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断病法则 周左宇 著 篇十

 中医药方便 2021-12-30

1. 癫痫

心邪癫狂:攒竹、尺泽、间使、阳溪,针灸之。

癫狂:曲池灸七壮;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鱼际、腕骨、神门、液门、肺腧、行间、京骨,各灸之;冲阳灸百壮。

癫痫:百会、神门各灸七壮,鬼眼三壮;阳溪、间使,三十壮;神门、心俞,百壮;肺腧百壮;申脉、尺泽、太冲、曲池,各七壮。

狂言:太渊、阳溪、下廉、昆仑灸之。

狂言不乐:大陵针灸之。

多言:百会针灸之。

喜笑:水沟、列缺、阳溪、大陵,针之。

善哭:百会、水沟,针之。

卒狂:间使、合谷、后溪,针之。

狂走:风府、阳谷,针之。

发狂:少海、间使、神门、合谷、后溪、复溜、丝竹空,针之。

呆痴:神门、少商、涌泉、心腧,针灸之。

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神门、后溪、冲阳,针之。

羊痫:天井、巨阙、百会、神庭、涌泉、大椎,各灸之;又于第九椎下灸三壮。

牛痫:鸠尾、大椎,各灸三壮。

马痫:仆参、风府、脐中、金门、百会、神庭,各灸之。

犬痫:劳宫、申脉,灸三壮。

鸡痫:灵道灸三壮,金门针之;足临泣、内庭,各灸三壮。

猪痫:昆仑、仆参、涌泉、劳宫、水沟、百会、率谷、腕骨、内踝尖,各灸三壮。

五痫吐沫:后溪、神门、心腧、鬼眼,灸百壮;间使灸三壮。

目向上视不识人:顖会、巨阙、行间,灸之。

附癫狂、神志失常针灸十三要穴:(1)人中穴(2)少商穴入三分(3)隐白穴入二分(4)大陵穴入半寸(5)申脉穴火针三分(6)风府穴入二分(7)颊车穴入五分(8)承浆穴入三分(9)劳宫穴入二分(10)上星穴入二分(11)会阴穴入三分(12)曲池穴火针五分(13)舌下中缝刺出血

凡男女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如狂如癫,依上穴次第针之,再针间使后溪。

2. 妇人

月经不调:气海、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针灸之。

月经过时不止:隐白针之。

下经如冰,来无定时:关元灸之。

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针灸之。

血崩:气海、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针之。

无嗣:关元灸三十壮,或灸阴交、石关、关元、中极、商丘、涌泉、筑宾。

滑胎:关元左右各开二寸灸五十壮,或中极傍各开三寸灸之。

难产催生及下死胎:太冲补,合谷补,三阴交泻之。

横生足先出:足小趾尖灸三壮。

胞衣不下:三阴交、中极、照海、内关、昆仑,针之。

产后血晕:三里、三阴交、支沟、神门、关元,针之。

赤白带下:曲骨灸七壮;太冲、关元、复溜、中极,灸百壮。

干血痨:曲池、支沟、三里、三阴交,针灸之。

产后痨:百劳、肾俞、风门、中极、气海、三阴交,针灸之。

无乳:膻中灸之,少泽补之。

产后血块痛:曲泉、复溜、三里、气海、关元,针之。

3. 小儿

脐风撮口口噤:然谷针三分,灸三壮。

惊痫:鬼眼穴灸之(即二手足大拇指相并缚之,于爪甲下灸之;少商隐白灸之)余参考癫痫门。

惊风:腕骨针之。

脱肛:百会灸七壮,长强灸三壮。

惊风危急难救:两乳头下黑肉上灸三壮。

泻痢:神阙灸之。

冷痢:脐下二寸灸之。

吐乳:膻中下一寸六分,在中庭灸五壮。

吐沫尸厥:巨阙七壮、中脘五十壮,灸之。

角弓反张:百会灸七壮,天突灸三壮。

夜啼:百会灸三壮。

脐肿:对脐脊骨上灸三壮或七壮。

口蚀龈臭秽:劳宫灸一壮。

肾胀偏坠:关元灸三壮,大敦灸七壮。

偏身生疮:曲池、合谷、三里、绝骨、膝眼,针之。

遗尿:气海百壮,大敦三壮。

羸瘦食不化:胃俞、长谷(脐旁二寸)灸七壮。

4. 疡肿

痈疽、毒肿:初起于肿处上灸三七壮;已溃或化毒危急,灸骑竹马穴。

疔肿在面部:于合谷、足三里、神门,针灸之。

疔肿在手部:灸曲池七壮。

疔肿在背部: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针灸之;并灸骑竹马穴。

痈疽发背,初起不痛者:以蒜片著疮顶处以艾灸之,不痛灸之痛;痛者灸至不痛为止。

附骨疽:于间使后一寸,灸如年壮。

疮疥:肺腧、神门、大陵、曲池,针之。

马刀侠瘿:绝骨、神门,灸之。

热风隐疹:曲池、曲泽、合谷、列缺、肺腧、鱼际、内关,针之。

皮风痒疮:曲池灸二百壮;神门、合谷灸三七壮。

瘰疬:百劳灸三七壮至百壮;肘尖百壮;瘰疬之第一核以针贯核正中用雄黄末拌艾灸之。

第九章 灸与火罐

一、灸法的意义

   灸法是灼体疗病的意思,凡是在操作时,用一撮艾绒或其他药物作燃料在皮肤表面上的穴位烧灼或熨烫,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层以起治疗或防病的作用,都称为灸法。社会上少数人时常将炙与灸混为一谈,乃一种错误,灸字及炙字的意义不同,灸是火在皮肤或物品之上烧灼或熨烫,炙是火在物品之下,使其炙热或干燥之,使其失去水分。

