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月29日】傅抱石,又画画又写作,还研究历史,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夏说明星名人 2021-12-30

夏说  而已    

愿你当真    愿你幸福     

转发和留言,小编送红包

1

谁,

对傅抱石熟?

跪求。

据说,傅抱石专画毛泽东诗词。

说是傅抱石在时代感召下,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间断地创作,使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

因为傅抱石就是新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嘛,所以,他的画,也就因毛泽东诗意画的表现,而在国画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影响。

比如,到现在还挂在人民大会堂的那副《江山如此多娇》。

果真如此?

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傅抱石。

因为今天,9月29日,是傅抱石去世54周年纪念日。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61岁。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一个修伞匠的苦逼人家。家里穷,自然就没钱上学了。后来长到7岁,父亲也病逝了。

亲戚看他可怜,便让他入私塾跟着人家附读,就是旁听的意思。但傅抱石不在乎别人的可怜和白眼,反而用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生于普通家庭,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

但,即使这样,家里穷的还是没办法。11岁时,傅抱石还是辍学,去了一家瓷器店当学徒,养活自己先。

不知饥寒,不会成人。

幸好陶瓷上的装饰和一些白描画,很美很典雅,吸引了傅抱石。在那种环境下他每天在陶瓷店工作,自然也就受到了所谓的艺术熏陶。

陶瓷店附近有一个裱画店,在那儿傅抱石看到一些字画,其中就有石涛,赵之谦这些名人的字画。

看得多了,受了影响,他就开始临摹。绘画技巧什么的,就从那个时候,就这么学来了。

傅抱石不仅自学绘画,他还自学刻印。

傅抱石的同事张文俊后来说:

“那个时候,他就喜欢刻图章,他图章刻得很好的,他曾经跟我讲过他原来名字不叫傅抱石的,因为他要刻图章,所以才改名。

意思就是抱尽天下的石头来刻图章,所以他(的)名字嘛 就改(成)这个抱石。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

他在治印之余,还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时,顿开茅塞。

不过,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

1921年,17岁的傅抱石,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省立第一师范。

进入学校后的傅抱石,开始迷恋上金石书画,他仿刻赵之谦的印章足可以假乱真。

傅抱石可不仅仅是喜欢,仅仅玩玩而已。

1925年,21岁的傅抱石竟然出版了一本书——《国画源流概述》。

并且于第二年顺利毕业。

这时的傅抱石,已经成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自然被江西省立第一中学,聘请为初中部和高中部艺术科的教员,教授中国画、画论、篆刻,及中国美术史。

在当时,国内尚无一本完整系统的国画史著作,面对这种情况,傅抱石在自己七年前撰写的《国画源流述概》的基础上,编写了一部长达六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傅抱石还跑去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深受鼓舞。

这也促成了他和郭沫若的交往,12年后,当郭沫若负责第三厅的工作时,他也应郭沫若之邀,前去奉献自己。

傅抱石写完《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后,觉得不过瘾,又撰写了《摹印学》,全书分总论、印材、印式、篆法、章法、刀法、杂识七部分。

一下子,让南昌文教界乃至整个书画界对其刮目相看,此时的傅抱石才只有25岁,在绘画上已经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新理论和新技法。

2

事业上稍有小成的傅抱石,不仅前途无量,而且凭借他的才气和名声,还吸引了一位漂亮的女学生。

罗时慧,1911年生在江西南昌一个大户人家。

17岁那年,她考入傅抱石执教的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艺术科,开学后的第一堂课便是傅抱石的绘画理论课。

她早就听说了傅抱石的名气,很想见见这位有名的老师。

俗话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尤其在那个年代,罗时慧对傅抱石一见倾心,展开了主动而热烈的追求。

但她父亲却不答应。

他觉得傅抱石除了会画几笔,从哪一点也看不出还有什么可以发财的本事,他可不愿意女儿跟这么一个没有前途的穷小子过一辈子。

罗时慧的父亲曾经当过省税务局长,有三个太太,罗时慧的母亲是第三任太太。

前面两位太太都还在。

第二位太太,好玩,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她喜欢去外面看戏。罗时慧她就跟傅抱石商量,首先要做她两位大妈二妈的工作。

终于,经过罗时慧的一番运作,傅抱石最终抱得美人归。

1930年春节,几经周折后的罗时慧与傅抱石在南昌正式结婚,兴奋的傅抱石情不自禁的吟唱到:

