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学之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2021-12-30 | 阅:  转:  |  分享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学制名称 内容 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三人重新修订拟定(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癸卯学制”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首次规定职业教育体系,近代体育课登上历史舞台 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教育部成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草拟学制。1912年9月初,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法令,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这些学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同时,在实业教育之外,还增设了补习学校。“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木,颁布了“壬戌学制”。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该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该学制做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时间 内容 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者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个新阶段。该学制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1985年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3年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1999年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 2001年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2004年 2004年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