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封调令九重天

 关福 2021-12-30

润麒

1962年北京某汽车配件厂中,一位50岁的钳工正在埋头苦干,他脸上的神情十分认真,仿佛做的不是苦力活。钳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6块,但对于这位50岁的钳工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这天,50岁的钳工照常来到配件厂工作,正在整理汽车零件的他突然接到周恩来总理的信件:“到我家吃年夜饭!”不久后又传来毛主席的调令:“堪当重任,出任五国翻译,享受国家津贴。”
 
这位50岁的钳工究竟是谁?为何能精通五国语言呢?他又为何能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厚待呢?
 
身在曹营心在汉
 
他名叫郭布罗·润麒,被称作“末代国舅”,同时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驸马,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润麒1912年出生在北京帽儿胡同,从小家世显赫,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润麒10岁那年,同父异母的姐姐婉容嫁给了末代皇帝溥仪,成为最后一位皇后,他也一夜之间晋升为“国舅爷”。
 
1922年12月初溥仪和婉容大婚,婉容离开的时候和母亲依依不舍,当时还不懂事的润麒却在门口手舞足蹈的大喊起来:“姐姐哭了,姐姐哭了!”
 
婉容进宫后,每天和琴棋书画作伴,避免孤单,而溥仪虽然身为皇帝,他也想有一个玩伴,于是溥仪想到了润麒,他三番两次地打电话到容府,让润麒到宫里来玩。
 
在宫里润麒肆无忌惮,和溥仪玩得很好,溥仪也很喜欢这个叽叽喳喳的小孩,两人一见如故。有一次两人玩到兴头上,溥仪还将润麒举过头顶,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并让摄影师给他们拍下合照留念,这张照片至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馆。
 
在宫里除了溥仪外,润麒还有一群小伙伴,那就是溥仪的妹妹们,其中有位名叫“韫颖”的和润麒年龄相仿,两人也玩得来。大人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撮合他们。
 
在润麒21岁的时候,溥仪将自己的三妹韫颖许配给了润麒,润麒又有了个“驸马”的身份。
 
润麒天资聪慧,温文尔雅,性情豁达,很受溥仪的喜欢。多年后当溥仪参观故宫的时候,还十分得意地和身边的人说:“那一个个能拆掉的宫门槛,就是润麒的主意。”然而溥仪也决定了润麒多舛的命运。
 
1933年润麒和韫颖结婚后,溥仪便投靠了日本人,润麒也无奈前往日本。润麒在日本士官学校学的是骑兵科,训练的时候异常艰苦。骑兵训练项目很是危险,从马上摔下来是非常常见的,弄不好就会丢失性命。
 
原本学校允许骑兵科的学生在训练时佩戴钢盔,但自从日本军国主义盛行后,学校便撤销了这一保护措施。
 
某次骑兵科训练夜间作战,每个人都需要戴一副墨镜骑马越过障碍,除此之外还要在空中挥刀砍草。润麒的马在越过草墩的时候突然将头拼命往后仰,马和人撞在了一起,瞬间将墨镜撞得粉碎,润麒也被锋利的玻璃渣刺伤了面部。
 
尽管在求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润麒还是学会了许多技术,比如说学会开汽车和飞机,精通五国语言。
 
当时日本官员处处要求中国学员向他们行礼磕头,润麒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很好的环境当中,大多数人向他行礼磕头,几乎没有他向别人磕头行礼的,更何况对方还是日本人。
 
润麒十分生气,忍无可忍之时便和他们大打出手。这时的润麒才明白,溥仪想借着日本人的手恢复帝制是完全不可能的,日本人早已野心勃勃,溥仪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1938年润麒以优秀的成绩从士官学校毕业,回到祖国,在沈阳担任溥仪的侍从武官,后在长春高等军事学院任教。
 