乾坤已定,钟鼓乐之。

这一年,罗时慧19岁,傅抱石26岁。

抱得美人归,事业也似乎走得更顺利一些。

1933年3月,在徐悲鸿的推荐下,江西省政府资助傅抱石,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镇瓷器的名义公派赴日留学。

29岁的徐悲鸿踌躇满志,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攻读东方美术吏,兼习工艺、雕刻。

同时翻译日本梅泽和轩的《王摩诘》,金原省吾教授的《唐宋之绘画》。

第二年,傅抱石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书画篆刻个展”。

作品有《渊明沽酒图》、《瞿塘图》、《笼鸡图》及书法篆刻等一百七十余件。

第三年5月,又在东京展出——《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

这一年7月,傅抱石学成返国,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又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

紧接着在8月,所著《中国绘画理论》一书出版。

第二年七月,又在江西南昌举办书画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余件;

发表论文《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及《石涛年谱稿》发表。译作《郎世宁传考略》。

此时的傅抱石,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然而,日本全面侵华了。傅抱石只好携全家返回新余故里。

1938年4月,34岁的傅抱石,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一直到1940年,往来奔波于株洲、衡山、衡阳、东安、桂林等地,做抗日宣传工作。

此后他又辗转移居重庆,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

此后6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

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他还出版《中国明末民族艺人传》。完成《中国美术史——古代篇》,作《关于印人黄牧父》。发表重要论文《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

3

1942年3月,傅抱石作《大涤草堂图》,徐悲鸿先生为之题塘:

“元气淋漓,真宰上诉。

8月,郭沫若为《屈原》《陶渊明像》《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张鹤野诗意图》等作品题诗。

9月,在重庆举办“王午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件。

《大涤草堂图》、《对牛弹琴图》、《初夏之雾》及郭沫若先生题诗之《屈原》、《陶渊明像》等作品均在此次个展中展出。

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

2年后,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后来在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

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

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这一时期,精品倍出,代表作《夏山图》堪称精品,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傅抱石画展”。在昆明举办“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

作《掌阮图》、《晋贤图》、《石涛诗意图》、《大涤草堂图》等画;参加民主运动,在中国文学艺术界“对时局宣言”上签名。

1945年,抗战终于胜利了。

41岁的傅抱石,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

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南京与徐悲鸿、陈之佛等举行联展。

1947年8月,傅抱石演讲稿《中国绘画之精神》发表。

10月,在上海“中国艺苑”举办“傅抱石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幅,且多钜制,人物、山水各居半。

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

精心之作《石涛上人年谱》一书出版;在南昌举行个展。

然而,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

45岁的傅抱石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那独特的“抱石皴”,那改良石涛的树的画法,开始了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起点。

题材上的突破为他获得了新生,也显示了傅抱石的过人之处。这与当时的流行的“新年画”画法相比,其淡化题材的处理方法,成了一个过渡时期的特色。

此后,傅抱石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的进行国画创作。作品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

尤其是《清平乐·六盘山》,面积不及斗方,但画得十分细腻,笔法较为“传统”,但仍具有一贯的轻松潇洒的特点。

画面上景物被压得很低,留出广阔的天空。层次分明的山峦中有一队随意点染而成的人物,但并不显得突出。

倒是几行即将消失在天际的飞雁颇能撩起观者的情思。右上角用工整劲秀的小楷抄录了毛泽东的原诗,左下方钤上两方印章:

“其命惟新”和“往往醉后”。

章法新颖,构思独特,笔墨洗炼,加上巧妙地利用了纸的本色(纸色带赭黄,恰好强调出深秋的气氛),创造出一个和谐统一而又充满诗意的境界。

4

1953年,傅抱石49岁。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画家开始了山水写生活动,此后全国仿效,山水画家都希望通过写生完成对旧山水画的改造,此后山水画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

可是这种写生的山水画以及反映新生活的山水画与传统的山水画之间在审美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

傅抱石抓住这个机遇,要求学生在学习技法的同时要提高理论水平,并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到这场全国性的讨论之中去。

7月,发表论文《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9月,“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在北京举行,《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参加展出。

随后,他创作的《四季山水》四条屏,即以传统的形式表现了四季山水中的新生活,其意境已与他往日所画的兰亭、赤壁等有很大不同。

1955年3月,51岁的傅抱石,在江苏省文联举办的“星期文艺讲座”上,主讲《中国古代绘画》。在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上展出《湘君》和《山鬼》两幅人物画。

