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黄象明:书法是我笔耕的田园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黄象明 本名黄明,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大学美学访问学者,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青年书协副主席。

书法作品数十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展,曾获首届“林散之奖”获奖提名、第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等。

致力于通过书法的美学形式,表达对中华山水园林,历史古迹的心灵观照。2014年8月,应邀为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创作《南石头记》,首次将金陵雨花石通过科技与美学的表现手法传播;2018年,与赵普、张晓栋合作《掇珍集》书法美学版作品集;2019年,与朱赢椿合作人文主题《触——生命向度 黄象明书法对话》中英盲文双语创作集;2020年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十佳青年书法家”。

书法是我笔耕的田园
——黄象明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近年来,你将研究重心放在主题性创作上。你曾应邀为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创作《南石头记》,还计划举办“触——生命向度”主题书法展。基于你取得的优异成绩,2020年你被江苏省文联评为“江苏省十佳青年书法家”。另外,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你对书法的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的灼见。我想先请你谈谈书法的文本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黄象明:谢谢你的提问。如你所提及,近些年我尝试了主题创作《南石头记》与“触——生命向度”书法对话展(筹备中)。《南石头记》是以称为“金陵舍利子”的非遗地产——南京雨花石为图景介质,用古代诗、词、歌、赋及自作的诗文与之对应、合辙,将书法、文辞、图境的美学形式多维聚集。雨花石孕生于地球数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是地心熔浆重构形成的晶体。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即为先民所崇拜,从六朝、金、元、明、清至今形成系统的审美脉络,为历代文人赏玩研究。其奇妙的东方审美符号性,使我在少年时即产生很大的兴趣。自2010年左右,借助德国的造影技术,我开始尝试创作《南石头记》主题系列作品,先后在内陆与海外巡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曾亲临现场。2020年,我应澳门特区邀请在永利皇宫美术馆展出。


“触——生命向度”书法对话展是我2017年至2018年在北京大学作美学访问学者时的课题,试图在“南石头记”之外构建一个具有当代性的文本。历经数年,采访了60多位盲人,撷取对话,升华感受,触发思考,观照人文,对人类共同命运表达深切关注,力求表现时代性与现实性,目前正在进一步推敲完善。


下面谈一下我对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解,请你批评!


书法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书法界反复讨论的问题。之所以被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传统与创新、清玩与展览、个人与社会等诸多方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清楚的“先知先觉”问题。书法的文本指书写的内容,如诗、词、曲、赋等;书法的形式指基于书体视觉传达的笔墨载体。内容直通“意”,形式经“眼”归于“意”,这种心理体验感是人的身体机能与审美思想所决定的,是超时空的。中国传统人文追求畅达逍遥、天人合一,与中国书法的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相一致,故而传统评鉴的定位对象指向了行、草书。


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是中国书法行书体系中的经典之作。《兰亭序》的华茂多姿、《祭侄文稿》的浑厚苍茫、《黄州寒食诗》的跌宕起伏给习书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兰亭序》阐述了道家思想和王羲之所表达的现实感想,《祭侄文稿》体现了儒家的精忠精神,《黄州寒食诗》记载了苏东坡坎坷辗转的经历与佛理禅机的解脱。这是其文本内容,也可以讲是其剧情。


《兰亭序》的版本有数十种之多,在唐代即有褚、欧、冯、虞等不同版本。而史传唐太宗以此分赠诸臣的内在原因,依个人拙见恰恰是借作品形式美传递了对文本的思考,即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表达的现实感想:其一,事物有生有灭,有乐有悲。其二,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在倏忽之间。其三,生命长短存灭,非主观左右。面对现实,尽心社稷、建功立业正是唐太宗与君臣推广的共识与理念,也是《兰亭序》的价值核心所在。


有宋一代,由于赵、颜家仇世深,颜书不入《阁帖》。今天,我们讨论的颜真卿《祭侄文稿》除了其形式上独立于王氏妍美之外的篆籀笔法,其文本记录的悲怆剧情即令烽火鏖战中的浴血场景恍然目前。《祭侄文稿》短短234字,构建了壮烈的现实与心灵的震颤,是艺术史上最早的命运交响曲。试想:其宏大的思想世界与儒家精神无法表现,而形式上惊心动魄的涂抹与圈画,不正是文本生命的外化吗?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带着其文本中所表达的“死灰吹不起”的残烬痕迹,不小心成为一件独有“形式”的经典之作。我们在细细审读其形式中的精妙之处,如打开一扇窗的“纸”的末笔,如“也拟哭途穷”——可以想见苏东坡的一种愁闷与洒脱。我们不能刻意把东坡先生归类于某个教,因为他一生经历不断处在儒、释、道的转化与自我疗藉之中。


