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文学内部自身而言,诗歌、小说、戏剧、电影、散文等文学多种样式的具体描写,也力求做到全面概述中,把握总体面貌;同时,在不同的文学样式中来发现各自发展环境,动力的变化。小说和诗歌的着重描写,既是由各自文学力量与创作影响力决定的,也与时代主流倡导推崇有着莫大的关联。而相比较之下,戏剧与电影由于日渐归于艺术学科的分类中,在后面的探讨中不多有涉及,但是这些文学样式在特殊的时代的主导地位占据也都有着力量,它们不仅是主观审美意识,自我选择意识的结果,也是不同时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影响下的产物。就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来说,社会主义初期的“颂歌与狂欢”再到红色革命文学下的“郭小川现象”与“贺敬之现象”,又到“地下诗歌”、朦胧诗派;而后诗歌创作的不断式微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诗歌诗人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下的缩小。而在这样的变化的背后,不只是诗人的自我选择,更多的是时代变迁下对不同文学样式要求的变化。同时我们可以从书中后面提及的散文热,又可以将二者对比起来。散文在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前期姿态都没有诗歌小说高,但是在90年代中却出现了“散文热”这一文学现象,涌现出,许多回忆散文学者散文摆脱了17年散文创作的僵硬模式,开始恢复和接近五四现代散文的传统。同时,“大众化散文”的出现更是将散文创作热提升至一个高点,这样的背后是90年代初商品经济冲击,道德危机等现实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也是其实突显了文学并不是孤芳自赏的,而是时刻处于关注以及被关注的状态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