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海长虹洛阳桥 | 许伙努

 鉴益堂 2021-12-30

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区东门外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北连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南接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据宋代蔡襄《万安桥碑记》载,“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洛阳桥自宋代修建至今,历时已近千年。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杜仙洲撰文称:“在泉州众多石桥中,论名气首推洛阳桥,素有'天下第一桥’之称……整座大桥有如'跨海长虹’,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无愧是海内名桥。”1988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洛阳桥(成冬冬/摄影)

洛阳江是北通江浙,南接漳广的交通要道。北宋“南渡”以后,闽南人口骤增,经济发展,况且泉州自南朝即为出海港口,到唐代更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之一,出现了“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因而需要过洛阳江的人日益增多,而风险也愈甚。《泉州府志》载:“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时人以“万安”为渡口名,取其吉祥之意,实乃万安渡不平安。交通十分不便,建桥则显得非常迫切。然而江面水阔五里(约2.5公里),水流湍急,海潮汹涌,泥沙之深莫测,建桥又谈何容易。

《福建通志》载:“宋庆历初(1041),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僧宗己及郡人王实、卢锡倡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蔡襄于宋至和、嘉祐间两知泉州,相继主持建桥工程。嘉祐四年(1059),前后历时6年,终于建成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的建成,极大方便了南北陆路交通,促进了泉州对外贸易和经济繁荣。洛阳桥于明、清两代均屡次修葺,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明宣德三年至六年(1428-1431),晋江富商李英(俗名李五)重修洛阳桥,把桥面增高三尺。清乾隆《晋江县志》载:“李英,字俊育,凤池人。洛阳桥岁久,海沙日积,桥址下没。英出资增高之,费金钱以万计。”1932年,国民党十九路军入闽后,在古桥石构墩上另筑一座压在古桥上,宽7米、高2米、长8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以利汽车通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古迹,多次拨款维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政府拨出巨资,历经3年又7个月重新修缮,拆除后加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和梁板,恢复历史原貌,洛阳古桥再现昔日雄姿。

洛阳桥建造过程中使用多种首创,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首先是“筏形基础”。洛阳江江潮汹涌,水面开阔,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古代桥梁工匠首创新型桥基“筏形基础”。用长条石头交错垒砌成“筏形”桥基,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其次是“种蛎固基”。为巩固基石,造桥工匠发挥洛阳江盛产牡蛎的优势,在基石上大量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整体基础,此即《宋史·蔡襄传》所言“种蛎于础以为固”。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再次是“浮运架桥”。洛阳桥桥面有300多条大石梁板,有的重量达数十吨,要把大石梁板抬上桥墩实非易事。据明代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载:“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即预先将大石板放在木排上,趁涨潮时驶入桥墩上方,等待潮落木排下降,大石板便架在桥墩上。正如茅以升在《洛阳桥》一文中所说的“利用潮水,浮运石梁”。

图片

桥南南边石塔(成冬冬/摄影)

图片

桥南北边石塔(成冬冬/摄影)

洛阳桥现存古桥,桥长731.29米,宽4.5米。其中,中洲长102米,南端引桥长80.5米,宽7米;北端引桥长11米,宽7米。共有桥孔47道,桥墩45座,金刚墙4座。洛阳桥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主要有石塔、石亭、护桥石将军,碑刻和摩崖石刻,以及纪念性建筑物等。

洛阳桥现有石塔6座,分布在桥南北中段及中洲。南端桥头东西侧分立2座古塔。东侧属窣堵波式佛塔,仰覆莲花须弥塔座,塔身石龛内置石雕小佛像,古朴端庄,造型精美。西侧为三层六角实心佛塔,一层镌有三尊坐佛,二层刻密宗六字真言,三层分刻“十、方、三、世、一切”“佛”字样。桥北端东、西侧也有2座石塔,均为五层八角实心佛塔。雕饰相同,建筑形式一致。每层塔身浮雕盘坐佛像,雕刻线条精巧细致。桥中段西侧石塔,又称月光菩萨塔,属宝箧印经式佛塔。塔座分两层,下层浮雕盘坐佛像4尊;上层临水一面浮雕一佛首,头结螺髻,脸盘丰满,双目俯视,两耳垂肩,神态庄严肃穆;佛首两侧有“月光菩萨”和“己亥岁造”铭文。塔身之上为相轮,高达1.6米,为洛阳桥所有塔刹之冠。还有一座镇风塔,在中洲中亭前桥上南侧,圆锥形石塔,系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此外,中洲西北侧有一宋代残塔,也属宝箧印经式。塔身虽残,塔基保存完整。

图片

洛阳桥月光菩萨(成冬冬/摄影)

洛阳桥中洲现存桥亭2座,称“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中亭在中洲北侧,为四角凉亭,系在民国初年重建的基础上,于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建。西川甘雨碑亭,在中洲南侧,为纪念明代泉州知府方克而建。据传,明代嘉靖年间,泉州久旱不雨,知府方克(号西川)亲往洛阳桥中洲祈雨有应,万物复苏,郡人感恩,遂在祈雨处建亭,并立“西川甘雨碑”,并雕方克石像奉祀。今方克石雕像移至蔡忠惠祠。