1939年的某天,润麒在汽车站看见一个日本军人乘车不给钱,司机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润麒亲眼目睹了整个经过,他看到司机一脸无奈的表情很是心酸,他上前叫住了那个日本人,教训他乘车必须给钱,并当场替他把钱给了司机,这样使得那个日本军人无地自容。
 
不久后有个中国士兵被日本雇佣的特务打伤,警察不敢管,润麒得知后挺身而出,对那个特务拳脚相加,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还有一次,一辆日本卡车撞伤了一个中国人,车上的日本人不闻不问,命令司机继续开车。这件事又被润麒撞见,他跑上前去,把日本司机从车上拉下来,打了他两记耳光,痛骂了他一顿,润麒的这些行为大大振奋了当时的人心。
 
从这以后润麒多次利用他的职务扰乱日军的部署,破坏前线战事,不过也正是因为润麒对前线战事的破坏,引起了日军的不满。
 
1941年溥仪过生日那天,他悄悄对润麒说:“根据可靠消息,日军已经将你的名字列入了黑名单,他们想要除掉你,你快走吧!”
 
溥仪知道自己保不住润麒,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让润麒再次前往日本,担任“满洲国”驻日本使馆武官,这样才能避免一死。就这样润麒再次前往日本,并来到日本陆军大学学习,成为了一名留学生。
 
拒绝加入苏联国籍
 
1945年8月初的某天,一场空袭警报过后,溥仪匆匆赶来,要求润麒和自己一起前往通化临江县大栗子沟的安身之处。
 
在这里润麒见到了分别已久的姐姐婉容,姐姐憔悴的面容和孱弱的身体都令他心如刀割。润麒不由得想起在日本留学期间,学校的饭菜难以下咽,婉容得知后因为担心弟弟的身体,不远万里给他邮寄成箱的巧克力。
 
然而此时溥仪抛下家人准备转移到沈阳,润麒作为侍卫必须一同前往。临行前,婉容一次次呼喊着弟弟的名字,其撕心裂肺的程度令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令润麒没想到的是,大栗子沟的一次见面,竟然是他与姐姐婉容的永别。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才不得不宣读退位诏书。
 
溥仪和润麒乘坐的飞机刚到沈阳机场,就被早已在那里守着的苏联军队给包围了,他们被一架苏联大型军用飞机送到了一家疗养院内,在这里他们享受到了国宾般的待遇。
 
可能其他人很享受这种生活,但润麒却不同,润麒认为这种好事不会持续太久,而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大的灾难。
 
果然真如润麒所想的那样,他们在疗养院待了10个月左右,某天一位苏军中校突然来到他们面前宣布:“奉斯大林同志的命令,你们被逮捕了!”
 
之后的润麒和溥仪便被送到洪河之滨伯力市第四十五战俘收容所,一瞬间他们从座上客成为了阶下囚。
 
当时的苏联经济有些困难,因此战俘的口粮是少之又少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每天都要干十五六个小时的苦力,比如说伐木、运煤、装卸圆木等等。
 
到了冬天收容所的环境更加恶劣,不仅寒风刺骨,还需要在这种天气下负责一辆卡车的装卸任务。
 
有次润麒扛着沉重的木头,在摇摇晃晃、满是冰棱的跳板上装车,当时的润麒由于吃不饱,导致眼前一黑,在他快要倒下去的时候,他被刮来的寒风瞬间冻醒,这才保住一条性命。
 
又有一次润麒在装运圆木时,不小心被滚下的木头砸伤引发感染,半条腿都变成了黑色。当润麒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他以为自己的腿都要被锯掉了,然而苏联人仅用一个罐头盒和药品敷在发炎处,没过多久就治好了他的感染。
 
润麒也因为这次感染受到了苏联人的照顾,苏联人考虑到他有腿伤,不能干体力活,便给他安排了一些杂活。战后苏联医院物资紧缺,人力更是稀缺,就在这个时候医院给润麒安排了一个工作,那就是照看药品。
 
由于和苏联人接触频繁,润麒熟练地掌握了俄语,后来在苏联的学术交流会议中,他不需要翻译就可以即兴作俄语演讲。
 
和润麒关在一起的战俘,有很多因为受不了狱中漫长且痛苦的生活而自杀,润麒却不以苦为苦,始终坚持着回家的信念,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由于润麒是达斡尔族的人,当时属于蒙古族,因此苏联人曾劝他加入苏联国籍,这令润麒难以接受,他十分严肃地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自己的祖国!”
 
