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军专栏】背离——亲子之爱的真相

 傻丫头oq9h5f23 2021-12-30

背离——亲子之爱的真相


——《背影》课堂实录

说明:《背影》这堂课,大概是我上得最朴素的课,教学设计一点都不漂亮,语言也很家常,但是,却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课。《背影》是我为人父母很久之后才读懂的文章,是我希望通过我的人生经验的传递,让孩子们早一点更早一点读懂的文章。

图片

一、整体感知

师:你们已经读了《背影》三遍了。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你觉得你读懂了什么?你可以从内容、情感、线索或者其他的角度来讲,读完以后,你读到了什么?
【屏显】
自由朗读课文,着眼全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可供参考的角度:
内容   情感    人物    线索......
生:父亲是一个慈爱的人。
生:朱自清对父亲特别感激。
生:全文以“背影”为线索。
生:文章最后好像点出来了作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师:你看到了他跟父亲的矛盾,是吧?其实前面也有矛盾,你可以再细读一下啊。
生:主要人物是父亲。
师:当然是的,但好像也不仅仅父亲,“我”在其中也很重要,是不是?
生:我读出了朱自清的情感不是从一开始就对父亲充满感激,他一开始对父亲看不起,对自己十分的自信,后来在父亲给他买橘子的时候,才对父亲有着愧疚感。
师:你非常厉害。你看,刚才宋子坤说朱自清充满了对父亲的深情,但是你发现不是一开始就是深情。开始深情,到最后也是深情。那是谁的写法?冰心的写法。冰心的写法,那是诗的写法。诗的写法,就是感情特别真挚、特别强烈,而且一直这么真挚、一直这么强烈,但小说和散文不是这样子的。
生:我读出了他们家的条件非常困难。
师:他们家是一开始就困难吗?
生:不是,差事也交卸了,说明他们之前是有差事的。
生: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这说明曾经是好的。还有哪些地方说明他家庭条件也还不错的?
生:变卖,典质。
师:用个词来概括叫做——家道中落。
生: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因为他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师:父亲可能是乐观的,但也有可能并不乐观,但是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乐观、坚强,是不是?这些内容,是老师不用讲,你一下子自己读出来的,而且读得还基本上是正确的。好像我们已经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完了,对不对?但如果只是如此的话,这篇文章是不会成为经典的。我们的读书,就是要从一望可知的地方,读出可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说下面这些句子,你可能以为读懂了,但是,其实是没读懂的,我们来读一读。

【屏显】


是不是有些地方,是你以为读懂了但其实没有懂的?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图片
师:比如,最后一句是什么感觉?
生:可以感觉到:作者的父亲此时是对自己孩子交代后事。
生:父亲给他写信,就是希望儿子看到自己去世以后,不要那么难过。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父亲告诉他,他自己很快要死了,不希望像老舍一样,母亲死了还不知道。你是觉得父亲很体贴孩子,对吗?我先不判断正确还是错误,我们往下面走。学习才刚刚开始。

