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江苏书法人的审美追求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卫军访谈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江苏书法人的审美追求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卫军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前不久,第二届“江苏书法奖”作品展在南京开幕,展览展出10件获奖作品、10件获提名奖作品、107件入展作品。应该说,这些作品代表了近年来江苏书法创作的最高水平。你作为此届展览的具体负责人,参与了整个过程,你认为此届“江苏书法奖”的亮点是什么?

王卫军:“江苏书法奖”本身是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的,与中国书法兰亭奖先衔接的一个奖项,每三年举办一届。首届“江苏书法奖”于2014年创办。我们在书法奖的评审机制上,借鉴了中国书协及多方面艺术评审的经验,同时又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江苏是一个书法大省,书法积淀深厚,资源也很丰富。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江苏书法奖”,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们认为,一个作者能否入选“江苏书法奖”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作者投稿的作品代表着作者当前书法创作的状态和实力。这是最重要的条件。我们通过对作品初评、复评,从所有的来稿里面,选出来100多件。

第二,考察作者的现场创作能力。据我们所知,有一些作者会去模仿当下的获奖作品,再通过自己精细的打磨完成一件投稿作品。我认为,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作者自身应该具备非常扎实的创作功力,其创作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才有实力来问鼎“江苏书法奖”,所以我们增设了现场书法创作考核。

第三,进行文化考试。文化考试不能局限于考书法理论。我认为,文化考试并不是给作者设置一个门槛。实际上是我们释放的一种信号,一种导向。今天,社会上对书法家最大的批评就是“抄书匠”。只会抄写前人的诗词歌赋,前贤的警言佳句。我们进行文化考试,就是希望倡导书法家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所以,实际上我们考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作者随机在三个题目里抽选一个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篇文章,而且必须用毛笔来书写。作文的题目是很宽泛的,根据我们给定的一个大的范围来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考作文有几点考虑:一是作为一个书家,对当下这个时代有没有去关注?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艺术、对人生、对书法有没有独到的见解?二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习惯用毛笔来记录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包括对艺术的追求,通过笔墨的方式来综合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

第四,我们要看作者近年来的创作成果,特别是在全国展赛上的创作成果。具体的说就是看作者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历届 “兰亭奖”“国展”以及单项展所取得的成绩。“江苏书法奖”一定不能忘记这些为江苏书法争得荣誉的书法家,只要他愿意参与,我们就会根据他过去的创作成果、按照统一的评分细则给他一个综合评定的分值。

所以,首届和第二届“江苏书法奖”,对作者进行这四个部分的考量,得分高者胜出。篆刻获奖的比例不超过10%

这一届“江苏书法奖”跟首届“江苏书法奖”相比,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有一些年轻的作者开始崭露头角。首届的时候,我们希望老书家、老获奖作者能够参与进来。所以,对以往成果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分值比较高,这一届我们稍微下调一点。如果说上一届我们更加鼓励老书家、老的获奖作者来参与“江苏书法奖”的话,这一届我们则侧重于鼓励年轻作者。“江苏书法奖”规定:只要获过“江苏书法奖”的作者,以后就不能再参加了。这次获提名奖的作者里面有几位90后的书法家,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亮点之一。另外,此届“江苏书法奖”的整体水平比较整齐,而且继承传统,没有过分的张扬个性,受到当代艺术或者现代派艺术影响的作品不多。一方面,江苏书家本身对优秀传统有一种文化的自觉;另一方面,我们在评审的过程中,也倡导审美的自信。我们应该继承传统,不能为了创新去否定前人,这是我们江苏省书协审美上的一种导向。从此届作品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展出的100多件作品大体上还是能够展现江苏书法人审美的追求和理想的。我认为,这也是“江苏书法奖”的一个特点吧。再者,在书体上也是比较均衡的。尽管江苏书法在当代书坛里面以行草书见长,特别是小行草,应该说有自己的优势。事实上,篆、隶书在此届“江苏书法奖”评审中也有不少好的作品。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书法依然有比较鲜明的地域书风,尽管这种地域书风也许正在弱化。

