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狐女为他医病解痛苦,狐族遭雷劫,他持剑舍身相救

 数字人生6688 2021-12-29
古时候,杭州有一书生名叫孔雪笠,家境贫寒,心地善良,他有一朋友在天台做县令,写信邀孔生前去,结果他到了那以后,朋友竟然去世了。因此,孔生流落他乡无法归回,只得暂住寺庙中,帮僧人抄写经文,以此来维持生计。
在距寺庙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宅院落,是单公子的住宅,因为吃了官司,弄得家道萧条,单公子便暂时搬到乡下居住了,因此这宅院一直空着。
这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路无行人。孔生偶然从单宅门前经过,突然看见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从大宅院出来,他看见孔生,便上前行礼,彼此寒暄了几句。
少年郎热情地请孔生到宅院去坐,孔生欣然同意,进去发现屋子并不是太宽敞,到处挂着锦缎制成的帘子,墙上多是古人的书画。桌子上放着一本《琅环琐记》,孔生随手翻看了几页,书中的内容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读过的。
孔生以为这少年郎就是这宅院的主人,所以,就没有问他的姓氏和门第。少年问孔生的情况,听了孔生的自述,少年很是同情他,并劝他设馆教书。孔生说:我不是本地的人,谁会引荐我呢?
少年说:先生若不嫌弃,我愿意拜你为师,孔生听了很是高兴地说道:为师不敢当,我也大不了你几岁,咱们还是做朋友吧。
孔生又问这宅院为何长期关闭,少年说:这原来是单宅,单公子移居乡下了。我姓黄埔,祖籍陕西,因老家住宅被烧毁,现在就居住在这里。孔生这才知道,黄埔公子并非是单家人,两人聊得很是投机,孔生晚上就居住了下来。
天刚亮,有一僮仆过来烧炭火,黄埔公子刚起床出去,孔生还拥着被子半躺在那,僮仆进来说:老太爷到,孔生惊惶起身。只见一白发苍苍的老翁,进来向他致谢说:承蒙先生不嫌弃我儿,小儿只是初学,不要因为是朋友,你就把他当同辈看。
说话间,有人送来锦衣、貂帽、鞋袜等,老翁见孔生梳洗完毕,便吩咐摆上酒席饭菜。孔生见屋子里面的桌椅、茶几、床塌都是光彩夺目,也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
老翁喝了几杯酒,便起身告辞了。这时黄埔公子就呈上了他的学业,都是一些古文诗词,并没有科举所考的八股文。孔生疑惑地问他原因,公子说:我没有打算考取功名。
晚上,又摆酒肴饭菜,公子笑着说:今晚咱俩尽情喝吧,明天父亲就不允许我们这样了。一会儿,他又对僮仆说:估计老太爷已经睡下了,快去把香姑叫来。
僮仆过来抱着一把用绣花锦囊装的琵琶,后面跟着穿着红裙漂亮的丫鬟,公子便让她弹奏一曲《湘妃怨》,丫鬟用象牙拨子勾弦弹奏。声调激扬哀烈,孔生呆呆地望着那俊俏的丫鬟,公子用大杯向孔生劝酒,一直闹到半夜三更方罢。
第二天早上就开始读书,公子很是聪明,过目不忘,读了二三个月后,他所写的文章令人惊讶佩服。他们俩人还约定,五天喝一次酒,每次都必召香奴过来弹奏。
有天夜里,孔生喝得稍微有些醉了,他用呆滞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香奴看,公子也看出他是什么意思了。就便对孔生说:香奴是父亲身边的人,老兄离家千里,不免心中寂寞,我正想着为你寻觅好女子,但香奴不行。
