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安徽省合肥市书协主席陈智访谈(标题:《在品牌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书协工作水平》)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访谈  

陈智 别署棹雪斋。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合肥市文联。现为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合肥市书协主席。

书法作品曾参加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研究成果参加全国近现代书法研讨会,全国行草书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20余次。

在品牌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书协工作水平
——安徽省合肥市书协主席陈智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从你发表的文章来看,你对当前的书法创作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你认为“当代繁荣的书法创作缺少的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人文精神的确失,缺少的是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延续”。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应该如何破解?

智:我们的书法启蒙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书法热的发韧而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我曾做过9年的书法杂志编辑,也是那时候参加“国展”而加入中国书协的,后来一直做协会组织工作,兼顾着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可以说,我们都是当代书法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地域书法发展来看,安徽书法界一直倡导高举邓石如碑派书法旗帜,以书法理论弘扬江淮书风研究。这在安徽书法界有着广泛的共识。我们也多次联合中国书协举办邓石如全国书法展览,召开邓石如与清代碑学学术研讨会、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研讨会等。

至于我个人的研究方向,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关注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在《中国书法》杂志上也发表过相应的文章。前一段时间,因参与第十二届“国展”的评审相关工作,我应约写了一篇《看前程——展览书法40年的反思与展望》,当代书法40年的发展是书法史上比较特殊的阶段,特殊在虽然没有了古代的笔墨环境,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专研,书法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究其原因,其一,传统书法以汉字为依托的几千年发展史从来没有间断过,国人对于书法有着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属感,这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其二,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政策措施在不断加强,影响当代书法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教育体制的确立,各级书法组织的成立,尤其是全国性书法大展的选拔机制,是维持书法热的必要基础。

缺少了实用书写功能的书法创作依然热度不减,各大展览络绎不绝,展厅成了书法当代笔墨环境的大秀场,催生了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流行书风”现象此起彼伏,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审美若即若离。顾名思义,“流行书风”就是当代展厅文化与选拔机制形成的一种阶段性书法风格,其风格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篇幅宏大,技法纯熟,制作精良,这种创作导向一度使展览落入了程式化的窠臼,书写者为了博取评委的眼球,力求在技法和装饰中的无过错,削弱了对个人性情的陶冶和涵养,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书法走向单纯的技法炫耀而不再拥有本体应有的文化内核,传统书法的“游于艺”变成了当代书法的“炫于技”。这一变化还同时导致了当代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二律背反,创作者和理论家相互隔膜,各自说话,学术研究对当代书法展览的指导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展览的导向和选拔机制让技术性书写成为了书法明星成长的摇篮,当代书家少有的国学基础和展厅成功,使学养、情性、品格等传统书法审美标准逐步弱化。

从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全国书法展来看,社会关注度高、竞争激烈、选拔方式愈加完善,制度愈加健全,但每次对于展览作品的总结,总觉得有高度、有学术价值的偏少。入展的作品大都具备传统临古的功底,也有一些模仿当代名家的作品创作,这就解决了“技”与“新”的问题,再加上流行的章法装饰表现就成功上岸了。这种情况最终带来的就是浅层次审美的书法形式主义泛滥,也就是展览书法一直以来为人们诟病的根源所在。几千年书论讲求的技进乎道、学富品高者优,在当代展厅中只剩下了技术意义上的个性化书写。学养是性情的根源,品格是境界的体现,法度是技艺的兼容,缺少了理论支撑的当代书法发展导致展览对创作的唯一指向性和理论研究的苍白与泛化。书家队伍的素质基础和展厅文化导向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研究关注的重点,当代书法向何处去,引发我们对于当代书法发展前景的思考。至于解决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倡导书法理论与当代创作的双向发展,提高当代书家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单一的展览选拔,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追寻当代书法的精神旨归等方面来完善现有的书法风尚,促进当代书法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黄俊俭:近年来,合肥市书协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的提高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觉得人才培养的难点在哪里?

