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传统 抓临帖——辽宁省书协主席胡崇炜访谈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学传统  抓临帖

——辽宁省书协主席胡崇炜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或入展。中国书协原副主席聂成文先生曾称赞你的书法:“心与古会,笔通天然,激情如火,烟云满篇。”他还用“辽宁书法发展有大梁”来肯定你在辽宁书法新的发展时期所起的作用。请问你的书法创作理念是什么?辽宁书法在新的发展时期的目标是什么?

胡崇炜:辽宁是一个书法大省,可谓人才济济,我只是辽宁书法人才队伍中众多骨干作者之一,与辽宁书法老中青出类拔萃的优秀书家相比我还只是一个走在奋进路上的作者,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我在全国展览中也获过一些奖项,但我并不太在意,我真正享受的是每一次准备投稿创作的兴奋过程,体验投稿之后听到老师及同道普遍觉得我的书法创作水平又有提升的反馈感受。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现在书法创作上给我留下的拼搏空间还很大,所以我在书法学习上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正因为如此,我担任辽宁省书协主席以来,与书友们研究最多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境界的问题。你刚才说了中国书协原副主席聂成文先生对我称赞有加,聂先生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老领导,他对我寄予厚望并希望我在书法上取得更高的成就。我很感恩,也很庆幸有这样一位好老师。2002年8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到辽宁省书协工作,聂先生等一大批辽宁书法界老前辈对我给予无限信任和关爱,这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恩情,还有就是我的中青年同道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辽宁省书协的主席,我肩上最重的责任就是如何使辽宁由书法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推进。这个目标既艰巨又崇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和责任,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强化自己的业务素质,当好辽宁书法的举旗人,我将为此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两年多来,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辽宁书法的起点比较高,前边有聂成文先生等前辈们领导辽宁书法几十年创下的书法大省的地位,又有王丹主席带领省书协第五届主席团创造的辉煌业绩。这些足以让我一刻不敢懈怠,不遗余力地为之奋斗。

       而对如此重要的责任,光有昂扬的斗志还不够,还要有干好工作的思路和举措。2016年换届后,我和李琳秘书长带领书协主席团的同仁们,下决心继承辽宁省书协的好传统,把学传统、抓临帖这件事传承好、完善好,结合新的情况抓好落实。把老一辈传下来的好传统和王丹主席当主席期间确定的“团结、务实、敬老、举贤、推新、创新”12字方针一以贯之地传承下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离古法近些再近些》,这就是我们遵循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创作理念。辽宁书法的发展路程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些年来,我们的作者凡是在“国展”上有好成绩的,多是在学古法、用古法上功夫下的实,学的科学,用的得法。辽宁书法发展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学古法学的深入,什么时候成绩就大,凡是走偏了不深入了,就会受到挫折,成绩就下滑。正是因为多年的实践证明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才坚持学传统不动摇。近几年来,我省一大批新作者开始崭露头角,有的还很有影响,大致上分两个方阵。第一个方阵:朱明月、孙万民、孙学辉、丛建、刘宏卫、刘长龙、刘睿、杨宇、梁骥、张威、张信凯、辛宏、冯岩、李琪、许彪、韩士海、马云鹏、李京臣、陈洪普、刘晏君、黄海林、董晓祺、刘云生、荣加志等。这些作者或在全国展有佳绩,或在全国各展中多次入展。第二个方阵是近一两年在全国各单项展中入展的新人:降金晶、刘平、孟凡勇、应立博、王英杰、杨占一、杜刚、李东、王大庆、刘国庆、王维彬、赵功元、梁滢、刘智、王春涛、尹殿辉、郝长宁、艾民、宋立安、孙永新、孙妤、扬国良、东海涛、孔令颖、李波洋、李凤有、李凭、陈野、黄立东、刘令诗、宋莹川、杨昕、苑书昕、赵梁才等。认真分析这些作者的学书经验,也都是扎扎实实从古法里走出来的,他们是一批充满着时代气息的传统继承者。

       当然,我们提倡深入传统、学习古人并不是反对搞探索,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传统是一个大的范畴,在传统的范畴内进行一些探索同样是值得肯定的,一些作者为了探索在作品的写法上、章法上、形式上、纸张上等进行一些革新,有的走出辽宁到省外去学习吸纳一些新的东西,这样的作者我们也支持与鼓励,并赞赏他们的探索精神。辽宁书法新时期的发展目标非常具体,大的目标是保持现有的书法大省的地位不失时机谋发展、促提高,争取走进强省行列,努力实现高原向高峰的突破,争取能有一些拔尖的人才在全国展览中脱颖而出。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在大致两届的时间内争取普及工作有较大进展,实现有创作能力的作者达到或接近2000人,骨干群体达到或接近300人,拔尖人才达到5至10人。辽宁的人口基数不是很大,文化底蕴并不丰厚,书法普及还需要发动和组织我们会利用各种活动、各种形式宣传书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这门艺术,从社会层面增加书法的认知度,让书法这门艺术在辽沈大地达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提高并繁荣发展。