在探索中变革,在变革中探索,是傅抱石50年代创作的主旋律。

他以毛泽东诗意或毛泽东诗词中提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新题材,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束缚,同时在绘画技法上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

创作《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大军南下,横渡黄泛区》等作品。

更喜岷山千里雪

1957年5月至8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访问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

当中国艺术家到达布拉格的时候,罗马尼亚文化部负责人在接见代表团的时候,提出要求中国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他们国家的美丽景色。

并且要求立刻就画,以便在当晚的电视台播放。

主人用游艇把傅抱石等中国画家送到对岸,傅抱石在几部摄影机的镜头前选景、落墨,一切从容不迫,最后题上“一九五七年六月九日傅抱石”。

在傅抱石的欧洲系列写生中,为了突出欧洲风光的特色,一般都在画面中安排教堂、城堡以及尖顶或红瓦的建筑,并把国人认为不入画的电线杆、火车轨道等搬上了画面。

在表现上,傅抱石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特别是在一些空白的处理方面不以国画中的奇险取胜。

而是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那种人们所熟识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程式。

《斯摩列尼兹宫》、《将到西那亚为车中所见》、《罗马尼亚风景》、《捷克风景》均表现了一种新鲜的感受。

与傅抱石同时创作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但是这些作品又一眼看出是出自中国画家之手。

在国外100天的日子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后举办了观摩展览,对宣扬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1958年,傅抱石创作了《蝶恋花》。

这幅画在四尺宣纸上的立轴,画面的主体是两个神话里的人物——嫦娥和吴刚。

他着力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神情、动态和衣著。

因原词有“泪飞顿作倾盆雨”句,便用他拿手的技巧逼真地画出了倾盆大雨的效果。嫦娥随著杨柳飘向太空,吴刚捧出桂花酒相迎。

天上和人间是靠强劲而密集的雨丝相连接的,而嫦娥身后纷纷扬扬的柳叶更是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可说是构图处理上绝妙的一着。

全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技法上大胆而富于创造,是一幅很有分量的诗意画。

4月,《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一文在《文汇报》发表。

7月,所著《中国的绘画》一书出版。

12月,《傅抱石画集》出版,郭沫若先生作序并题签。

在北京举办“江苏省国画展”,展出新作《蝶恋花》、《雨花台颂》。

1959年,55岁的傅抱石,到湖南长沙、韶山写生,后出版写生画集《韶山》,收入《韶山全图》、《毛主席故居》组画。

7月至9月,在北京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

《江山如此多娇》,是为特定场合的需要而绘制的巨幅国画。

此前,傅抱石画过一些完整的画稿,最后在七米高九米宽的宣纸上完成其全部构思。

虽然由于是合作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风格的发挥,但这是一幅规模空前的巨作,画面所达到的雄伟壮丽、使人心胸开阔的艺术效果,对画家来说仍是一次可贵的成功的尝试。

画面上,初升的红日灿烂辉煌,雪原莽莽,长城巍巍,可谓气象万千!回想当年,画家挥动如椽画笔,在巨大的画面上尽情地把江山图画,那种气慨和激情,的确令人难忘。

1960年,傅抱石已经56岁。

1月,《春到钟山》、《水乡吟》、《新松恨不高千尺》在南京展出。

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任院长;《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一书出版。

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正式成立,当选为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任副会长。

8月,他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9月,美协江苏分会成立,他又当选为主席,同时还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就在9月,傅抱石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三千里——国内六省十六城的旅行写生。

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这批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

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

而对于傅抱石来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就是确立了这样的观点——“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将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潮。

在旅行写生之后,傅抱石以旅行写生中的题材创作了《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黄河情》、《枣园春色》等一批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后来和“国画工作团”中的其他画家的作品一起组成了《“山河新貌”画展》。

1961年5月,《“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后来其中的部分作品又集结出版了《山河新貌》画集,进一步奠定了这次写生与展览所具有的历史地位。

几乎是在《“山河新貌”画展》展出的同时,傅抱石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又得了一次东北旅行写生的机会。

