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思想有何影响?

 慕容洞唐 2021-12-30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躺平”之风气,危险最深。此种魏晋风度,值得怀疑

说起陶渊明,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天地好汉,淡泊名利「种豆南山下」的田园诗人。很多人仰慕陶渊明的勇气可嘉,但鲜有人知的是陶渊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喝酒,是一个名副其实满身负能量的酒鬼!

东晋十六国

《昭明文选·陶渊明传》中记载,陶渊明「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这样一个勤劳的妇人,在陶渊明笔下《与子俨等疏》却是「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陶侃

长期慵懒不理家务的陶渊明,失去了奋斗的激情。在败光了祖父陶侃留下的家产后,看着5个不成器的儿子才开始追悔莫及...

陶渊明

留下了一首满满负能量的诗:

这首诗叫《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五个儿子

老大阿舒,懒惰成性。

老二阿宣,不爱读书。

老三陶雍,老四陶端,连6和7都分不清。

最小的儿子老五,只知道要栗子和梨子。

陶渊明一声叹息,他还能怎么办呢?年轻气盛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头看看一点都不值得!多年来的不思进取,让陶家上升的渠道彻底关闭了。望着破败的家和缺失家庭教育的儿子们,陶渊明一定无比后悔吧!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东晋的士人风度,总是乐于聊淝水之战时东晋以八万大军击退了苻秦的百万大军。但是他们总是忘记维护了北方中原道统孤立无援的前凉曾一次次的击退强虏的进攻,即使到最后被胡人所灭,亦有东将军常剧西向数拜自刎殉国,彰显了河西男儿的血性。反观东晋乃至整个南朝门阀气味十足,大家都只重玄谈而忘了要光复故国。奸臣辈出殉国英烈寥寥可数。与之相比前凉的华夏血性可谓贯彻始终。

最后以武穆王张轨的遗言作为结束语以纪念这位一生维护华夏道统的英雄。:吾无德于人,今疾病弥留,殆将命也。文武将佐咸当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素棺薄葬,无藏金玉。善相安逊,以听朝旨。”

希望大家不要去沾染所谓的“田园诗人的浪漫气息”,尤其是陶渊明败家式的悠闲。

西凉政权建立者 敦煌太守李暠

向张轨看齐,这才是真正的魏晋风度!

西凉

辅平(今泉市

前凉太清四年始建敦煌莫高窟

设屏(今张掖市)

姑臧(今武威市)


河西走廊三巨头:姑臧、神鸟、小张掖

结论:

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本质是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这群人士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故汉文化并没有在五胡乱华中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

陈寅恪谈凉州文化

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一刀一般。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正就是如此来源。

余秋雨谈凉州文化

《广韵》云:阴姓出武威。武威阴铿为李白偶像,五凉隋唐多有显者


姑臧金氏金日磾,庆州金氏金春秋。大唐姑臧有遗风,华夏文明影响深


史料中频频出现的凉州是啥地方,《凉州词》为什么是武威独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