字帖练字的时候,字帖上都是先教偏旁、独体字,再教合体字,一个类型一个类型来。“而现在老师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修字,哪里长了,哪里短了,却不教会孩子写字规律。这样孩子能写得好字吗?”

我把朋友的意见,反馈给这位老师。却没想到老师这样说:“如果从教偏旁开始,那么多偏旁何时教得完呢?”

我一下无语。因为练过字的人都知道,想要写好字,肯定是把偏旁、独体字这些最基本、简单的给搞好,再来学合体字结构,一步步来。如果一开始就上来什么都写,而不学写字的技法,又怎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并写好字来呢?

02

不知你有没发现,教育上有这样一个误区:一个人只要优秀,那他孩子绝对差不了。

但很遗憾,现实总是很打脸。

很多双方都是高学历、优等生的父母,却有一个学渣的孩子。

有人对此戏谑道:那是因为正正得负。

戏谑归戏谑,但我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好的运动员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教练。

很多优秀的父母,不一定会教育孩子。通俗点来说,就是自己在学业上或某方面能轻轻松松拿100分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也许成绩不及格甚至惨不忍睹。

但现实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不论看他人,还是看自己,都很容易掉进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里:

自己(或他人)某方面做得不好、不擅长,就觉得自己(或他人)什么也做不好,全盘否定自己(或他人),从而轻易陷入自卑(或一棍子打死对方)的泥沼。

同理,如果自己(或他人)在某方面领域很厉害,就觉得自己(或他人)真的了不起,是通才,容易陷入盲目自信(或盲目崇拜)的陷阱。

(很多人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某方面做得不好,或某门学得不好,就全盘否定孩子)

这样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会产生两个极端:

一个认为自己教不好,不是教育孩子的料。于是就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责任,统统推给了外界,如学校、教育机构、老师等;

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孩子教育他来管,他来抓。结果却往往惨不忍睹,至少和自己的初衷、理想背道而驰。这时所有的错都是孩子的错。

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尤其是很多自身比较优秀的父母,因此给孩子贴上“学渣”的标签,认为一切原因都在孩子身上。殊不知,真正的原因在他们自己身上----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教好孩子。

不错,是没有能力。

首先,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那个孩子。同样,适合你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就如我认识的那位老师,以前我也不明白:自己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教不好别人呢?而现在我明白了:好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好的教练。因为适合你的成长、学习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他人。这些成为不了好教练的优秀运动员,错就错在以自己的成长经验,来对待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学生。

很多自身学业优秀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也往往失败在这点:不能很好地站在孩子的的角度、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以至于找不到合适、有效的解决方法。孩子教育走向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他们在学业(或某方面)优秀,不一定在孩子教育方面就是优秀的。就如皮肤科的医生,代替不了外科的医生,尽管都是医生,都是专业人士。就如那位老师,尽管她做了几十年语文老师,但在书法教育上,她还是能力不足,教不好孩子的书法。

父母也是如此。学业优秀或事业有成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也并不一定就是优秀、擅长的。甚至在这方面还是个小白。

还有一点,我们常常忘记,当年自己作为一个孩子,走过来的经历。忘记了自己当年学习、成长的过程和感受。

还是以那位老师为例,她现在写得一手好字,当初在基础练习上,肯定也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现在一旦教孩子写字,就忘了那最基本、必须的过程呢?

父母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当年做孩子时,都很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感同身受。可为什么当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就忘了自己当初的内心需求?而重蹈父母之辙,一味地以自己的期望、要求为主,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可见,好的运动员不一定就会是好的教练。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父母却教不出优秀的孩子的主要原因。

03

好的运动员不一定就是个好的教练。

这,其实又给了我们另一方面的积极启发,那就是:

即使不是个好运动员,也能成为一个好教练。

因为好教练与好运动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键在于我们有没好好去学习。

这给了我们自己本身学得不好甚至混得不好的父母,很多安慰和信心。尤其在孩子教育上,不会因自己混得不好或本身没读好书,而对教好孩子没有信心。

或因为孩子教不好,而给自己找诸多借口:因为我不会教、没能力教。

因为只要我们用心,努力去做好,不断去学习,我们总能做好我们想要做好的事。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讲到应由谁来承担爱弥儿的教师的责任时,说道:

“那么 '谁来教育我的孩子呢?’ 我告诉你,'只有你自己。’”

他说,“我相信,一个充分认识到一个好教师的整个价值的父亲,将毅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而是自己承担起这种养育责任。”

也许有些父母还是没有信心:我没文化、我不是读书、学习的料……

其实,这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主动跳出自己的认知盲区。很多事,之所以我们做不好,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无能为力,而是我们对自己没信心,不去学习、不去行动所致。

《刻意练习》一书的作者经过大量的事实、案例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这个世界上的事只要有一个人能做到,其他人就都能做到。

樊登在他的《读懂一本书》也说:

我采访过《最强大脑》节目的冠军,我问他,他的记忆力是不是天生的,他说不是,有些病症会使一个人记忆力变异,那是天生的,而像他这种是练出来的。

他也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有一次在山东演讲,遇到一件很感动的事。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从德州一大早赶高铁跑到淄博参加我的线下活动。我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跑来听演讲,她说她不识字,但是她儿媳妇给她办了一张卡,让她听我讲书。

她说她以前不会带孙子,老跟家里人为这事吵架。后来听了我讲的很多关于家庭关系的书,现在特别会带孙子,而且也会沟通了,她现在和孙子、儿媳妇的关系都处得特别好。

所以,只要我们摆正心态,跳出自己的认知盲区,主动学习、好好学习,那么就一定会有所回报。

怕就怕,我们不去好好学习、刚愎自用,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好,陷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谁也救不了你。而最可怜的,就是你身边的孩子,他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就如前段时间某专家的孩子跳楼事件,每个为人父母者闻之都会心痛。有人说:“如果父母能早点发现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那么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场悲剧了。”但是生活中没有也许,时间也不会倒流。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想做到不亏待孩子,对孩子负责,就应好好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的父母。

因为这世上不论要做好什么事,都离不开好好学习。孩子教育也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