孔生说:一定要找一个像香奴这般漂亮的女子,公子笑呵呵地说:放心吧,我给你找的女子一定比香奴还要漂亮。
就这样,孔生住在单家近半年了,有一天,孔生想出去转转,他走到大门旁边,发现门从外面反锁着。孔生便奇怪地问公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公子说:父亲怕我出去游玩分心,所以谢绝客人来访,孔生听了觉得也有道理。
炎热的夏天来到,孔生和公子为了凉爽,把书桌移到花园亭子上。孔生胸部忽然起了像桃子一般大的毒疮,过了一夜,毒疮已有碗口大。孔生疼得不停地呻吟着,公子早晚看护着,但过了几天,孔生痛苦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了,老太爷亲自过来查看,但也是束手无敇。
公子对孔生说:先生这病看来只有娇娜妹妹能够医治,我昨晚上已经派人到外婆家叫她过来,也不知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见她人影。正说着,僮仆过来报信:娇娜姑娘过来了,姨母和松姑娘也一块过来了。
于是,公子急忙把她们迎了进来,孔生见随着公子进来的姑娘有十六七岁的模样,美眸顾盼之间深情流转,身材窈窕,孔生一见她的美貌,顿时也忘记了呻吟。公子对那姑娘说:娇娜妹妹,这是我哥哥,我和他情同手足,希望你替他好好医治。
孔生望着娇娜俊俏的脸庞,精神立刻爽快了许多,娇娜坐到孔生床边为他诊治,在她探额把脉之际,孔生感觉有一股比香兰更浓郁的幽香从她身上散发出来。娇娜笑着说:你这病是触动了心脉,虽危仍可医治,只是你身上这肿块一定要剪除。
接着,她脱下臂上的金钏,放置在肿块的地方,慢慢地往下按,肿块往上突起,她一手掀起罗衣,解下佩刀,刀刃比纸还薄。左手按住金钏,右手握着佩刀,轻轻地把肿块割去,紫色的淤血从孔生身上流到枕上,孔生也没有感觉到特别疼痛。
娇娜顺利地从他身上割下肿块,清洗了伤口之后,她又从嘴里吐出一颗红丸,像子弹那么大,放在伤口边转动,转动一圈后,便感觉热气直冒头顶,三圈后,孔生顿时觉得身子清凉舒适,娇娜收起红药丸吞下去说:完全好了,说完,她就走了。
孔生身上病好了,但又有了心病,他一直思恋着娇娜,魂牵梦萦,常常放下书了呆呆的默坐。公子己猜到了他的心事,说:家父仰慕你的才华,但我这小妹年龄太小了,但我有一个表姐叫阿松了,今年二十了,她长得非常漂亮,松姐每天都在花园散步,你可以悄悄到厢房等候,如果你中意了,我去给松姐说。
孔生按照公子所言行事,果然看见娇娜和一漂亮妩媚的女子一起走了过来,风姿与娇娜不相上下,孔生心里欢喜,请公子为他牵线作媒。
第二天,公子便给孔生贺信说:松姐同意了。然后他又派人修整另一相连的院子,为孔生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晚整个宅院鼓乐大响,热闹非凡。孔生觉得逍遥似神仙,结婚之后,孔生便心满意足。
一天晩上,公子突然过来对孔生说:学业上你对我的帮助,我终身难忘,近日单公子那桩官司已了结,就要回来了,他已经催促我搬家,我们就要回陕西了,今后也许你我很难再相聚,因此,我心里非常难受。
孔生表示愿意跟随他们前去,但公子却劝他赶快回自己家乡去。孔生说离家的道路遥远,而且又不想与公子一家分离,公子安慰他说:不必忧虑,我可以立即送你起程。
一会儿,老太爷和松娘来了,并送给孔生百两黄金,公子左牵手孔生,右手牵手松娘,嘱咐他们俩闭上眼睛。孔生顷刻间便感觉凌空飘行,耳边风声不断地掠过,没有多长时间,只听公子说:到了,孔生睁开眼一看,果然到了自家门口。