图片

二、品读《背影》


师:好,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背影”,对不对?现在我们来试试看,这个标题可以换成“送别”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父亲的背影出现了很多次,所以说“背影”,就相当于一个线索。
师:课文里,作者看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
生:四次。
师: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师:那么在这四次中,有几次是看到的?
生:两次。开头和结尾。还有两次是想到的。
师:你这个说法很对,“背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做题目比较好。那,题目可以换成“父爱”吗?
生:因为如果题目是“父爱”的话,他应该着重点写父亲,但是,他只是写了自己的父亲买橘子。
师:你的这个答案,不能有力支持你的观点啊。
生:如果标题是“父爱”的话,我觉得至少应该在结尾提到一下父爱。
师:你是从这个标题和结尾的呼应上来,觉得应该用“背影”更好。
生:文章通篇都没有直接写出父亲对他的爱,而是通过一些事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果直接用“父爱”做标题,第一显得很俗,第二就是太直白了。
师:在文章中间,父亲的深情和孩子的深情都写得比较含蓄,标题直白了,的确太违和了。而且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不是写父爱还有待商榷。
师:再换一个标题,那换成“身影”好吗?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身影是侧面的,背影是背面的。背影的感觉,一是有一个人在看,二是一定是背对背。
师:也就是说,背影一定是背向的、背面的,而且后面一定是有一个人在凝视。你的感觉很好。
生:我觉得背影给人一种孤单感。
师:是谁孤单、落寞?
生:父亲。是父亲孤单、落寞地一个人在往前走。“身影”的话,就有可能是两个人同时看到彼此,携手前行。
师:“背影”写出了一个孤单、落寞的父亲,这个父亲,已经人到中年或者老年,家道中落了,不再是之前那个家里的顶梁柱了,他爬上月台甚至都不方便了。
生:“背影”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是在分别、分离,距离在不断拉开,就是有种距离感。“身影”的话,就给人一种很近的感觉,就在你身边的感觉,而背影是渐行渐远的感觉。
生:身影就是一闪而过,而背影看的时间较长。
师:有长时间的凝望的感觉。你的意思就是说,面对面的时候不敢流露这种情感,反而是在面对“背”的时候,这种情感就出来了,是吗?
师:你会发现,“背影”的这种隐含的丰富意味,特别符合文中父子关系。综合大家所说,“背影”这个标题,主要在哪个字?
生:背。
师:不能用“身影”,也不能用“脸庞”。写母亲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写脸,比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屏显】               
          送别
背影      父爱
          身影
师:刻画背影,最关键的就在“背”字上。我们用“背”来组词。首先,可以组“背部”。孩子们,一个人的背部,他给人感觉是什么?
生:宽阔,有力量。
师:我们很多时候都要靠背去承担,所以,那挺起我们的——
生:脊梁。
师:脊梁,就在背部。背部、背负,文章中的父亲啊,年轻时做了很多大事的父亲,变成今天那个臃肿的、老态龙钟的父亲,他的背部是有变化的。我们可以想象,朱自清在凝视父亲的背部的时候,也可能发现了这种变化。你回去凝视一下你父亲的背影,看有区别没有,可能是有区别的。再组词。
生:背离。
【屏显】
背部
背     背负
背离
师:非常好,背离。父子之间“背离”就意味着,我面对你的背影时候情感是什么样的?
生:错开的。
师:用错位,更好。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是表现父亲和儿子之间情感错位的。
