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从迁徙宁海的始迁祖续文脉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12-30




从迁徙宁海的始迁祖续文脉




文/应可军

大家都知道,追根寻源,是认祖归宗的途径。自战国时期始祖孟子以来,已越两千三百八十多个春秋。或移民、或宦游、或避兵燹、或避灾荒,先后播迁至大江南北,乃至海外。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地域间信息阻断、相互几无往来。形成了各祖其祖,各立其祖现象。现今由于年代久远,很难找到延续的文脉。只能找些始迁祖相关的。总比那些异想天开的臆想家的材料真实。诸如宁海的几位:

 
冠庄郑氏:唐广德二年(764)郑虔卒于台州任上,葬于临海大田镇白石村金鸡山,其后裔定居在台州一带,宁海冠庄就有一支。郑虔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约在景云元年(710)进士及第,入仕即补率更寺主簿之缺,后历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尚乘直长、太常寺协律郎、左青道率府长史、广文馆博士、著作郎等。在安史之乱中,郑虔先后被叛军任为兵部郎中和国子司业。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郑虔因陷伪而获贬台州。至德二年(757)寒冬腊月,郑虔达到台州,以台州文教为己任,大力发展台州文教。乾元二年(759),郑虔病逝于台州官舍,享年六十九岁。学术思想上,郑虔政治敏锐,卓识不凡,在军事、医学和博物等方面都有开拓,且素养卓然,诗、书、画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著有兵书《天宝军防录》、医书《胡本草》、杂录《会粹》等。可惜他后裔现属三门县较多,在宁海的不多。所以文脉传承就比较难。

黄坛王氏:据当地《王氏宗谱》载;王氏四十三世王维,宋仁宗时(1023—1063)为大理寺评事,四十四世王成自琅琊(属山东省)徙居宁海黄坛。古时该地多松树,故称松坛。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2]  [26]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名气太大,不敢认。

琴塘柴氏:始祖柴中行与唐代王昌龄有交往。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他曾为好友写过一首《送柴侍御》全诗如下:“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沅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交往中,有否其他内容值得深挖。宁海西店镇有几位始迁祖是唐代来的,诸如舒氏、孙氏、洪氏。他们是武将为多,肯定有文友。我们也可深挖才是。所以地方文献需要我们继续深挖,不愁唐诗之路不通。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