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世界上只能选择一只紫砂壶,你的选择是什么?

 书页无卷 2021-12-29
一把紫砂壶,轻握手中,悠悠古意,袅袅茶香。赏其形,品其色。形色相融,方为大美。

数百年间所烧制的紫砂壶精品,器型简约凝练、精巧实用;泥色奇艳、巧思奇绝……流传数百年的紫砂壶,哪一把更入你的眼?符合你的审美?

图片

1

//  时大彬 如意壶 //

大彬如意是一款经典的器型,为明朝时大彬设计制作而成,其时有“明代良陶让一时”之说。

盖呈凸圆形,为压盖。盖面贴有四瓣如意纹饰,对称分布,厚度约为1毫米,工艺精良,扁圆形纽。

图片

如意三足壶1984年出土于无锡市甘露古镇明代墓中,墓主为明代华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为崇祯二年墓葬。

图片

▲华察墓

图片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圆壶

如意纹盖三足壶出土之后,曾被晾晒于农户窗台之上,后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视。

此后经由无锡、苏州、上海、宜兴等多方专家鉴定,公认为时大彬标准器之一。

2

//  顾景舟 僧帽壶 //

僧帽壶式被紫砂陶人公认为成形难度最高的方器形制,传世的紫砂僧帽壶数量也远少于其他紫砂壶式。

周桂珍大师曾回忆说:

“帽僧壶是传统镶接成型中难度最大、方货中最为复杂和精致的作品,由二十五块泥片镶接成型,手工成型要求有扎实过硬的手工技艺,有准确的整体造型观。”

图片

▲顾景舟 僧帽壶

说起紫砂僧帽壶的经典之作,首推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

顾景舟制作的这件高僧帽壶,将壶式的精髓掌握得恰到好处,壶的整体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

图片

壶身上下收敛,束腰鼓腹,腰身曲线顺畅,光影流动。六片帽沿高耸斜出,一似城墙。

壶盖与壶身同样六方形对应,如同一体,结合紧密,六面通转,平整凖缝。

壶把设凸起飞扣为缀,壶流如鸭嘴胥出。壶流与壶把一前一后,实空间与虚空间左呼右应。

图片
图片

王度欢喜

此壶1989年经香港入藏台湾,近三十年来辗转庋藏于几位收藏大家手中。

锦盒所钤收藏章计有:“王度欢喜”(著名收藏家王度先生)、“盛和堂收藏印”(翦淞阁主人黄玄龙先生)、“石瓢斋、九鼎文物”(著名收藏家陈增鼎先生)。

3

//  邵大亨 掇只壶 //

大亨掇只壶,原是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为宜兴潘家特制的传家之宝,被称为“光器之祖”“壶中之王”

“掇只”是紫砂壶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如同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因为“掇”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称其为掇只壶。

图片

此壶随主人颠沛流离却没有丝毫损伤。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潘家要造房子缺钱,准备出售大亨掇只壶。

消息传出,正在参与创建宜兴紫砂二厂的许四海听到后,千辛万苦以2.3万元人民币,外加一些名人字画,总价值3万元买下了此壶。

图片

许四海为巴金表演茶艺

此后亦有海内外收藏家、古董商出价从几十万、几百万人民币乃至上千万美元欲从许四海手中收购此壶,均被他一口回绝。

他的答复只有一句话,“大亨掇只壶为'国之瑰宝、民之公器’,应让其在博物馆中为世人共赏。”

图片

藏家许四海之博物馆

4

//  邵大亨 掇只壶 //

仿古壶,是光货器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之一,是清代紫砂巨匠邵大亨所创。

仿古壶,最初为仿鼓,壶体仿照鼓型而作,后人仿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演变为仿古,表达对前辈大师的追慕之情。

图片

▲邵大亨 仿鼓壶 

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藏品

大亨仿古壶,形制堪称完美,造型古雅朴拙,比例协调、结构严谨,线条收放自如,气度不凡。

挂耳垂者,多一份灵动之美,增加整把壶的节奏韵律美感;