黄俊俭:到目前为止,你仍然活跃在创作的第一线,带头参加全国重大展览,为全省的会员和书法爱好者起到了表率作用。既然参加展赛,就面临着成功与失败。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胡崇炜:我从事书法学习与创作30多年,对自己还算满意的只有两点:一是有一个始终比较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热情,另一个是能够正确的对待名和利的关系。先说这名的事,名气和地位是辩证的,运用的好可以激励自己不断上进,运用的不好就会成为前进的羁绊。在这方面我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作者,只要有时间就认真临帖、认真创作。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国展”这样的大展,我历来与广大作者一样投身创作,去年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我也积极参与投稿。我觉得任何一次展览都是一次检阅,都是一次激励,都是一次历练,通过参展能不断的调整自己,从根本上找到自己的短板,也有利于调整以后的创作方向。展览入选、获奖是每个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参加展赛都会有成有败,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作为一个省的书协主席,当然我也看重自己的面子。但是,当面子和责任面临选择时,我会选择责任,如果当主席的只会说不会练就无法身教于人,要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的那样,争做懂文艺,熟悉文艺工作情况,深谙文艺创作生产规律,了解作家艺术家特点,是有“几把刷子”的行家里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才把投稿作为锤炼自己的难得时机。虽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入选和获奖,但要把自己作为中国书协的普通会员看待,放下架子,响应中国书协的号召积极投稿,就像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那样,不管自己的职务多高,在每一次战斗中,都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和战士们一样肩并肩冲在第一线,这个率先垂范的作用,我认为不可低估。作为辽宁省书协主席,我应当永远保持创作激情,通过参与大展大赛,我感觉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创作,才是一个优秀作者的良好素养,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作者是幸福的。

黄俊俭:近年来,辽宁书法开展了哪些活动?今年的工作任务又是什么?

胡崇炜:近年来,我们做的比较大的活动有这么几项:

       第一,就是抓培训,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培训。组织全省中国书协会员积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学习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提升广大会员的政治素养。二是组织会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方式就是继续办好辽宁省书协延续了33年的临帖班,目前这个班已经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拓展,从过去的一个班变成了每年每个市办一个班,14个市就是14个班,人数从二三百人到现在已有近1500人。今年,省书协李琳秘书长通过多方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培训中心,中心作为省文联的一项重要立项,成立之后培训班将常年开班,使临帖班变成长效培训,这种长效的培训机制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就是说再也不受规定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作者可自己选择时间来参加培训,相信培训中心的建立会给我省书法培训工作带来长足的发展。

       第二,就是组织创作。一直以来,省书协把创作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近年来,在全国的各项展览中我省入选量和获奖量均有所提升,这是和省书协组织专家、老师坚持辅导、坚持点评、坚持观摩分不开的。我们的聂成文老师仍然坚持不懈的为作者们点评作品;王丹主席作为中国书协的领导,虽然工作繁忙,但每次协会有作品观摩会、点评会他都拨冗参加点评和指导。还有伦杰贤、魏哲、林晓鹏、何连仁、朱成国、齐作声、王宏、孙勇等书法名家也都经常参与点评指导。正是因为有全省书法界的共同努力,书法成绩才不断提升,特别是2017年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我省入选量比较可观,全国入展70人,我省有6人,其中1人获奖。甘海民获得篆刻三等奖,刘红卫、李琪、刘睿、杨宇、梁骥5人入选。 

       今年,辽宁省书协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继续抓好业务培训。争取将临帖培训范围覆盖全省。努力提升培训水平,将几十年积累的培训经验和科学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提高。二是要集中精力抓创作。组织好广大作者积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各项展览,力争在展览中取得好成绩。三是举办第二届“沈延毅奖”全国书法展。面向全国公开征稿,主要是通过这样一次以已故著名书法家命名的全国性的书法展赛活动推出沈延毅先生,推出这样一位出自我们辽宁的碑学大家,突出彰显沈延毅先生的书法魅力。同时,也在全国开展一次辽宁书法对外交流活动。此外,我们还会通过主题展览,宣传改革开放40周年。通过老年书法展,新文艺群体书法展等展示活动,团结和引领老年和体制外的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内容发表在2018年5月2日出版的《书法导报》)

胡崇炜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