收到毛主席调令:担任五国翻译
 
在苏联生活了五年后,润麒被押送到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此时的润麒总算看到一点希望。尽管他并没有被释放,但在国内好过在苏联,还是有希望和家人团聚的。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生活和苏联的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所长还是炊事员,每个人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平等对待,这使润麒强烈感受到什么叫做“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有次润麒生病,医生匆匆赶来为他诊治,诊断结束后特意交代炊事员:“宜吃淡食。”谁曾想炊事员却理解错误,以为润麒每天必须吃鸡蛋,这让同为战俘的其他人感到很是嫉妒。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人并没有因为润麒是犯人就对他态度恶劣,相反很遵循医嘱,这令润麒感到前所未有的关心。从这以后润麒积极配合改造,表现也是众多犯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1957年政府宣布润麒“免于起诉,释放回家”,45岁的润麒终于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这来之不易的平民身份感到开心。
 
润麒回到北京,见到了自己的妻子韫颖,此时的韫颖成了一名普通的女工,生活十分拮据。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润麒多次央求政协领导,后勉强被安排进一家街道玻璃厂工作。
 
玻璃厂内的工人大多都是家庭妇女,只有润麒这一个男同志,润麒上班第一天难免有些不舒服,因此润麒再次向政协领导提出,能否考虑换一个单位。
 
直到1962年,50岁的润麒又才被介绍到一家汽车修配厂,当了一名钳工。作为润麒的第一份工作,润麒倍感珍惜,认真勤奋,虽然是汽配厂中年纪最大、等级最低的学徒工,但润麒仍虚心请教,也受尽了大家的冷嘲热讽。
 
面对其他人的冷嘲热讽,润麒并不在意,仍虚心向前辈请教问题,态度也是越发温和。久而久之大家也不好意思再针对润麒,对他的态度也好起来了。
 
努力学习后的润麒成为了一名十分优秀的钳工,虽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6块,但对当时十分拮据的润麒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此时清王室的成员全部改造出狱,而且正值除夕夜,周总理便决定在北京邀请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并迅速给润麒写了一封信,其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来我家吃年夜饭!”
 
润麒压根没想到自己和周恩来总理的一次见面,将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宴会上溥仪有些紧张,润麒则十分放得开,和周恩来侃侃而谈。
 
周总理看到这里深感欣慰,当即夹了一块鸭腿放在润麒的面前,随后周恩来亲切的问润麒:“你现在具体干什么工作啊?”润麒回答道:“干钳工。”
 
周恩来听后看了看润麒又厚又大的镜片,问他:“做那种活,能看清吗?”润麒笑了笑回答道:“可以看清的,我戴上老花镜就能看清了。”
 
周恩来接着问:“那你现在是几级工啊?”润麒回答道:“我还是学徒。”润麒这句话一出,其他人全都笑出了声,连润麒本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令人意外的是在场几乎所有人都笑了,唯有周恩来没有笑,他皱了皱眉头说:“这个工作不适合你,你应该发挥你的特长!”
 
周恩来认为润麒文武双全,精通五国语言,如今却只能在汽车配件厂当一个小学徒,这完全是埋没了人才。
 
针对此事,周总理还专门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听后当场表示:“人才就是应该物尽其用,能够适应新社会的人,那我们更应该用起来,让他们自食其力,润麒堪当重任!”
 