当我尝试着通过以上三个范本进行分析,不由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形式美的辨识度与文本内容的经典性是同等重要的。而能够触动人心弦的恰恰是文本内容所表现的剧情维度,因为就书法而言,其美学形式有其对应的受众——了解和从事汉字的人群,而文本内容所表现的人类普遍价值是超时空、跨国界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只要对中国书法有所了解的,必然为三大行书所吸引。如果说本土或华语地区的观众对其欣赏是由于对汉字先天的认同,那么在跨语言系统的认同下,文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大行书除了艺术形式的卓越,其文本构建的思想精神则在更广的维度上得到人类普遍价值的共鸣。如果脱离了文本自身,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全面或不完整的,可以说,文本内容具备历史穿透性。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今天所谓展厅效应带来的形式上的转化,某种意义上说背离或牺牲了书法艺术传承中文本与形式的双重统一。因为文本内容的核心是基于人、基于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的,艺术的本体是基于人类文明、基于人本穿越时空的一种精神聚合。


正因如此,三大行书的生命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愈加显现出来自人灵魂深处的光芒,历久弥新。


当下,随着新时代文化的不断发展,近20年来,学院派对形式探索与人文学科相互融合。由于这种建构的思潮影响,当代书法家所面临的诸多瓶颈显而易见,即如何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简言之,从内容上当代书家要寻找到生命律动的语言;从形式上当代书家要能够解析传统经典并表达自我个性的语言。两者的结合点即基于中国式美学的形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本。

黄俊俭:你在书法创作中的快乐之处在哪里?苦闷之处又在何处?

黄象明:痛并快乐着,是我的人生常态。借笔墨记录痛与快乐,是我的人生记号。书法,它是我笔耕的疆域、田园。书法中的快乐,来自表达喜怒哀乐的自由创作,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内容,遵从自己的精神感受,从闲适的小情调走向宏阔的精神传达。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下,更加能够从容展现“我”。


所有的书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有苦闷,因为每当一件作品创作完,这件作品就交给观众了。迫不及待地等待第二件,快乐很短暂。也有当时很满意的,回头看全无是处。总之,苦闷是有共性的。对于个体来说,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一点,但是,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今天,我们再也不可能照搬式地去模拟“二王”而取得成功。只有不断的寻找、不断的追索,坦然面对,方能从容破解苦闷。

黄俊俭:“文人相轻”是一个老话题,现在之所以又提出来,是因为近年来这一问题在书法领域又明显地表现出来。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你觉得书法家,乃至艺术家,能否由“文人相轻”走向“文人相亲”?

黄象明:“文人”是一个大概念,书法家应可归入此类。“相轻”包含于批评之中,是批评的结果。当代书坛由于诸多因素,使主客观照较为含混,因而缺乏客观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自由批评的风气是书家的“特健药”,值得我们去尝试。


历代诗人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批评,从人品到作品,不一而足。“谢安素擅尺牍而轻子敬之书”,米芾轻颜字楷书,都是一种批评。但如果能像苏东坡、黄庭坚“石压蛤蟆”“树梢挂蛇”那样客观精确地评价,则可称雅量,令后来者闻则欣然。


书法这门功课,是靠一个人劳作,可谓单口相声。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书法的普及性和其潜在的某种利益化会造成许多彼此的设防心态,即便在师承关系中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作品却少有在社会中得到全方位的评判,“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是先哲遵循的方法,值得学习。


艺术所遵从的只有规律和自由,切磋与交流十分必要。今天,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书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有它自我生存与发展之路,虽然门槛较低,实际在提升的过程中其复杂性与挑战性众所周知。我认为书法家在日常的学习与创作中,如果靠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很危险的。只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才能不断进步。


书法的线性恰恰是在动静、方圆、开合之间,昭示着这门艺术是需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所谓三生万物,道之生,实际是十分艰难的,需要同道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黄俊俭:你不仅有着较高的理论素养,也有着较为深入的书法创作实践。依你来看,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哪里?

黄象明:我从年幼时学习书法,到如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这其中是以书法贯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所构建的一个思想生态系统,它根植于中国人的生命观。今天,我们崇尚用科学的方法和审美的眼光来实践书法,实际上也是在检索与重现书法这门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体验一笔一画的召唤。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肉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始终稳定,身心的呼吸、思考、脉动是一体的,自然的。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与城市森林的不断扩展,使得人与自己心灵交流的方式产生很大的变化,但不管现代化如何发展,心灵始终是需要守护的原乡,而书法的每一道笔迹都是生命历程的档案。记得一次我在澳门教业中学看到学校存有毕业学生30多年前的临摹习作,这令我十分震撼,这薄薄泛黄的习作让书写者重新看到时一定会心潮澎湃。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书法将与更多人同呼吸、共时空。

黄象明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11月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