图片

挂耳垂

图片

直接收束

直接收束,没有耳垂者,凸显浑朴庄重之美。他们全无俗之匠气,每一根线条都弥漫着诗书的清香,都是典范之器。

5

//  邵大亨 德钟壶 //

德钟壶造型简洁质朴,紫砂工艺中直壶身之形,难就难在直中微鼓,以达到视觉上最佳的效果。

翻开壶底,如玉碧天成,形之准, 令在其上无法作加减。 

有清正直谏君子之风度,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呈疏朗大气之韵。

图片

▲邵大亨 德钟  

2010年嘉德秋拍以481.60万成交

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中写到:德清俭素,儒雅中和,若有缘之人遇见此尊宝器,定能心生正气,肃起恭敬之心。

如此造型的砂壶, 其称谓大致有:德钟、钟德, 同是两个字,前后颠倒,其意迥然,大亨初创时称之为钟德壶 ,后来被人称作德钟壶 。

6

//  程寿珍 掇球壶 //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掇球壶”在寿珍手中才达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和完美的审美效果。

图片

程寿珍(1857-1939),别号冰心道人,是邵友廷的养子,随父学艺,得其真传,在掇球的制作上更是青出于蓝。

他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

图片

各部比例协调,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

整体造型古朴敦厚、秀美醇和,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三“球”重叠之势

视觉感极为舒适,整个形体丰满自然。

图片

▲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真正让寿珍掇球响誉后世的,则是在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即后世的“世博会”)上。

他的作品获得了头等奖,是代表中国紫砂艺术在国际上赢得头奖的第一人!

又在191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赛会”上,寿珍掇球获得了优秀奖。

一时名重,得传百年!

7

//  时大彬 紫砂胎朱红雕漆执壶 //

这是一件紫砂胎朱红漆雕四方执壶。

壶身四方形,略呈上阔下敛状,圆口,环柄,曲流,腹、流、柄均为四方形,口及盖作圆形,方足四角呈条形,过低矮足。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朱红色漆层约三毫米,四面开光凸起。

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荫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

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

图片

执壶另一面

漆质优良,刻工精细,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映衬出紫砂壶胎造型曲线的顺畅优雅。

壶的底部髹黑漆,漆层下阴刻“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式。像这样的紫砂胎外髹朱红漆雕的优美传器,始于明代,殊不多见,至为难得

8

//  杨凤年 风卷葵 //

风卷葵因为其造型简洁明快,线条自然通畅,图案生动,富有动感,是传统花货中的名品

如今我们所见,最经典的风卷葵样式为,清嘉庆年间杨凤年所制风卷葵壶。

图片

▲杨凤年 风卷葵

通体以葵花为式,千瓣参差,向背分明,线条回旋生动、流转绵延,壶身及壶盖饰以形态多姿的葵叶,乃取风势,偃仰翻转,尽显劲逸。

壶嘴以卷曲的葵叶塑成,壶把与壶钮为葵花枝梗,筋纹毕露,富有劲道。

图片
图片

▲杨凤年 风卷葵

杨凤年在前人造型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艺术视角,对风卷葵壶重新创作演绎,使杨氏风卷葵成为此壶型的经典,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风卷葵。

9

//  吴经 提梁壶 //

吴经提梁在现代是把传统而经典的壶型。

在南京博物馆就有一把出土最早的紫砂壶——吴经墓紫砂提梁。

图片

1966年,发掘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吴经墓,出土了迄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壶。

墓主吴经为明代司礼太监,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葬。

吴经墓提梁壶的胎质近似于缸胎。葫芦状钮、圆形平盖、矮颈、丰肩,圆腹,腹下部内敛,平底。

图片

在弯流与壶身相接处贴以四瓣柿蒂纹饰,此处贴柿纹,一是为了美观吉祥,另一个作用是掩盖流与壶身相接的痕迹

图片

壶身上方的提梁,类似于明代家具中罗锅枨的形状。与流相对的提梁下端内侧有一个突出的圆环,是用来系住壶盖以免滑脱的。

图片

壶盖很有特点,反面嵌十字交叉的泥条,不像后期的壶盖以圆形墙圈式子口与外口相合。这种十字盖可以看作是早期制作的特征。

壶的内壁厚薄不一,可以看出早期制壶工具十分简陋,而且泥片镶接的技术还未出现。此壶体量较大,应该仍是用来煮水用的。

图片

另一方面,这把壶的外表颜色深浅不一,这是由于早期制壶条件有限制,烧制时温度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且壶与缸坛同在一个窑里烧造,容易形成火疵,沾染釉泪。