生:第一处,父亲在我们在南京逗留时。
师:好,我来读朱自清的表现,你们来读父亲的表现。
生: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师:父亲是怎么样的呢?
生:忙。
师:父亲在忙什么?
生:忙着找工作。在南京谋事。
师:好,是第一处背离。
生:第二处,父亲决定亲自送行的时候。
师:我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生: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师:再三劝,而且这个劝的过程,还包含什么味道在里面?
生:嫌弃。
师:嫌弃父亲,为什么嫌弃他?他觉得父亲老了,他已经二十岁了,北京来往过两三次了,而且已经结婚了。可是,父亲还是把它当作——
生:当作小孩子来看,让他无法忍受。
师:第三处背离在什么时候?
生:父子买票搬行李时,父亲忙着跟他们讲价钱。
师:我呢?我在那里干什么?
生:插嘴。
师:我在不断地去插嘴,实际上有什么味道?
生:怕父亲丢脸。
师:丢谁的脸?丢“我”的脸。继续看背离。
生:他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我暗笑他的迂。
师:“迂”,是不合时宜的意思。在这里,朱自清主要用来表明不合时代之宜还是不合年龄之宜?
生:不合年龄的时宜。
师:对。当然,也有不合时代之宜。文章写于1925年,新青年运动时期。新青年运动反传统,在文化上要打倒孔子。
师:在家庭又打倒谁呢?打倒自己的爸爸。所以当时出现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形象,都是那种封建家长制,是《雷雨》里面周朴园那样的形象,是巴金《家》里老太爷形象。朱自清有没有可能受影响? 他在北京大学读书,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想一想,他当时可不可能很尊重他父亲?
生:不可能。
师:当他坐好后,他说——
生:爸爸你走吧。
师:爸爸的反应是什么?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
师:买几个橘子,你们觉得这事大吗?要是你爸爸给你买几个橘子,你会感动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啊?
生:就是我爸爸就直接带过来了,或者让别人送来。
师:橘子是普通的、常见的、很便宜的一种水果。你们会觉得买几个橘子有啥了不起的?是的,朱自清他们家没有衰落之前,别说是几个橘子,就是几个金橘子也不放在眼里,但当时,他爸爸的差事交卸了,他祖母的葬礼还是变卖典质才办完的,所以呢?
生:所以,这几个橘子其实也弥足珍贵。
师:里边有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到他们真的很落魄,你看父亲那时候的穿着——
生: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这完全就是一副农民的打扮。这个时候,几个橘子已经是非常好了。再看看父亲,买了这几个橘子以后,有没有自己先吃一个。
生:没有。放下橘子就走了。
【屏显】
找出文章中父子情感背离、错位、不对等的地方,分角色朗读。
父子在南京逗留时:
父亲决定亲自送行:
父子买票搬行李时:
爬月台去买橘子时:
师:我们看,父子情感,一直是背离的、是错位的、是不对等的。只有在买橘子的时候,父子情感有一些交融。通过这种爱的背离,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父子之前,并不是一开始就深情款款,之前是父亲一个人深情,但是孩子不领情。
师:儿子不仅不领情,还处处在抗拒嫌弃。我们来总结一下——
师:面对儿子的抗拒、推开,父亲有没有走?
生:没有。
师:父亲没有说“我不管你了”,面对儿子的嫌弃、抗拒,他拉下老脸,继续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是父亲在示弱呀?孩子们,你们看,《背影》写出了一个父子之间的秘密——
【屏显】
儿子在由弱变强,而且还在逞强;
父亲由强变弱,而且不得不示弱。
师:我们再来看两处特别有意思的话。

