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边50年纪念文章(一)《那年我们拉练翻越二郎山》

 吾影吾踪 2021-12-29

那年我们拉练翻越二郎山

  在赴滇支边前夕的1971年4月,我们四川化工厂子弟中学组织了一次学军拉练重走红军路的活动。在学校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下,由工宣队的转业军人陈德中和胡永明、黄昆玉老师带队。共有约60人的队伍,从成都出发,背上背包,脸盆,打着红旗,经新津,邛崃,天全翻二郎山住学校,睡兵站,完全步行到了泸定桥 。

返程时,我们又按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沿大渡河从冷碛经石棉县的华林坪,汉源翻泥巴山经荣经返雅安再沿来的路程返回成都青白江。途中还请当年留下来的老红军作报告,与当地老乡联欢,全部行军旅程步行1500华里。时隔39年多,今天翻开当年的行军日记 ,那段难忘的经历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照片由冷宗荷提供)

拉练出发那天,几十位男女生同学们在学校大门集合后,背上背包打着红旗经川化俱乐部步行到了工厂大门。乘坐川化厂的货车到了位于南郊路的四川省研究设计院大门口集合。在领队的工宣队师傅陈德忠一声:“出发!"的号令下,我们便沿着川藏公路开始了这次学军重走红军路的长途拉练。

行军路上,大家十分兴奋,一路上挥舞着红旗,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和革命歌曲,一直步行了八十华里到了新津县住进了一所学校。

当天,男同学们除了走得有些累外身体状况还算正常,但部份女同学却因脚上打起了血泡而走不动了,哭了起来,并打起了退堂鼓。带队的三位工宣队师傅看到这种情况,马上组织了部分同学开会讨论拉练是否还要继续进行?我们大家也担心起来,怎么才第一天就要打道回府啦?

还好,开会讨论的结果是:成立互助队,身体好的男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女同学背背包,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互助精神,继续前进,一定要完成这次拉练任务!脚打起血泡的女同学也表示要坚持走到目的地。这个决定极大地鼓舞了拉练大部伍,大家又高兴了起来!

第一次长途行军,路上大家兴奋不已,一路歌声,把在校学唱的语录歌和革命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年轻人耐不住冷清,猜迷语,讲笑话,带来一路笑声。

带队的工宣队师们持意放缓了一下行军速度,每天的行军路程大多控制在了每天五十多到七十华里之间。同学们也慢慢地适应了这种连续的长途行军,不再出现异常现象了。

我们的队伍沿着川藏线,每到个地方,就联系当地的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教室,男女各一间,大家打开背包铺上地铺就解决了住宿问题。

我们沿途在卭崃、名山、雅安、天全、紫石都是住的学校,这些学校都十分支持,免费提供了教室作为住宿,为我们这些学生节约了不少开支。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当年川藏线上的第一兵站:新沟兵站,现在兵站早已撤走,这里成了一个小镇(摄于2010年故地重游)。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当年我们住宿的营房还在,只是兵站早已撤走,现在成了民用库房或汽修厂。

经过六天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二郎山脚下的新沟兵站。

新沟兵站是川藏线上最为著名的大兵站。它座落在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分水岭二郎山的东麓山脚。进藏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车住宿和整休。我们也不例外,要在这里好好地休整一下,做好第二天翻越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并超过一百里山路的准备工作。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我们十连三排参加拉练人数最多,共二十六人。全班同学在泸定桥头的红军楼合影留念。

记得1971年4月我们学军追寻红军长征路背被包徒步拉练翻越二朗山时,大家曾异想天开地开玩笑说:要是二天能在二朗山脚下开个洞就好了,我们和汽车都不用再爬山了!话虽这么说,但没有一个人怀疑它只是一个玩笑或梦想!如今,真没想到,玩笑成了真!梦想变成了现实!这让当年在这里翻山越岭今天故地重游的我们感慨不已!

昔日兵站 围墙的内侧还保留着当年人民子弟兵那依稀可见的铁骨铮铮的口号:“……条件差 难不倒 任务重 压不倒的川藏线精神!”它见证了新沟兵站在川藏线上曾经的重要地位和不朽的精神!当年的大食堂厨房不知为多少进出川藏线的军人送去了滚烫的热菜热饭和热汤!我们当年在新沟兵站的那个晚上,同样让我们难忘!

为了能让拉练第二天徒步翻越几十公里险峻二郎山的六十位师生带上中午的干粮,我和吴建新、张学敏、柳燕都参加了备餐小组。在解放军战士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冒着寒冷上山接通了水源,洗蒸笼,做馒头,弄到深夜才去睡觉。听同学柳燕讲,她和学敏因是东北人,则承担了烙大饼的任务。要的量太大了,学敏最后都来不起了,倒在灶台边就睡着了。她一个人咬着牙坚持到了天快亮才把大饼烙完,硬是一夜没睡觉!

