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新二战史解读连载:开篇第一文,与大家见个面

 金色年华554 2021-12-30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二战史很感兴趣,杂七杂八地读了不少这方面著作,有我们自己写的,也有苏联人写的(格列奇科挂名的那部),有英国人写的(比如丘吉尔的回忆录和利德尔·哈特写的),还有德国人、日本人写的,等等,不一而足。当笔者徜徉于这些历史著作时,颇有些感悟,并且这些感悟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明确,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冲动:是否自己也有必要弄出一部来,在世人面前展示一番,未尝不可。即使仅仅是传播一点正确知识,让生活中的人们了解一点历史,也算是一点贡献。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历史,我想那些伟大前辈们已经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进行了解读,我们始终怀着崇敬的心情理解认识这些前辈们的著作,不敢妄度臆猜,穿凿附会,更不敢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那些庸俗滥言强加于这部伟大之史。作为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笔者既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回顾那段战争的历史,我们几乎有一种回到久远古代的感觉——尽管史学家们依然把这段历史定位为现代史。然阅读前辈大作,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恢弘伟大,感受到它涤荡一切邪恶反动的激烈进步。在这场战争中,人民经历了苦难,经历了浩劫,也经历了觉醒和发展。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人民实践之史,人民冲破落后,冲破腐朽,不断推进历史发展、时代进步。人民,历史进步之动力,时代伟大之主体。

在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从来就是与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危机有多深广,战争就有多庞大、多激烈,而帝国主义之危机无非是其拒绝向人民、向历史作出让步的结果。帝国主义一次次把世界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人民则以正义进步的革命战争反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是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强加给人民的战争,也是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并强有力打击帝国主义反动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首先是人民的胜利,它标志着一个时代迅速进到另一个时代,帝国主义盲目发展的那个旧时代结束了,而人民更加自觉发展的新时代向我们走来。

几十年过去了,反动势力猖獗肆虐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了,而纷争不已、激烈武力对抗的年代也渐行渐远,但历史依然给我们留下些许启示。那至少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我们依然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待英雄,尽管我们对英雄的认识开始有些模糊。但我们坚信,英雄的业绩永垂不朽,英雄的事业正以新的路线继续前进着。

关于本书的二战史分期和内容结构。学习历史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历史学家都会对历史进行分期。某个历史事件至少有它的起因、爆发、发展、结束,二战史当然也有自己的分期,并且不同的历史学家会对这段历史作出不同的分期,而分期又关乎一部历史著作的内容结构。二战是一场多战场的战争,每个战场都是有自己特殊的起因、爆发、发展、结束,但大家在多样性中又有着统一性,而我们的分期自然是以统一性为主而兼顾多样性。一般来说,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首先在世界的东方爆发,而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它又在世界的西方爆发。在东方,战争打了一年多后(1938年10月)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而欧战爆发后,一个又一个国家相继卷入战争。1941年6月和12月,苏美两国先后卷入战争,二战达到了它最大规模,这个过程中,法西斯一方是一路进攻,反法西斯一方则基本一路败退。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为战争转折期,反法西斯一方转守为攻,继而转入胜利进军,法西斯一方则由攻变守,继而一路败退。1944年是反法西斯一方高歌猛进期,胜利进军逾进逾猛,直到胜利到来,法西斯一方则逾退逾溃,直到彻底崩溃。1945年为战争结束期,反法西斯彻底打败和消灭法西斯,赢得胜利。根据战争实际进程,我们将自己的战争史大致分为六卷:

前两卷我们着重展示战争爆发前那段历史,着重解决战争起源这个问题,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根源是什么,起源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战争爆发前那段历史找到。了解了战争的起源,了解了战争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场战争,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因此战争爆发前的历史与战争爆发后的历史同等重要。那么战争爆发前的那段历史我们追述多远比较合适呢?这个没有一定之规,一般都是从一战结束开始追述战前历史,不过,如果我们想更深刻挖掘二战根源,从帝国主义诞生之初甚至更久远开始追述那都是可以的。另外,一般认为,1935年是战前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以前,战争爆发的火药味尚不浓厚,而这之后,火药味就越来越浓,战争爆发越来越确定无疑。

因此,第一卷介绍离战争爆发尚远的那段历史——从久远的过去到1935年这段历史。而第二卷介绍1935年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这段历史。或者,大致以1935年为界,我们把战前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介绍。