智:近年来,合肥市书协在品牌活动上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为了宣传十九大精神,响应合肥市委进一步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加快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新局面,助推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谱写中国梦合肥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合肥市书协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合肥市“两学一做”专题书法展览和用典专题书法展览,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好作品,汇聚正能量,鼓舞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成就合肥的光荣与梦想。其次,我们的学术展览主要围绕着两年一届的届展和以宣传、推介书坛新秀为主要目的的新锐展览为主线。近年来,市书协连续举办了六届合肥市书法大展和两届名城新锐书法展,承继江淮书风之余绪,歌颂大湖名城之新貌。引导和鼓励合肥的书法作者,根植传统、关注当代、注重学养、独抒心灵,创作出了一批体现江淮地域文化特征、表现自我个性、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理论研究方面。2008年,我市书协还策划了全国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学术研讨会,钩沉清中期以来300年安徽书法断代史的研究,召开了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一书。2011年,参与组织邓石如与清代碑学学术研讨会。2012年,参与组织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行草书创作暨江淮书风研究学术研讨会。2017年,启动安徽明清书法史研究项目。因为展览活动的开展和队伍建设的加强,在历届的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和理论研讨会上,我市书法家和理论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举办的第十二届“国展”,我市有9位作者入展,在全省名列前茅。

黄俊俭:市书协积极组织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和书法进校园活动,并举办书法讲座。为此,市书协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智:为了加强和基层书协的联系,普及和提高基层书法队伍的水平。市书协还经常组织书法骨干到县区、机关、校园、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基层的讲座、看稿会和进校园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例如,2016年、201891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合肥市一批知名中青年书法家,携带着其书法作品,分别走进南岗小学和淮河路第三小学,为全体师生上了开学的第一课——讲解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主题为“翰墨丹青添艺彩、拥书习字博未来”。另外,我们还多次联合亚明艺术馆等单位举办“欢度新春,热心公益”——省暨合肥市楹联书法展,作品捐赠给“五好文明家庭”和小井庄村民。2017824日,为了支援合肥地区爆发特大洪水的救灾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市书协积极行动,广泛发动省市知名书法家发挥自身优势、挥毫泼墨,20余名创作骨干饱含深情精心创作,仅半个多月时间就集中创作了精品力作近50件,通过红十字会捐献给灾区。

为了积极发现和推出新人新作,我们连续举办了“江淮风”合肥市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名城新锐书法作品展览等。为了解决青年书法人才队伍的不足,曾连续3年策划和举办了合肥市青少年书法创作提高班,及时为协会培养了青年骨干人才,并且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合肥市书法的中坚力量。为了扩大书法交流和广泛联系,合肥市书协还先后近20次与浙江湖州,江苏常州、苏州、常熟,广东东莞,河南开封,甘肃兰州,安徽六安、巢湖,陕西西安等地举办两市书法交流联展,2007年成立了印学团体——龙图印社并坚持定期开展活动,2008年、2009年、2013年夏天,连续组织书法骨干20余人赴河南洛阳、安阳,山东泰山、曲阜,安徽宣城、黄山,江西婺源、景德镇等地举行书法遗存实地采风考察活动。

我们连续30多年举办下县区、乡村、街道举办义务为名写春联活动,这是我市书协每年举办的传统服务社会活动,尤其是近十年,配合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年货节活动同时开展百名书家义务为民写春联活动,更是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另外,市书协还配合中国书协和省书协的部署,参加万名书家“送春联送福字进万家”活动,因为在书法普及和书法组织上的突出成果,合肥市书协在2008年、2017年两次被中国书协授予“全国书法进万家”先进基层组织,并有多个个人被中国书协授予“全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

黄俊俭:作为市书协主席,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书协工作?

智:作为基层书法组织工作者,合肥市书协在合肥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在安徽省书协的直接指导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抓队伍、强活动、出精品、促交流、乐服务多措并举,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我们更需要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加强理事会、县市区书协、各专业委员会的联动发展,坚持展览组织、交流提高、会员服务、精品创作、回报社会等方面做出我们更大的努力。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发表于2019111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陈智作品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按上面相应的二维码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