第二天,同样和大家一起徒步翻山到了泸定。记得翻二郎山那天,大家都显得异常的兴奋,斗志高昂!因为从新沟兵站要沿公路走到泸定的话,据说是有97公里路,中途没有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一天时间是无论如何也走不了那么远的。我们只有、而且必须操近路,走小路,尽量笔直地走向山顶垭口,再笔直地下山才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路程,才能在天黑前到达泸定!否则,天黑后只能露宿大山的荒郊野外了! 这这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冒险和荒唐的决定!一群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没有进过山林,一点走山路的经历都没有,更不要说翻3200多米高的二郎山了!万一走掉一个学生怎么办?万一大家都迷了路又怎么办?万一有学生掉下深谷又怎么办?

那时,好象没有人考虑那么多,大家都为我们要像战士去接受一项挑战,为胜利而去冲锋那样兴奋和自豪!我们带队的工宣队师傅陈德忠就就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转业军人,敢想,敢闯!我们大家都喜欢跟着他。就这样,我们一行60来名师生就义无反顾地上路了。经经向当地老乡了解,我们可选择跟电线杆走,虽然没有路,但肯定是到泸定最短的距离。这真是个好主意,用这个办法,的确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一路上,大家豪情万丈,反反复复地高唱五六十年代脍炙人口的反映修建川藏公路的歌曲“歌唱二郎山”。“二呀吗二郎山呀!高呀吗高万丈!……”的歌声一时间在二郎山的深山峡谷中久久地回荡……

跟着电线杆走本身是没有路的,大家只有遇山翻山,遇沟涉水,行进十分困难。好在大家“一定要翻过二郎山”的决心十分坚定,没有人打退堂鼓。我和王和松,张世伦,张卫国等身体好的主动当起了收容队队员,帮那些身体弱的女生和有病的同学背起了背包,走在了队伍的最后,最多时我还加背了两个背包!在二郎山的东坡,雨水充沛,植被繁茂,云雾缭绕。走在前面的和后面的都要靠高声的唱歌和吆喝来保持联系,否则,有一个人掉了队都是不堪设想的!工宣队的胡永明老师还破天荒的拿一个装满白酒的军用水壶跑上跑下的要男生喝酒暖身给大家鼓劲!还好,经过六,七个小时的攀爬,又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行进,约中午两点左右,我们终于在二郎山顶的山垭口汇合了,没有丢失一个人!

大家都象打了个胜仗一样高兴!这时大家才按要求停下来吃干粮。没想到,高山的天气瞬息万变,我们刚停下来一会儿,马上就又下起了小雪,垭口的风又特别的大,一会儿就把大家冷得直打颤!干粮还没吃完,就只有赶快重新上路。

不一会儿,我们走到了二郎山的西坡,来到了云层的下面。没想到,二郎山的西坡却是另一番景象:大渡河两岸的山好大好大!我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山!我们还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大山,连绵不断的大山,一望无尽的大山!我想,这可能就是那种“山外有山”的景象了吧!但不同于二郎山东面的是,这边的山竟是光秃秃的,不长树 ,不见森林,甚至连草都难长!山坡表面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灌木丛,还有大量的被雨水冲出来和溜木料的碎石沟槽,一派荒山野岭的悲凉景象!(时隔三十多年,没想到二郎山的西坡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山变绿了!)看着这巍巍壮观的大山,我们不禁暗暗叫苦,心想我们要好久才能翻到山下的泸定城哟!

不过,正好,这种碎石沟槽竟意外地成为了我们快速进军泸定的秘密武器:坡缓时大家都顺着它向山下飞奔,坡陡时,就顺势连蹲带坐的往山下梭,也不管它有多么危险了!只不过,在这支快速部队中,时不时伴随着女兵们那种惊呼呐喊的尖叫声!我们这些男生就更加感到兴奋和刺激,我们还从没听到过这么多动听的女高音呢!真难为了这只队伍中的这些女生,她们和我们一起翻这样的大山,她们可比我们男生难多了!她们真正的了不起!后来,听当卫生员的魏玲讲,张学敏差一点就要冲下山崖了,最后终于抓住了一颗灌木树才没有冲下悬崖!好悬啊!老天也可能被我们的执着和大无畏感动了,最后,我们这支几十人的娃娃兵行军部队竟然全部安全地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目的地:泸定!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

大渡河边的冷碛镇。当年我们从泸定桥返回成都时便是从这里再次上山走红军当年的长征路,经华林坪、石棉县、翻泥巴山、过荣经县到雅安的。

39年前在兵站短暂的一夜和翻二郎山的经历,也是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

写于2010年10月,修改于2021.1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