二、灸的长处

(一)祛散阴寒: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冷冽,其治宜灸焫。”可知灸有祛散阴寒之效。

(二)温行气血: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胸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即是说明灸有温行气血的功效,因为血得气而行,气机温调,营卫和畅,疾将自除也。

(三)扶危固脱,温阳复脉,起死回生,扶正祛邪:伤寒论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这说明灸有温阳复脉的功效。

   扁鹊心书曰:“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又曰:“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灸故也,世有多种大病不用艾灸丹药,如何救得性命,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益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这更说明灸有扶危固脱,回阳复脉的作用,所以灸的医术不可忽视,近年来,针灸者,重针不重灸,实在是针灸界面临之危机。

(四)保健强身,疾病预防,益寿延年,幸福一生:灸可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人若阳气常盛,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强健,而不致发生疾病,常灸者,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常灸无害而有益也。

三、灸的种类及物料与方法

(一)灸的种类

1. 直接艾炷灸(疤痕灸):用最优良之细柔艾绒在皮肤上施灸。

2. 间接艾炷灸(无疤痕灸):隔姜、隔盐、隔蒜、隔药饼、隔附子、隔豆豉、隔胡椒灸。

3. 艾卷灸、艾条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4. 天灸、毛茛灸、斑蟊灸、旱莲灸、蒜泥灸。

(二)灸的物料

   艾叶,每年五月(旧历)上旬采艾、晒干、捣绒、去梗及叶丝,筛去尘土柔软如棉者良。

(三)艾的保管

防止潮湿及霉烂,防止虫蛙,置干燥处,常在日光下暴晒。

(四)艾的性味及功效

味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祛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上述作为汤内服者,灸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预防疾病等优点。

(五)艾绒的选择

越陈久越好,青黄质纯而细柔者,干燥易燃者,中途不熄者,为上品,反此为劣品,不可应用。

(六)灸的方法

   艾炷灸是灸法中最广泛的灸疗方法,将艾绒搓紧,捻成如三角形跳棋子之形状,捻成如蚕豆大者为大壮,如黄豆大者为中壮,米粒大者为小壮,计分此三种,一般用于直接灸者以小壮为宜,间接灸者根据患者之体质及病况以大中壮较宜,此三种尚须参考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穴位、病情等,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1.直接灸

1)无疤痕灸:以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是以不使灼伤起泡为度,先以甘油在应灸之穴位上润湿,再以小壮之灸炷放置穴位上燃灸,在燃至一半患者有烫觉时,即将艾炷用镊子夹掉,另换新艾炷再灸,待其皮肤红润为止。

(2)有疤痕灸:用小炷艾壮置在应灸之穴位上燃灸之,待艾炷燃尽,再换新壮,灸满壮数为止,烧后有小水泡而成疤痕,但并非坏的现象,相反的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间接灸

(1)隔盐灸:治腹痛,可将细盐先炒黄待稍温后填满神阙(肚脐)上置艾炷灸之,痛止灸止。腹泻、虚脱肢冷,脉伏,汗出等疾皆有效。

(2)隔蒜灸:大头蒜切分厚为片,用针刺数孔置穴位上以中大炷艾壮灸之,艾炷之大小应以蒜片厚薄来分,每灸四五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五至七壮可治虚劳,疮毒、瘰疬、腹中块等病,另有长蛇灸者,亦为隔蒜灸之一种,以大蒜一斤去皮捣烂,患者伏卧,自大椎穴至腰俞穴敷蒜泥二分厚二寸宽,周围以棉皮纸固封勿令气泄,然后在大椎穴及腰俞穴用中炷艾壮灸治,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觉口鼻内有蒜味时停灸,少时以温开水渗敷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治肺痨有效。

(3)隔姜灸:将老生姜切分许厚之片,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上灸之,患者感灼热时用镊子夹起换壮再灸(不换姜)以病况决定壮数,直灸到皮肤汗湿红润时为止,可治中虚、腹满、胃痛、疝痛、腹泻、呕吐、风寒、痹痛、伤风、感冒、阳虚等症。

(4)附子灸:用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分许厚,以针穿刺数孔置穴上,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阳扶羸作用,宜治一切阳痿、早泄、命门火衰等症,如用于治疗疮毒结管,久溃不敛之疾时,可将附子饼置瘘孔上灸之,能有去腐生新,促使疮口愈合的功用。

(5)豆豉灸:用淡豆豉研末,和黄酒成饼约一二分厚,针刺数孔,置患处灸之,饼干再换,有发汗解表作用,可治疗痈疽发背初起,未溃之时,但得疮部汗出邪毒散泄病亦随愈。

(6)胡椒灸:白胡椒少许研末,调面粉做饼,约半分厚,中央按一凹处,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各等分合成)于内,置穴上灸之,治疗风湿痹痛,局部麻木不仁等疾病,效果良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