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读】何驽:四千年前“北京城”考古

 历史探奇 2021-12-29

考古人有时可能会把生活过成匆忙的流水席,应付着在凌乱的办公室里睡一觉,草草地准备一顿晚饭,匆忙地奔赴下一个考古工地。

但他们却格外珍视每件文物,大到青铜器小到一颗牙齿,他们细细琢磨、分析对比,并乐在其中。他们把一件件细小的线索连缀成了恢弘的历史画卷。

考古仿佛是一场无声的“恋爱”,没有诗词歌赋,也没有人生哲学,只有一道道未解的谜团,考古人却将这些过往甚至是史前时代的岁月氤氲成了山水画,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今天的约读栏目要和您分享的这一处遗址,令无数考古人为之着迷,他们的发掘研究工作持续了数十年,现在就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大家。

第六期四千年前“北京城”考古

约读嘉宾:何驽

 嘉宾介绍:

何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考古研究,考古学理论,精神文化考古理论。2002年担任考古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

图片

  音频节选  

图片

考古的乐趣在于像刑侦一样,在探索中总会有新的发现令考古学家兴奋不已,套用一句歌词,每天都有新发现。这大概是我所感受到考古最大的乐趣。

自1978至1985年、1999年至2001年,陶寺遗址考古的前辈们如高炜、高天麟、张岱海、李建民、梁星彭、严志斌等诸位先生,已在陶寺辛勤发掘,收获颇丰。至今我带领山西队在这里发掘研究了15个年头。近四十年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历经坎坷挫折,最终我们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考古证据链,证明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文献中所说的尧舜并都之所。

图片

陶寺遗址

图片

陶寺中期城址图

了解北京城的人都知道,北京城有外城和内城。这套郭城-宫城双城制的都城建筑制度,陶寺中期已经成熟。陶寺中期宫城13万平方米,外郭城超过280万平方米。陶寺宫城内最核心的建筑基址也有8000平方米,其上有至少前后两座殿堂建筑。虽然陶寺宫殿地表以上建筑体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残存的板瓦、刻花墙皮、蓝彩墙裙、近似瓷砖的白灰地坪、陶地漏、陶排水管等,都无不在诉说四千多年前陶寺宫殿装饰的奢华与富丽堂皇。

图片

陶寺观象台(高空照)

图片

陶寺观象台复原图

在陶寺中期外郭城内道东墙上,向东南接出一个半圆形的夯土台基建筑,将建立在夯土基础上的石头柱缝以及夯土观测点作为日出地平历观测仪器,以7.5公里之外的塔儿山作为巨大的参照背景,建造出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历象日出,敬授民时,用20个节令的太阳历法,控制这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表达君权神授的正统性。

图片

陶寺中期大墓

陶寺中期王族墓地位于中期东南小城内,已清理王墓1座,官僚贵族墓5座,赤贫小墓20余座。王墓随葬品数量大,品质高,奢华,王权色彩突出,表达的等级、王权至上和正统思想意识形态与明清帝陵随葬品没有本质的区别。

图片

彩绘龙盘

图片

土鼓

图片

鼍鼓

图片

圭尺全貌

陶寺中期王墓出土的圭尺及其工具组合玉琮游标、玉戚垂悬(垂球功能)、玉戚景符(小孔成像原理精确判定立表日影位置的工具),不仅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圭尺,而且圭尺上第11刻度1.6尺夏至影长作为地中的标识性刻度,标榜陶寺尧都就是地中,犹如格林威治世界标准时与本初子午线一样,是以政治话语霸权的前提下推出的天下中心的物化标识。天下中心被称为地中。该地中是沟通天极上帝(抽象的人祖至上神)住所的唯一通道。

图片

圭尺游标合成图

陶寺的地中观念同陶寺尧舜邦国的国家社会首次结合,才开创了 “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的本初“中国”概念。圭尺与玉琮游标的套合使用形象被创制为“中”字,不仅表达圭尺本体,更表达由圭尺地中引申出来一切与“中”有关的概念。

小编有话说

6月19日,我们在陶寺遗址完成了这期的录制工作。20日凌晨四点半,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赶到陶寺观象台原址进行了实地观测。我们就像古人那样站在观测点静静等候,当太阳从第一个石柱缝缓缓升起,正印证了夏至(6月21日)即将到来。小编激动雀跃的心情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特奉上一段视频来传递这精彩的瞬间。


约读嘉宾推荐书目

1.《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临汾市文物旅游局,文物出版社,2015年12月。

2.《襄汾陶寺遗址研究》,解希恭,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何驽,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