当然以上分卷我们是以欧洲二战史为基准进行的,亚洲的二战史又与此不同。亚洲的二战在1937年就爆发了,因此对亚洲的历史我们不能不做出特殊安排。大致来说,在第一卷,我们直接就把亚洲的历史安排战争爆发前的1937年。在第二卷,我们准备分两部来写,上部写欧洲的历史,它继续处于1935年到1939年的战前阶段;下部写亚洲的历史,它已经处于战争爆发阶段,写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的这段历史,因为中国战场以1938年10月为界,此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此后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卷的主题是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9日,欧洲爆发,战争扩大到亚欧大陆。对欧洲战场,第三卷展示的是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这段历史。对亚洲战场,本卷展示的是1938年10月到1940年底这段历史,此时中国战场全面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四卷的主题是战争继续扩大。1941年6月和12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分别爆发,世界战争扩大到最大规模,法西斯的侵略也达到它的最高潮。对本卷的时间结束点,我们大致卡在1942年上半年,当然不同的战场情况不同,具体的结束点也略有差异。

第五卷的主题是战争转折,大致展示的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这段历史,当然不同战场的起始点略有差异。在这段时间,各大战场先后发生转折,反法西斯力量由败转胜,由退转进,进而发展为胜利进军。本卷我们准备分三部来写:第一部主题是战争转折的开始,主要介绍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这段历史;第二部的主题是战争转折的完成,主要介绍1943下半年这段历史;第三部专门介绍中国战场的转折,因为中国战场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专辟来写。

第六卷主题是战争胜利进军和最后结束,介绍1944年到1945年这段历史。本卷大致来说分两部来写,上部介绍1944年的胜利进军,下部介绍1945年的战争最后结束。

以上就是全书的一个基本框架,照这个样子,我们也得弄出几本书来,搞出一个大部头来。当然,我们这个大部头自是不敢与前辈们的大部头相提并论,人家都是“原始创新”,我们是人家基础上的“二次加工组装”,我们的基本任务还是把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讲清楚,实事求是地把它展现出来。为达此目的,我们的叙述就要详细一些,尽量兼顾方方面面。当然在叙述过程中,我们尽量简洁,该详则详,能略则略,把问题讲清楚即可,我们不喜欢太过复杂,读者们就更不喜欢复杂了。

※※※※※※※※※※※※※※※※※※※※※※※※※※

历史是严肃的、认真的,不是随意的、娱乐的;历史是完整的、系统的,不是片面的、零散的;历史是深刻的、厚重的,不是肤浅的、轻浮的;历史是高雅的、脱俗的,不是粗鄙的、低俗的;历史是具体的、客观的,不是抽象的、臆断的。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我们的历史不应该处于歪曲丑化、胡编乱造、虚无缥缈之中。

我们正式一点的历史著作一般都会开明宗义表明自己的指导思想或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何为唯物史观?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就是客观、全面、系统、积极、进步、发展地看待历史。人类自诞生于地球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的基本特征是我们不断从落后走向先进,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自发走向自觉,我们也许有过曲折、倒退、反动、逆流,但这个历史的主流和基本面始终是发展、向前、变革、进步。因此,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既包含客观全面系统地看待历史,更包含积极进步发展地看待历史。实事求是必须是积极的实事求是而非消极的实事求是,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只有发展进步变革的存在才是合理,反动倒退逆流的存在永远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我们的唯物史观——革命的唯物史观。

我们的二战史是一部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反动、人民战胜反动邪恶统治阶级的历史,我们的历史著作家们要义不容辞地弘扬正义,赞扬进步,歌颂人民的丰功伟绩,我们的历史著作家们要义不容辞地讲正不讲邪,讲德不讲恶,讲好不讲坏。我们的历史著作家们首先是一位坚定的守正者,是一位坚定的正本清源者,要把根本端正,要把源流搞清,清清正正方能行稳致远。

当然,历史是今天人的历史,是站在今天人角度,写给今天人看的历史。历史是客观的,是古人身上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又是主观的,是今天人用自己立场、观点和方法书写的历史。历史本质上是古今之交融,主客观之统一。我们书写历史的目的既是传播历史知识,更是揭示和挖掘它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历史是可供今天吸取的营养,是可供今天凭依的底蕴;历史就是一笔令我们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借鉴、宣传和教育是它的基本作用。历史的作品本质上就是一篇满足读者历史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粮,“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就是为生活中的人们增智增信增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