6月到9月,傅抱石先后到长春、吉林、延边、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大连。

然后渡海由青岛回到北京。傅抱石的后来感叹这次旅行是“兹游奇绝冠平生”,可见这次旅行写生对傅抱石的影响。

傅抱石的东北旅行写生,将自然和社会两种题材的运用发挥到了到了极致。

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

而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应该说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北方气质的南方画家,他嗜酒行为中的豪爽,助长了他用笔的奔入不羁。

而以镜泊湖为代表的北方山水恰恰吻合了他的才情,所以他在画上题道:

“此情此景,我能忘乎,我能不画乎?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病痛使他竟夜难寐,饮食不安。

1962年10月,浙江有关方面安排他全家到杭州休养。

然而在杭州的半年时间内,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他在休养中继续写生。

出版了《浙江写生画集》,收入《新安江印象》、《三潭印月》、《虎跑》、《九溪》、《龙井初春》等作品。

1963年11月,59岁的傅抱石,重回江西,访问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根据地。

陆续创作了《黄洋界》、《茨坪》、《长征第一桥》、《革命摇篮叶坪》等画。其中《井冈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现,才让人们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义。

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艺术家作为一个人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选择。

这一时期,傅抱石又集中创作了《冬云》、《咏梅》、《登庐山》等一系列毛泽东的诗意画。

与50年代相比,这些毛泽东诗意画已经失去了那种早期朴素的情感,一种装饰化的倾向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但是傅抱石在时代的感召下,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间断地创作,使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新山水画也因毛泽东诗意画的表现而在国画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影响。

1965年,傅抱石的生命缓缓地走到了尽头。

1月,“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在京展出,他的大幅《虎踞龙盘今胜昔》参加展览。

9月,他去上海,拟为上海虹桥机场大厅作画。

9月29日,他却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夏说:

傅抱石逝世前,他画了《无限风光在险峰》(四尺立轴),画面主体是一座高山。

没有重山叠岭,只画了一座山峰的一侧。画面底部用重墨画成山坡和松林,突出了主峰的高与险。构图简洁有力,笔触雄劲生动,多层次的烘染,使画面浑然一体。

山形不以奇取胜,但在沉雄浑厚上下功夫,是典型的“抱石风格”。这幅诗意画,其意境既在诗词之中,又在诗词之外。

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词共三十六首,傅抱石基本都作过诗意画。

这些毛泽东诗意画构成了傅抱石毕生创作中很具特色而又颇为新颖的一部分。

其新颖之处,就在于题材的扩展、手法的大胆和想象的丰富。由于这一切,往往使画面的内涵超出了毛泽东诗词原有的范围。

可以说是画毛泽东诗词意境山水画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当然,可能也是目前为止,最高一人。

你觉得呢?

另外,据说傅抱石最后还是死在酒上。

1965年9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落成,邀请傅抱石为此画一张大画。

上海派了一架飞机来接他去参加典礼。父亲爱喝酒的名声早已远播。比如:傅抱石构思画作时总是有一杯在手,以畅思路。

在画的过程中,也要有一杯来振奋情绪;画得顺手时,则要喝一杯一鼓作气;不顺手时,更要喝一杯来排忧解难。

如大功告成,兴奋之下那就更要痛饮几杯了!

平日里和朋友高谈阔论时,手持一杯那是常事,就是晚上灯下读书也常有一杯相伴。

总之,在傅抱石的生活中,酒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他一到上海,各方人士就热情有加,从下飞机就没停过喝酒,都是高浓度的茅台。

几天下来已经远远超过他能承受的酒精量,加上旅途劳顿,应酬不停,直到上飞机回南京。

傅抱石回来后心情很好,但很疲倦,脸色也差。午饭后就如常去午觉,并叮嘱妻子几点钟一定要叫醒他,因为下午要去省人委开会,不可误事。

这时正好有朋友来聊天,忘了时间,等到妻子匆忙赶上楼时,傅抱石己呼吸急促,脸色发紫,嘴唇发乌,差不多已陷入昏迷。

妻子慌了手脚,冲下楼去打电话,突然听到傅抱石大叫了一声,震耳欲聋。

然后就彻底地静了下来……

傅抱石就这样走了,事先没有人可以料到,当然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临终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家人深知是酒害了傅抱石,令傅抱石过早去世。

但他们也理解傅抱石喜欢喝酒,自有他的道理。也许他在微醺之中,能感受到心灵的翅膀无比的自由,冲破那些压抑在心里的晦喑和苦闷,释放出一切。

那么,你爱喝酒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