这天正在汽车配件厂工作的润麒突然收到一封调令:“去北京编辑社担任五国翻译,任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津贴。”此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润麒看到这一消息后惊讶万分,毕竟自己曾经是个战犯啊!
 
润麒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当即坚定的表示:“我上半生追随溥仪,下半生我要贡献新中国,追随共产党!”
 
由于润麒精通日语、俄语、英语和德语,再加上为了不辜负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期望,他工作十分努力,在翻译工作上更是如鱼得水。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润麒终于开始了自己幸福安稳的生活。
 
在润麒家中的墙上,始终挂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他要铭记周恩来雪中送炭的善意之举。
 
行医救人,积极参与公益
 
本以为润麒会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没想到好景不长,有件事的发生让他被下放到门头沟黄塔公社进行劳改,成为一位会四门外语的牧马人。
 
在众多牛群中,有一头黑白两色的花牛,大大的眼睛非常可爱,润麒平时对它也是格外好。这头花牛在润麒的调教下十分听话,经常俯身跪在润麒的面前,让他帮自己挠挠痒。
 
很多下放的人都唉声叹气的,只有润麒整天享受着这里的生活,还和有些小动物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村民们生病后也不去看医生,而是忍受着病痛带来的折磨。润麒来到这里后,看到这种情况实在有些于心不忍,他之前曾拜过国内的名医为师,因此身上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润麒用银针、火罐等简单的治疗器具,满腔热情地为大家看病。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说村子里来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大夫,看病不要钱不说,态度还非常和蔼。
 
从此,润麒白天放马,晚上就为村民们看病,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和润麒一起放过马的农民梁景山回忆:“那个时候,他和我一起放马,从没有说过他的身份,周围几个公社的农民都来找他看病,只要有病人来,他会立刻接待,从来不会拖延。”
 
润麒免费行医,为老百姓解决病痛,当然也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尊敬和喜爱。有天润麒因为得了肠梗阻需要到北京治疗,当他被抬出村口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但自发到村口送行的村民足足有100多人。
 
乡亲们看到给自己治病的大夫病成这样,都哭成一片,躺在门板上的润麒挣扎着抬起头,一边摆摆手,一边对乡亲们说:“大家不要哭,我没事的,等我病一好,我就回来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每当润麒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都会动情地说:“乡亲们真的很热情、很淳朴。”后来回到北京的润麒还继续为病人免费看病。
 
一位来自甘肃的妇女为看病跑遍了西北地区的几家大医院,不但没有把病治好,还欠下了一大笔钱。最后这位妇女和丈夫慕名找到润麒,润麒了解到他们家庭的困难后,不但免费为他们进行治疗,还包下了他们住宿旅馆的费用。
 
在润麒的悉心照顾下,这位甘肃妇女的病情得到了好转,润麒十分高兴,又给她们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像这样的患者,润麒接待的有很多,在他的案头上,患者的感谢信堆积如山。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润麒总是尽量避免谈及这些,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来找润麒看病的,不管是官员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在他的眼中都是自己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润麒一直免费为大家看病治疗,直到1996年医政部门给他颁发了《营业执照》,他才开始正式收费。不过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润麒仍是免费诊治,而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润麒总是坚持出诊,从不拒绝。
 
对于参与公益事业、奉献爱心,润麒总是满腔热忱,不管是扶贫还是救灾,他都不肯落后,积极捐款捐物。
 
面对来自大家的敬佩和夸奖,润麒总是淡淡地说:“我是周总理关怀过的人,做这点小事是我的分内之事。”
 
一生坎坷的润麒到了九十岁高龄,身子骨仍然坚朗。在老人的书房内放着一台电脑,这可不是晚辈们用的,而是润麒本人用的。
 
润麒每天都会坐在电脑前一两个小时,浏览新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润麒还会使用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凡是这些新潮的东西,润麒都很喜欢,并耐心学习。
 
2007年6月6日润麒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