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史新华: “庄周梦蝶去,人世虚浮名”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史新华 中国书协会员,民盟乌海市书画院副院长,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书协副秘书长,乌海市女子书协副主席。

书法作品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群星奖”书法类作品铜奖、全国第三届章草展优秀奖、“乌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入展第四、五、六、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章草展等。

“庄周梦蝶去,人世虚浮名”
——史新华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作为一名骨干,你自乌海市女子书协2002年成立至今,始终活跃其中,尽职尽责。请你谈谈乌海市女子书协发展、壮大的历程。

史新华:乌海市女子书协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当时,我们都是初为人母,孩子的哭闹、柴米油盐及家务把我们搅得焦头烂额。忙碌了一天,等到夜深人静之后,才能坐下来写写字,那种寂静中提起笔来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一种施舍。女子书协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个人,在李贺年主席的带动下,我们立规矩,初定每月上一次大课。每次先讲课、后点评,女子书协的姐妹们坚持了近20年。最初的活动场地是乌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免费提供给我们的,有了活动场地我们就像有了家一样,精心地临帖、创作,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活动场地的墙上挂满了我们稚气的作品,就这样不断地吸引着喜欢书法的人来参观学习,慢慢地迎来了人们关切的目光,各种大型活动中女子书协的姐妹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工作之余,她们踊跃参加培训班,积极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类展览,努力成长,迅速提高。姐妹们中谁家有困难,一人知晓,大家就倾力相帮,书艺提高,感情大增。今天的女子书协现有会员140多名,其中中国书协会员13名,内蒙古书协会员39名,会员涵盖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农民、离退休人员、公务员、教师、公安干警等,涵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乌海市女子书协被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命名为“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被海勃湾区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先进集体。

黄俊俭:近年来,乌海市女子书协开展了哪些活动?你对乌海市女子书协的进一步发展有何期待?

史新华:乌海市女子书协在市委、市政府,市文联、书协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开展了“抗疫”主题书法作品网络展,用手中的笔为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助力。


坚持做好每月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日常学习培训,开展“讲座团队”授课活动,采取每月大课集中学习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书体开展授课学习活动。设立篆、隶、楷、行、草各书体学习小组,组织主席团成员根据会员个人书体专长,为她们开展书法临帖、创作辅导活动。针对全国、自治区、全市各项书法篆刻展(赛),经常性开展集中看稿点评活动。


我们利用传统节日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商场、农村开展书法义务辅导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参加各类“送春联,送祝福”义写春联活动;与乌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持续开展书法文化矫治帮教活动,帮助戒毒人员通过练习书法,感受文化,树立、回归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近20年来,女子书协共举办了9次大型书展,编印了5本书法作品集,并为16名骨干编印了个人书法作品集,有近120人次在全国、自治区、乌海市等各类大展赛中入展、获奖。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筹备开展好“乌海女子书协成立20周年书法作品汇报展”,为进一步提升女子书协整体创作实力和品牌形象夯实基础。坚持开展好每月的大课活动,邀请书法名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女子书协骨干开展好分组辅导活动。吸纳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加入女子书协队伍,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总体书艺水平,在社会中营造更加广泛、浓厚的书法氛围。

黄俊俭:你在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还潜心书法创作,并以章草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请谈谈你的学书体会。

史新华:2011年,乌海市政府出资派我们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从而有幸认识了仰慕已久的老师,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讲解和现场示范书写,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发现自己走了多年的弯路,那些日子,我苦闷徘徊,多数时间是在看帖、读帖。有一天,我看到了陆机《平复帖》,初看多数字不认识,但其灵动中蕴含着朴拙的意味深深打动了我。从此,章草就走进了我的生活,伴随我几十年的学书生涯。


后来,我开始从摩崖石刻到汉碑的临习,又涉猎了石鼓文和钟鼎文,日临不辍,体会《平复帖》中的篆籀笔意,也时常在《书谱》和《十七帖》中找寻章草意味。


清代王蘧常先生的书法让我耳目一新,那种在简帛石碑版中的高古气息吸引着我。其用笔迟涩,笔力沉雄,尤其是其后期之作,老辣生涩,如刀凿锥刻,金石味儿极强。他把方正一路子的汉碑写出了草书的趣味,碑与帖的结合,蜕变出了他的章草独有的风格。同时,我也发现了他的章草大字中虚灵的意趣有些不足,慢慢地我遍临诸家之后,避开了一些不足之处,学会了取舍。

黄俊俭:你认为青少年书法教育应该从何处入手?

我习练书法30多年,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学校都做过多次的公益培训活动,更多地是给青少年讲课。纵观篆、隶、楷、行、草,初学者,我感觉以唐楷入手比较好一些。唐人尚法中的“法”,就是法度、笔法、字法、章法等,唐楷无论是结体还是审美标准、审美模式都是后人很难逾越的。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是这一时代楷书的标杆人物,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是标准的中国汉字,与现代的硬笔楷书较为融合。从实用性方面来讲,练习法度严谨的唐楷有助于对字形间架结构的把握,尤其是青少年习练唐楷,硬笔水平也相应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打牢唐楷基础,转其他书体也比较容易,如转隶书、魏碑、行楷等。我认为,因材施教才是教育之本。如行书,初学者大都喜欢赵孟,但是,赵体创作却难以把握其特点。用米芾、黄庭坚,或者苏东坡来临习创作,就会有一些突破。如米芾的书法,其结构、用笔、布白,有着他独特的风格,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就是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体现出飘逸超脱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方可风规自远。

史新华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12月29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