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的角度看) 除这些之外,我们也还得从“教材”这一定义上来理解这本书的编进,撰写。教材首先是供教师讲学,学生得知而用,所以这本书在编写中将各个历史与文学,环境与文学,政治与文学等,多方面来描写。力求呈现给师生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明白,逻辑上的符合,而不是一种相矛盾的学说。改变了一种以作品为重点讲述的授知方式,而是让师生于多方位维度中,从前以后果之中来对作品进行了解。同时,这部文学史教材对文学理论的大篇章描写,也是试图让师生能够从多维之中把握时代特征,文学创作的特点,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从文学创作本身来理解。除了这些,教材的吸引程度也是编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而本书中多以还原文史原貌,对整个文学史的有机把握来吸引读者。比如在第一次文代会叙述两节中,不断来还原历史进程顺序如何,也将周扬、茅盾二人的报告进行了对比,放大了这一历史细节,也容易引起读者思考,引导深入研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转译”过程,如何让读者读懂,又如何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深入研究等都是编者在编写的有意为之。同时在本书中也较其他教材中鲜有提及了“海峡文学”在发展初期的状态变化,虽然篇幅较小,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利于让读者可以形成自觉的对照意识,从中更好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这本书,无疑是在企图构建一个整体多维的蓝图,对当代文学的把握,同时,这一蓝图也具有未来的展望,或是伏笔之意。中国当代文学至今是否结束?其实在这本书后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迷,但是这个谜底至今如何,也是一个发展过程,无所谓彻底地切断,也无所谓完全的雷同,在变与不变中来把握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其实应是此书的一大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