孔生这才知道公子不是凡人,孔生敲门,母亲岀来看见儿子和漂亮的媳妇,更是喜出望外,等他们回头叫公子时,公子己经无影无踪。
松娘侍奉婆婆很是孝顺,她的美貌和贤惠,在当地也很有名,大家都说孔生积德行善了才娶了这好媳妇。
一年后,孔生考中了进士,被朝廷派到延安做司法官,母亲年老又嫌路途遥远,所以便留在了家中。
松娘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小宦。不久,孔生因秉性刚直得罪了上司被免职,因有遗留的问题还没有交接完毕,所以,便暂未回乡。
有一天,孔生野外打猎,遇见一位少年骑着一匹黑马从他身边经过,那少年也屡次回头瞧他,仔细辨认后,原来是黄埔公子,两人下马相见,悲喜交加,公子邀请孔生随他来到一村庄,村庄树木茂密,遮敝天日。
来到家中,只见室内金碧辉煌,宛如贵族人家,孔生询问公子妹妹的娇娜,公子说她已经出嫁了,松娘的母亲也去世了,彼此伤感万分。第二天,孔生便便携带妻儿过来,娇娜听说也赶了过来。
娇娜抱着宦儿逗着他玩,她对姐姐说:你把我们的种族都给搅乱了。孔生赶紧向她拜谢当年治病之恩,这时娇娜的丈夫吴郎也过来拜见,大家在一起相聚两天才恋恋不舍离去。
这天,公子突然愁容满面地对孔生说:我们家族马上要大祸降临了,你能救我们吗?孔生也不知何事,但他表示愿意挺身救助,绝不推诿。公子马上出去,召集全家人进来,围跪在堂上,孔生大吃一惊,忙问出了什么事。
公子说:实不相瞒,我等非人类,是狐类。现在要遭遇雷轰电劈之劫,你如肯挺身相救,满门的老小,可有希望保命,要不然,你赶紧带着妻儿回去,以免受到牵连,孔生听了便立誓,愿意与大家同生共死。
公子就让他手持长剑,立守大门,并叮嘱他说:雷轰击时,千万不要动,孔生便表示明白了。果然,一刹时阴云密布,天昏地暗,如同黑夜,他回头一看,屋宇统统都不存在了,只见周围都是坟墓耸立。
正当他惊骇间,霹雳一声,天摇地动,狂风骤雨大作,大树被连根被拔出,孔生被震得目眩耳聋。但他仍然屹立不动,忽然在浓烟滚滚中看见一怪物尖嘴长爪,从坟墓里抓出一个人来,孔生这才看清,原来被抓的那人是娇娜。
于是,孔生便不顾一切一跃而起,用手中的长剑向那怪物奋力刺去,被抓的人便跌落在地上,但立刻雷鸣山崩,孔生被震倒后昏死了过去。片刻,烟雾消散,雨过天晴。
娇娜醒来,发现孔生昏死在她的身旁,放声大哭说:孔郎为我而死,我还能活下去吗?这时松娘从屋里面出来,两人将孔生抬到屋内。娇娜让松娘捧起孔生的头,然后让公子用金簪扒开孔生的牙齿,她托起孔生的下颌,把自己那神奇的红药丸送到了孔生的嘴里,一会儿,孔生的喉咙咯咯地响,很快就苏醒了过来。
孔生睁开眼睛看到大家都安然无恙,便会心地笑了,娇娜眼泪汪汪地望着他。大劫之后,全家团圆,极为欣慰,孔生认为这里不是久住之地,建议他们迁回山东。
大家都赞成孔生的提议,只有娇娜闷闷不乐,孔生让娇娜带丈夫和他们一起牵走,但她担心公婆不肯放儿子离开。正当大家议论未定时,忽然吴家一个家僮气喘吁吁进来报信,说同一天吴家也遭了劫难,全家都遇难身亡。
娇娜听了悲痛欲绝,一直流泪不止,大家都纷纷安慰她。于是,公子便决定迁回山东,孔生也连忙进城清理了遗留之事和物品,然后连夜出发。
回到家以后,孔生把他家东院一空闲的花园给公子一家居住,平时那院落的门一直反锁着,只有孔生和松娘来了才把门给打开,从此以后,孔生与黄埔公子兄妹一起下棋饮酒聊天,亲如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