【屏显】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读这句话时,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怕父亲看见应该也是他的逞强,怕别人看见是因为怕别人觉得自己是个很奇怪的人。
生:我觉得他怕父亲看见他流泪,怕他担心。然后怕别人看见,自己会不好意思。
师:就是爱面子。对吗?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孩子们,你看在这个地方,又出现了一个你们觉得可能理解了,但实际上不理解的句子。我换个问题来问啊,来填空——
【屏显】
我赶紧拭干了泪。宁肯让    看见,也不让   看见。
生:宁可让别人看见,也不让父亲看见。
师:如果要看的话,别人是已经看见了,但是父亲看见没有?
生:没有。
师:他赶紧擦干眼泪,不让父亲看见。这说明他还在——
生:逞强。他的内心已经被感动了,但是他不愿意把这个感动让父亲知道。
师:所以,买橘子的时候,情感虽然有交融,但还在错位之中。这种情感面对面,是不能表达出来的,只能对着什么来表达?
生:背影。
师:这个很好,这篇文章特殊之处都藏在这个“背影”里。
师:看第二个有点特殊的句子。
【屏显】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这个句子大家有没有特别的感觉?
生:没有呀。
师:这句话我们换一下看啊。
【屏显】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孙子。
生:我觉得如果写成“他的孙子”的话,着重点就在父亲身上,着重点不是我了。
师:对,非常好,他的孙子那是他的事,对不对?我的儿子是我的事,你看这个着眼点不一样。朱自清用这个手法,在强调父亲已经忘记了我的种种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以及我的儿子以及我的一切。
生:原来如此。
师:你看父亲是不是在示弱?送别买橘子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那个时候他20岁了。写这篇文章时,朱自清已经27岁了。朱自清理解这个父亲,懂得这个父亲花了多少年时间?
生:七八年。
师:这七八年的时间,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四十分钟就跨越了。但未必是真懂了呀?继续看,从“父子背离”到“彼此惦记”,哪些关键因素促进了朱自清感情的变化?
生:买橘子的事。
师:对,买橘子,最关键是买橘子的过程中,朱自清做了一件事情?
生:凝视父亲的背影。
师:我们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尤其体会这些动词。
【屏显】
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师:孩子们,这个背影美吗?是那种窈窕的女人的背影吗?是那种回眸一笑倾城的背影吗?
生:不是。
师:这个背影甚至是非常的笨拙,一点儿都不美。但是朱自清看得特别的认真,看着看着,眼泪流下来了,这个背影后面,有一双凝视的眼睛。写出来的是背影,没写出来的是——
生:凝视。
生:目送。
师:龙应台的《目送》,等一下我们会讲到。如果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我没有看他的背影,而是在无聊地看风景,会有这样的感动吗?
生:不会。
师:那为什么,我当时选择了看他的背影呢?
生:虽然我一味逞强,但是对父亲还是有感情的。
师:对父亲是有感情的,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不过,他凝视父亲背影的这个动作,已经出卖了他内心的秘密。通过凝视,朱自清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父亲爬月台吃力,他已经老了。
师:父亲为什么非要自己去买?可不可以让那年轻力壮的孩子去买?孩子爬上月台和爬下月台,是不是轻轻一跃,就完成了?所以,在长久的凝视中,朱自清还发现什么?
生:他发现父亲是爱他的,不管他怎么样,父亲仍然是爱他的。
师:这个父亲爱得很笨拙,但是很真诚。我们有多少父母是这么笨拙地爱着我们呀!就像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我惦记着我的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吃水果,所以他周末回来,我就买很多水果,可是他一吃完饭以后就把门锁上了,我只能端着切好的梨和苹果在门外问他。我说:“仔,你要吃水果吗?”他说不要。我说:“你吃一点喽,我已经切好了。”他说:“那你放到外面吧。”我说:“好,我放在外面,你出来的时候记得吃哦。”你说,卢老师是不是爱得很笨拙,也很卑微?为什么要削好了再去问他,而不是先问他了再削。如果他说要吃,我马上就可以送进去给他呀。
生:我妈妈也是这样的。
师:朱自清理解父亲、和父亲最终和解,是不是在买橘子这一次?
生:不是。
师:因为他把眼泪擦干了,不想让父亲看见。
生:他还有一次流泪,也是在背后默默地流泪。
师:但在什么时候,就有了一种彻底的和解呢?
生:写信的时候。
师:父亲写来了信,我读得泪眼朦胧,然后,朱自清就写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完全写实的。父子之间为什么终于能够和解了呢?
师:我们看这一句。齐读一下——
【屏显】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朱自清去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来要读四年,但是他为了省学费,三年就毕业工作了,东奔西走,这个时候,朱自清和父亲的生活状况是一样,都是——
生:东奔西走。
师:还有什么也相同?
生:可能是他们此刻的心境吧,都是东奔西走,都是在为生活所迫。
师:都知道了做一个男人的不容易。我们甚至还可以猜测,这个时候朱自清自己也当爸爸,也携儿带女啦。在这相同的心境中充满了什么情感?
生:既有感激、又有愧疚。
师:文章有两句话最能表现愧疚之情的。
生: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那时我是真是聪明过分啊。
师:这是后来的感悟,这里有一个写作上的时空重叠。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已经写过《匆匆》了,对于生命的匆匆,已经有深刻的理解了——
【屏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师:他在泪眼朦胧中间,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还看见了父亲的背影……
生:越走越远。
师:越走越远。最终会走出他的视线,走出他的生命呀,所以“不知何时能相见”里面,有多深沉的感觉呀。还有些背景资料,讲到当时父亲跟他闹了很多的矛盾,我们这里不展开讲。父亲终于忘记了我的种种的不好,这个“不好”,用今天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叛逆。
师:父亲在对这个叛逆的儿子示弱呀。我们再看父亲的信,你有新的理解没有?
【屏显】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这是父亲在示弱,希望儿子快点回来看他。
师:但是,他并没有明说,还说“身体平安”,你看这样一个老父亲其实也是有他的尊严的,他在逞强,又在示弱。