黄俊俭:江苏省书协十分重视刻字艺术的发展,始终致力于刻字艺术的创作、展示、交流、培训和学术研究,先后举办了五届“江苏刻字艺术展”,培养了一大批刻字艺术骨干。你认为刻字艺术的发展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王卫军:近年来,我也参加过我们省书协刻字委员会的几次年度工作会议,也参与组织评审了第五届江苏刻字艺术展,还参与组织了中国书协在江苏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虽然我对刻字艺术了解时间不太长,但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我很有感触。刻字艺术到底应该走向何方?我觉得需要我们刻字界、书法界去认真思考。我们可以把刻字作为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把刻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扎根于我们的传统。目前,刻字更多地是突出或者重视现代刻字。今天,我们的一些刻字艺术家去借鉴吸收国外刻字的一些发展成果,本身无可厚非,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值得鼓励和倡导。但是,我个人认为刻字的主流一定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刻字。我们所知道的刻字传统,比如甲骨文、摩崖石刻、历代名碑,这都是历史上留下的刻字经典,而且是几千年来被大家公认的经典。刻字的发展一定要回到原点来寻找自己的未来。目前,在我们刻字展上经常看到,无论是从材质上、作品的创作理念上,还是在内容上、书体的选择上,甚至在色彩上、刀法上、肌理处理上都出现了严重雷同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从第一次参加我们刻字委员会工作会议的时候,就把这种疑惑和顾虑跟大家交流了,并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我认为,刻字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刻字。当然,现代刻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但不能代表主流。我们应该从传统里面来寻找更加宽广的刻字艺术的发展道路。所以,在第五届江苏刻字展评选的时候,在材质、创作理念、创作内容、作品尺寸上,我们都与当下刻字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我们还特别增加了陶刻,鼓励在石头、金属、有机玻璃上创作。现在,有大量的新材料,可以让刻字艺术家去发挥自己的才华。我认为,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够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艺术就不可能有顽强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今天,全国那么多的旅游景点、特色小镇、民俗民居,有多少人来挂刻字的作品?或者说在公共空间里能够看到刻字作品的身影?按理说,像全国有很多民俗民宿、旅游景点、特色酒吧、特色小店,可是我们很难看到刻字艺术的身影。其实,他们也用刻字,只不过不是我们已成为流行趋势的那种刻字。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的作品太过雷同,没有来源于我们自己深厚的传统。更多地是字也不太好辨识,书体、色彩搭配都有小众化倾向。我认为,刻字应该更讲究它的人民性,让刻字艺术重新回到人民大众的生活里。按照大众的审美,当然不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而是引领大众的审美,让刻字被人们所喜爱,这样的刻字作品才有生命力。

刻字必须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果仅仅是小众的,或者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的自娱自乐,是没有未来的,道路也是不可能宽广的。

黄俊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1115日上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向世界庄严承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书协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卫军: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在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里面,我们能做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有什么样一个定位?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江苏省书协按照中宣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部署,从2014年底,就开始了“苏风墨韵——江苏书法名家精品巡回展”文化惠民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50多场,让老百姓近距离地感受名家的书法作品,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近年来,我们不仅把这样一个展览送到基层,同时还举办一场书法公益讲座,请江苏的书法名家给基层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工作者进行一次交流,作书法知识的传播,来引导大家去欣赏书法,感受书法之美、汉字之美;另一方面,我们还会举办针对基层书法作者的作品点评,帮助基层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提升书法创作水平和能力。一个展览、一次讲座、一次点评,几年下来几十场,每一场都是这样去做的。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喜爱上书法,支持书法、参与书法、享受书法,共同营造书法发展的良好生态。

除此之外,我们在重要的节假日举办写春联、送福字的活动。近年来,我们每一年都会举办10多场,组织书家名家进军营,进社区,到农村,到学校,到社区。今年的21号,是全国春运的第一天。我们请全省的书法家来共同参与“江苏省千名书法家送旺福进万家”活动。南京南站是主场,同一时间,全省各个地市也在高铁站、火车站举办这样的活动。2115时,全省联动,近千名书家参与了活动,写了30万张“福”字,写了几千副春联,让过往的旅客感受到温暖的祝福和艺术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