洛阳桥上有4尊护桥石雕神像,又称石将军、四介士,分别位于洛阳桥桥南、桥北两端金刚墙桥面上,两两相对。石雕像戴盔束冠,手执长剑,作威武肃穆状。石雕像各有二老二少,老者长髯飘胸,千百年来,屹立桥南桥北,栉风沐雨,守护洛阳桥。4尊护桥石雕像,雕工精致,人物神态栩栩如生,是研究北宋石雕艺术的重要文物。

图片

图片

护桥石将军(成冬冬/摄影)

洛阳桥建桥至今已近千年,期间地震兵燹,风吹雨折,时有坍塌断裂,代有维护修葺,历代遗留下来的碑记石刻甚多。最突出的碑刻当属宋代蔡襄《万安桥记》,存于蔡襄祠内。分上下两方石碑,上碑宋代原刻;下碑系1965年仿旧碑重刻。碑文为时任泉州郡守、建造洛阳桥主持者蔡襄自撰亲书。其文字精简洗练、抑扬铿锵。全文153字,蔡襄不自诩其功,仅简述造桥之始末,工程之规模,及耗资之数额,大书参与造桥的卢锡、王实、许忠、义波等人。蔡襄属宋代书法四大家,此碑是蔡襄杰出之作,历史上评价极高。洛阳桥北属惠安县,而惠安石工手艺高超,此碑的镌刻更是冠绝一时。该碑有文章、书法、镌刻“三绝”之美誉。此外,洛阳桥中亭碑林尚保存多方碑刻,主要有明代王慎中、庄一俊、姜志礼等名宦撰写的重修洛阳桥碑记;还有宋嘉熙二年(1238),泉州知州兼提举福建市舶司刘炜叔立的“万安祝圣放生碑”(残缺);以及无名氏立的“亘海长虹”碑刻。

洛阳桥的摩崖石刻也很丰富,主要集中在中亭巨岩和中亭后岩石上。首推“万安桥”,竖刻楷书,宋代刘泽书。《宋会要》云:“刘泽,闽人。善大字,尝书'万安桥’三字在海石上,径三尺许,有隼尾存筋之法。时蔡襄造桥不自书,泽书之。”再推“万古安澜”,横刻楷书,明代李待问撰。李待问,明万历进士,曾知晋江,后官至户部尚书。另有“带海襟江”“上帝化身”“八仙过海”“观海潮”等,题、刻者无考。这些历代碑记石刻对研究洛阳桥的建造、修葺历史,以及各个时期有关的社会情况,都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桥自宋代建造以来,历代屡有修葺。人们为纪念造桥、修桥的名人志士,相继在洛阳桥周边兴建相关的祠、庙等建筑。这些建筑有的迄今仍保存完好。主要有蔡忠惠公祠,又称蔡襄祠,距洛阳桥南端约500米,为纪念蔡襄督造洛阳桥的功劳而建。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莆田仙游人。历官至端明殿学士,故人称“蔡端明”;卒后谥号忠惠,故又称“蔡忠惠”。历知泉州、福州、开封、杭州。蔡襄祠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历代均有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门前廊柱刻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探花泉州人黄贻楫撰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高度概括了蔡襄所造桥的恢弘气势和书法艺术成就。

图片

《泉州洛阳桥修缮报告》(陈鹏/提供)

昭惠庙,在北端紧邻洛阳镇桥头的横街上。《泉州府志》载:“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此桥时,并修此庙已奉香火。”现存为清代四合院建筑。大门匾额“昭惠庙”,方正遒劲,系晚清状元晋江人吴鲁题。庙内外存有相关洛阳桥、昭惠庙碑记石刻,均为洛阳桥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还有义波真身庵,在桥北侧洛阳镇江边,北距昭惠庙数百米,系后人为纪念参加筑造洛阳桥有功的义波和尚建造的。

茅以升在《洛阳桥》一文中提到:“我国古桥中,民间传说最广的,几乎通国皆知,北方有赵州桥,南方有洛阳桥。”洛阳桥的民间传说大多与蔡襄有关,蔡襄对洛阳桥的建造呕心沥血,有口皆碑,民间产生了许多有关他建造洛阳桥的传说。这些传说编得出神入化,大体可为三大类:一是建造洛阳桥的传说故事,如《蔡襄母亲渡江发愿》《蔡太守移檄海龙王》《八仙襄助建桥》《九日山海神洛阳镇海》等;二是洛阳桥风物传说,如《洛阳桥连日月潭》《清源洞通洛阳江》等;三是与洛阳桥有关的传说,如《李五重修洛阳桥》《方太守洛阳江祷雨》《贾似道蒙羞过洛阳桥》等。这些传说反映出泉州人民对洛阳桥建造者的尊崇和敬慕,表达了泉州人民对这座跨海长桥乃至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同时,也为洛阳江绮丽的溪光山色增添无限情趣,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茅以升在他著的《中国桥梁史话》一书中,首先向世界介绍的是赵州桥,其次是卢沟桥,第三便是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桥以造势宏大、技艺高超和首创多项造桥技术等,赢得“天下第一桥”美誉。在洛阳桥建造成功的影响下,泉州乃至漳州地区掀起大型石桥的建设高潮,成就“闽中桥梁甲天下”的历史盛事。洛阳桥盛举引起文人骚客的讴歌赞赏。宋乾道四年(1168)泉州太守王十朋,作《万安桥诗》曰:“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横江玉带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王十朋在诗中赞誉蔡襄造桥方便过往的客商,使天堑变通途。洛阳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蔡襄造洛阳桥的功绩也载入了史册。

(作者单位:鲤城区政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