图片

三、解读“背影”


师:我们看看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的样子——。
【屏显】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他读到什么?
如果你爸爸读《背影》,会读到什么?
你呢?
师:朱自清父亲本人读到文章中的自己,他读出了什么?
生:孩子对他的理解。
师:多年父子成兄弟。你能不能再往后说一说呢?
生:父亲感到很欣慰,他能够感觉他的一些爱,是被孩子记在心里的。
生:他觉得自己是笨拙的。
师:朱自清表面上是抗拒的,但其实内心是接收到父亲爱的信号的,爱很微妙。如果是你爸爸,读朱自清的这篇《背影》,你觉得他会对哪些细节特别有感触?
生:我不知道。
师:那今天你回去把这个文段交给爸爸,问一下他对哪一部分会比较有感觉。
生:我觉得我爸爸应该会对“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里有感觉。
师:父亲的理由很不充分,他们去怎么就不好了呢?他给出一个完全不能说服孩子的理由,简直是赖着去的。爸爸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生:他想跟孩子多待一会儿。但他没有这么说。
师: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出现了两次,“踌躇”,圈出来。第一次踌躇在哪里?
生:颇踌躇了一会。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犹豫。
师:假如你现在就是这个父亲,你在犹豫什么?
生:我去还是不去呢?去吧,怕儿子嫌弃,不去吧,怕茶坊做事不妥帖。
师:在这个踌躇间,父亲的念头,应该是来来回回的。
生:如果我不去的话,我觉得又错失了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
师:那个时候儿子20岁,已经结婚,他能够回家的时间很少。有人给妈妈的忠告是:三岁以前你是他的全部,三岁以后,你是他的睡前时光。小学的时候你是他的周末,中学的时候你是他的寒暑假,大学的时候,你是他的节假日。你看,孩子属于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父亲的犹豫里面踌躇里面,有什么?
生:有着急,有焦虑。
师:第二处踌躇: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们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父亲的踌躇:即使……我也……
生:即使儿子不想让我送,我也要厚着脸皮送。
生:即使儿子嫌弃我,我也要多跟他呆一会儿。
师:谁都知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可是分别时还是难分难舍,拼命回头,拼命招手。也就是说,从理性上来说,我们知道分手是必然的,可是从感情上来说,我又不愿意分开。从理性来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能不能说服儿子?
生:不能。
师:他说服的,是自己。孩子们,你看,这就是一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回去问一下你爸爸,看看是不是这样子。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后,你会有些什么变化吗?你对你爸爸会和颜悦色一些吗?好像进入初中以后,儿子跟爸爸的冲突是不是多起来了?
生:是的。
生:没有。
师:那是还没有开始而已。刚才你说希望爸爸多花点时间陪你,现在的问题是,你会怎样去理解你爸爸。
生:我平时在家里不怎么和爸爸说话。
师:其实你爸爸的沉默里边有千言万语啊。
生:我爸爸应该不会看《背影》。
师:你都没让他看,你怎么知道呢?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嘛。
生: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想我爸爸了,因为他从吉首再到河南,现在在安化,每年365天,三百多天不见,能见面不到30天。我尊重他的职业,但是又很想他,所以还是自己照顾好自己,让爸爸安心工作。
师:乖。
师:那些现在跟爸爸处在比较紧张的关系中的同学,可以来说一下。
生:感觉就是我们面对面没什么话可说,然后背后又想了很多,反正每次想做什么,都没有说不出来。
师:是你觉得你说出来他不会理解,还是你觉得你说出来不好意思?
生:不好意思多一点。
