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陈俊宏访谈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 

书家简介

陈俊宏,1985年生于贵州,仡佬族。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厦门大学。现执教于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中国书协会员、云南省书协理事、云南印社副秘书长、曲靖市书协副主席。

以“无为”的心态玩出“有味”的艺术

——陈俊宏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喜书法,好篆刻。在访谈开始之前,请你先简要谈谈对篆刻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陈俊宏:篆刻是一门小众艺术,梳理和整理印学有助于普及和规范篆刻,亦可作为文人、书画家之余事,“游于艺”是也。前者偏“君学”,后者偏“民学”。黄宾虹说:“君学重外表,民学重精神。”我认为,篆刻应该是偏“民学”的。现在,随着书法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部分高校把篆刻和书法居于同等地位,书、印并进。


篆刻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贯穿其始终。就章法而言,需要了解历代印章的样式,遵循经典;在字法上,要求选择和使用正确的篆字入印,使之印化。尤其是对商周、战国时期的陶文、砖瓦文、金文、六国文字,甚至少数民族文字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创作中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随着古文字学者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也使我们能够窥其奥理,有“拨云见日”之感;刀法是心性的表达,冲刀、切刀是技术支撑,为我所用而不拘泥于此。所以,三者之间章法为表,字法为里,刀法为心。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篆刻乃文人之余技,切莫陷入死胡同。如今,书法、篆刻专业院校众多,仅为篆刻而篆刻,略显单一。以诗人之眼看味道,以书家之眼看线条,以画家之眼看章法,“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是对一个从事传统艺术工作者的要求。多站在非专业或旁观者的角度想问题,这样的作品就更具有包容性。


我对于篆刻的理解较浅,完全是出于兴趣,有时候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慨。也可以讲在篆刻上没有设定任何目标和追求,闲暇时当作“雅玩”一样把玩,也许正是这样的“无为”心态才能玩出“有味”的篆刻。

黄俊俭:你曾发表过文章《与“二爨”碑有关的南碑系谱考》,通过以“二爨”为代表的碑刻引出南碑的概念,以及梳理出与“二爨”有关的南碑审美体系。那么,你认为南碑书风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陈俊宏:自清代碑学中兴以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崇尚“北碑”的同时极力推崇“南碑”,而当代书法重视北碑而忽略南碑已是事实。北碑脉络清晰,传承有序,蔚为大宗;而南碑数量较少,许多书家仅把它当作一种过渡书体来研究,这显然不够。


阮元在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两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南北分派”和“北碑南帖”的观点,这样的划分从现在看来也过于武断。但书分南北之说,却是符合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坛的实际情况。阮氏虽划分“北碑南帖”的概念作为区分南北书派的异同,但康南海崇尚“北碑”的同时却更加极力推尊“南碑”,对于“南碑体系”的确立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作为“南碑瑰宝”的“二爨”碑更是南碑书法流派的典型。


南碑书法流派主要从地域范围划分即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即东吴(222年始)至陈(589年至)这360余年间,三国孙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地域的碑刻铭文。


南碑的审美典型集中在“二爨”,尤其是在“小爨”。康有为称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康氏之说较为中肯,作为东晋“铭石书”的代表,“小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官方书体的最高水平,自古而下,楷书中的“奇姿百出”这一独特的审美就此终结。楷书发展到今天,其审美理想不应当仅停留在庄重、规范的层次上,而应朝着高古、奇姿的审美领域出发,才有高度可言。


自20世纪以来,江苏南京、镇江地区陆续出土了众多与东晋、南朝书法有关的极为珍贵的刻铭书迹。这些新发现,大大丰富了南碑的内涵,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见解。近年来,曲靖地区也有少量的南碑碑刻、墨迹被发掘出来,当下构建起南碑流派并加以梳理是历史的必然。

黄俊俭:作为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请你介绍一下本院的书法学科建设情况。

陈俊宏:我校美术学院于2012年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方向)专业本科开始招生,2013年成立书法学专业并同时成立“二爨”书法研究所,2020成立书法系。“二爨”研究所下设字库研发中心、学术研究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其中,字库研发中心取得的成果较大,2015年至2019年,“二爨”研究所副所长梁培生老师开发了3版“爨体字库”,应用非常广泛。今年6月,出版了《培生爨体书法字典》。研究所的第4套字库——“曲师大爨建国字库”也在今年6月正式上线。


书法系聘请了优秀的专家学者、书法家20人作为校外导师,立足于构建以“二爨”碑为核心的南碑学体系,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书法专业教育。在所有师生的努力下,书法学专业2018、2019连续两年被省教厅评为C类学科,今年又被评为省级一流学科。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曲靖师范学院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当年全国书法人才培养类唯一的项目——《西南少数民族爨体书法人才培养》,于2019年顺利结项。建立了曲靖师范学院书法学国家层面的一流专家库,培养了西南地区书法创作的青年才俊,有力地推动了书法人才培养和“二爨”书法的研究。书法系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优秀团队。以“立足二爨、回归经典,传承创新,卓尔不群”的宗旨,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梳理南碑书学体系。借助于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资源优势,目标明确,特色彰显,稳步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状态,成为曲靖研究“爨文化”,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龙头,推动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

黄俊俭:当前,许多院校开设了书法学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艺术院校也纷纷开设书法学科。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俊宏:书法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喜好这门独特的艺术,群众基础广。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书法将回归文化的母体,艺文双修是其重要特征。书法学属于艺术门类下一级学科“美术学”的下属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众多学者认为书法学具备了一级学科成立的基础,已经拥有基本独立的知识体系,清晰的研究范围,明确的专业本质。基于此,无论在理工科大学还是在综合院校、师范院校、艺术学院都可以成立书法学科,让书法深深滋养我们每一个国民,继承和发扬书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责任。从招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院校书法学专业是文理皆招,体现出招生原则的多元化,也符合全面教育的理念。此外,书法专业的许多博导也是理工科出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的百花齐放。书法不仅是专业的人研究学习,而应该有更多非专业的朋友加入进来共同继承这门有趣的艺术。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谈书法教育“育德、启智、健体、审美”,是建立在书法本位上的思考。写字和书法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学生的入门课、基础课和必修课。李政道先生说:“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在非艺术院校开设书法专业也可以体现出书法的多元性。书法艺术教育也能对其他学科的学生形成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陈俊宏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1月1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長按上面相應的二維碼下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