同时,在壶流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竹刀刮抹的痕迹,这些印迹都生动地说明了紫砂制作的演进,对研究和考证明代紫砂器具有范本作用。

图片

难得又凑巧的是,这把壶的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的煮茶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壶腹几乎一模一样,而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

10

//  陈鸣远 传香壶 //

2016年保利华谊秋拍,陈鸣远的一把传香壶,以3450万元成交,诞生了紫砂壶最贵方器,也刷新了陈鸣远作品的拍卖纪录。

图片

▲陈鸣远制 传香壶

紫砂方器传世较少,经典的名品更少。

陈鸣远的这把传香壶,壶呈方斗式,造型简约,上宽下窄,俊秀挺拔。

壶身、盖、钮、流、把与足之四角皆作凹筋。短弯流之弧形曲线巧妙而流畅,恰到好处,与四方形的壶把成圆与方造型之对话。

图片

壶底镌有“令我胸中书传香”行书刻铭与款识,以及陈鸣远、壶隐两枚阳刻篆书印款。

诗句语出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著名的咏茶诗《谢送碾壑源拣芽》

图片

此壶最早收藏纪录见之于清末民初的收藏大家项季翰,后经辗转到了台湾。

1989年展览于国立历史博物馆“明清宜兴茶壶精品展”。

此后,又经台湾大收藏家王度先生与万泰银行先后递藏。

图片

11

//  供春壶 //

把壶的来历,还要从1928年说起。

其年,储南强先生在苏州的一个地摊上发现了一把紫砂壶,发现壶柄旁有「供春」二字的刻划。

注:储南强先生为宜兴有名的文人,致力于家乡建设,珍爱文物。

图片

后储老向摊主详询,据说是绍兴傅叔和家中流出,而傅家此壶又出自苏州吴大征家收藏,而吴又得之于大收藏家沈钧和处。

储先生认为此壶是供春壶真品,盖是清末制壶名家黄玉麟后配的,于是听取大画家黄宾虹的建议,找当时的制壶名家裴石民重新配盖「灵芝钮」。

图片

▲供春壶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这把壶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可以说,这把供春从各种史料上,是最接近真品原作的。尽管此壶真假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抹杀这把壶在紫砂界的地位。

12

//  蒋蓉 牡丹 //

1956年,蒋蓉大师用其“花货”造型之长,以其独到之功力,巧妙地将天然丽质、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刻划成“牡丹壶”,被世人誉为“壶中瑰宝”

当时的《中国美术》《文化新闻》《新民晚报》等报刊还做过专题介绍。

图片

该壶以牡丹的花朵作为壶身,花朵饱满且似在欲放未放之际,片片花瓣团聚向上,充满生机活力。

壶盖则在花蕊侧瓣开出嵌盖,使花朵整体天衣无缝,一只美丽的蝴蝶点缀其上,既是装饰,又成为壶之盖钮

图片
图片

牡丹壶花朵底部则以多片肥壮的牡丹绿叶相衬,壶嘴以叶片团卷而成,自然、贴切。

又以牡丹枝干盘曲成壶把,曲线富有弹性和活力。

叶茎、叶脉清晰,线条舒展流畅,如玉雕般的质感,映衬大红牡丹之花,一派富丽堂皇。

图片
图片

生活的情趣、大自然的美丽,与紫砂壶的实用性完全融为一体,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诚然,世上并没有公认的最美紫砂壶,在这三五壶中,也不必争个高低。审美一事,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