师:你觉得你说出来,就好像你输了,你在示弱一样,有没有这种心理上的一种较量?
生:是有一点。
师:孩子,你知道吗?在爸爸妈妈面前,示弱没关系的。
生:我和我爸爸没怎么交流过,我就不喜欢跟他交流。我跟我妈妈也不喜欢交流,我就是看见他们就行。
师:你喜欢看着他们的背影?没有说出来的爱,你爸爸你妈妈有可能懂,也有可能不懂,说出来还是会好一些。其实,孩子们,我知道,要求你们读了《背影》以后,就马上变成一个乖乖女、乖乖仔,这种可能性其实是不大的,因为生命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来读一下《目送》:
【屏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师:我作为一个母亲,我也知道追不上我的孩子。孩子们,这就是生命的真相,所以你的父母,一定会在你生命中成为一个背影。我们读了《背影》之后,我们也不会马上就变成很亲密的人。因为代沟是存在的,年龄差距是存在的,青春期和父母的冲突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学过以后,应该有些不同。如果我们知道,父母终将会以一个背影的方式离我们而去,我们可以对我们现在拥有的时光多多的珍惜。我们读——
【屏显】
《背影》,是中国式父子间相爱相杀,相杀相爱的缩影;
背离,是父母子女一场,必然渐行渐远的生命历程。
师:朱自清自己长大以后,也会成为他孩子的一个背影,他也会被他的孩子嫌弃。但是这种嫌弃,这种抗拒,这种背离,不影响爱的深沉,大家写下来“深沉”这个词语。
(生书写)
师:这种爱不会因为没有表达出来就不深,这种爱也不会因为表达得不好就不会被孩子接收到。其实你们虽然很嫌弃你们的父母,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在你们内心最深处,你们知道,那个人是永远不会把你赶出去的,那个人是你受伤的时候,可以回去依靠的人。
生:是的。
师:实际上,你们的各种叛逆都是一种试探。你们在试探父母的底线,你们想知道你这么不听话,他们是不是还爱你。因为你们在外面不敢叛逆,你们知道你们这样对老师,老师就可能罚你抄课文;你们这样对同学,同学就转身离去;如果你在社会上这样对别人,别人会甩你个耳光。所以你就在你父母面前叛逆,想试试看自己是不是有力量,是不是长大了。这个都是可以的,但是你得有个底线,那就是不能伤人太深。
【屏显】
面对面
背对面
背对背
师:同学们,人跟人的相处最好的方式,当然是——
生:面对面。
师:然后,最不好的方式是什么?
生:背对背。
师:我们现在和父母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生:背对面的阶段。
师:我希望你们能够偶尔转过去,和父母面对面。像罗睿航说的那样子,有很多话题当面说,其实父母未必不懂。有一句话说得好——下辈子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们都不会在一起。就像刚才有同学说的那样子,你属于你父母的时光越来越少,所以你父母真的是很伤感,很想抓住它,所以他愿意跟你待在一起,是因为他真的觉得你正在从他生命中渐行渐远。他很唠叨,他们示弱,甚至讨好,这都是他们的底牌。现在你们已经知道父母的底牌了,但你要做一个厚道的孩子,不要老是去逼近他们的底牌和底线,懂吗?你父母的底牌,就是你父母肯定是要输给你的。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更爱我多一点。
师:对,谁爱谁多一点,谁就会铁定会输。他会投鼠忌器,但你不顾一切。现在,我已经把父母的底牌告诉你们了,希望你们不要老是去践踏你父母的底线。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屏显

图片


师:这就是一个男人的成长经历。好,卢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我自己写的《你的背影,我的目送》,而有一篇是龙应台的《目送》。课后读一读。


作者简介:


卢望军,女,长沙市怡雅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致力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本整合”和“文本解读”研究,出版个人专著《教育的温度》,湖南省首届教师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愿一直行走,不止步,追寻语文的海阔天空,和云淡风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