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文涛 | 铺上沟

 时光捡漏 2021-12-29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柳林镇最初不叫镇 ,而是铺,最早称柳林铺。铺,又称铺舍,是明清时期官方设置的店铺,供过往官吏及客商住宿。据凤翔县志记载,当时凤翔地界上共设置有十四个铺舍,现在仍保留下来用作地名的不少,比如柳林铺西约十里的“半坡铺”。

柳林铺的西边,柳树成林,一条小河清澈见底,从树林中潺潺而过。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很有历史年代感,明清时称“柳林铺桥”。据县志记载,“柳林铺桥位于柳林镇的古凤陇道上,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清中后期再修,有碑为记,今称柳林桥”。在小河上游约五百米,柳林铺的西北方向,是一条四五里长的壕沟。由于这条壕沟在柳林铺的上方,人们便称这条沟为“铺上沟”。

我的先辈们和我国北方所有原始居民一样,最初由于生存条件有限,都是依山依沟掘洞穴而居。我记忆中这条沟两边窑洞一个挨着一个,我几岁时依稀记得沟里还住着雷姓一家和一个外号叫“幌忽”的辛姓独居老人。

我小时候,这条沟里可以说长年流水不断,顺着这条沟一直向西北方向行约十里,便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道教名山,位于沟南村的雍山。而这条沟里长年流淌的水发源地就是雍山,这条水系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雍水。它流经柳林铺,一直向东南而流,最终汇入凤翔的三岔河。难怪柳林盛产美酒,原来家乡的水是灵秀之水。

铺上沟里虽说早已没有人居住,但那里却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春天里,沟底的野花到处都是,任由我们采摘,有手巧的同伴还会编一只花环戴在头上,装扮成电影里的美少年,尽情淘气。入夏以后,沟里的水势会变大,我们可以尽情地玩泥巴,打浆水。到了秋天,沟两面崖上的酸枣红通通一片,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这绝对是我们的美食。其枣仁还是一种中药材,也有同伴专门收集,拿到街上药材门市部,卖几毛钱,那是多么的开心。秋天,也可以掏仓老鼠窝,这时候各种豆子成熟,沟里的地老鼠也攒下足够的食物过冬,我们就是挖开它们的老巢,把这些豆子收集起来。记得有一年,我和同伴经过十多天的战斗,挖下的各种豆类晾干足足有一线口袋,我们卖掉,我分了四块钱,母亲为我扯了几尺米黄色的的确良在裁缝店里做了一件衬衫,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我自己的新衣服,还是料子的确良,而且是我自己创收的,到现在想起来,都非常开心和自豪。冬天,天寒地冻,地上的雪老是不化,房檐下的冰柱吊得老长。虽然说我们只穿件棉袄棉裤,里面绝对没有衬衣,家庭好点的外面穿一件罩衫,脸冻得红通通的,手上也会有一道道血口子,但这决不影响我们的玩耍。几个同伴一招呼,我们就来到沟里,不是在大坡上学滑冰,就是在沟边堆雪人,还有稍长点的掏麻雀蛋,在窑里弄一摊火,烤麻雀吃。有时,我们一伙围在火堆四周,听家里有收音机的同伴给我们讲国家大事,虽然说我们似懂非懂,但出奇的认真,有时还心潮澎湃,恨不得立马长大,端上冲锋枪去打敌人……

现在的铺上沟,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沟变得浅而平整了许多,可以种粮食了,可窑洞再也找不到了。铺上沟不再指这条沟了,而是有了特指,成了沟西边柳林镇孔家庄村七八两个村民小组自然村的村名,这个自然村有百余户人家,千余口人,以宋姓居多,王姓、孔姓次之,也有几家屈姓和姜姓人家,“铺上沟”又称“宋家沟”、“上沟”。这里虽谈不上人杰地灵,但也出了不少人才。高考制度恢复以后,这里先后有好几个后生考上了西交大、西北大学和中专学校,靠自己拼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也为家乡争了光。中科院最年轻的植物学家孔红智,就是这个村的。今年优秀后生高乾又被清华大学录取,使“铺上沟”火了一阵子。特别是西安康达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小军,这个村里的优秀后生,成功不忘家乡,个人出资十余万元,对沟边进行了加固和美化,修建了凉亭,还请陕西日报社办公室主任刘义先生为“铺上沟”题写了村名。高大的“铺上沟”巨石立在村口,使”铺上沟”有了正式的村牌和路标。

如今,柳林镇的酒城建设如火如荼,虽然我们村没有火热的工地,但我们村的所有土地都被种上高粱,红通通的高粱,既使家乡变得漂亮了,乡亲也增加了收入。但我坚信,随着酒城建设的深入和扩大,我可爱的家乡——“铺上沟”一定会红起来,热起来的……

END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宋文涛从事教育三十年,热爱教育工作。喜欢旅行、户外、结交志同道合朋友,闲暇之余也喜欢看书,偶尔写点东西。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