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宋] 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却因为注入其中的活力与生机,有了丰盈的感染力。作者为什么能够如此巧妙地“捕捉”这春风呢? 还得从前两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说起。 作者摇着小船,划进一片古老的树林,在水边林下系好小船,拄着藜草做的拐杖,穿过小桥,一路向东。 此时的他,拖着衰老的躯体,踱步在树枝交错的参天古木中,风雨欲来,那场景似乎是压抑而烦闷的。但这位僧人过桥向东,彼岸的画面,突然空旷而清朗起来。 此岸看到的是寒冬般的古木阴、藜杖,彼岸却见春天和煦的杏花雨、杨柳风。是同一位老僧吗?是同一个时节吗?那“桥”到底在哪儿? 实际上,通过观察自然界的风雨草木而抵达“春天”的,志南法师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著名的灵云禅师也是如此。一日经行,灵云禅师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于是作了一首禅偈,用“桃花”来比喻当下的顿悟: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而这首诗里的“桥”,何妨也理解为志南法师那一刻的悟道? 跨过那座桥,释志南还是那个释志南,却脱下沉重的皮囊,像冬去春来一样,获得了精神的新生。 诗意的新生,并不是什么神仙的创造,也不是天堂的妄想,从诗的角度来看,它是我们安住于此时此刻的当下时。当浑浊粗重烦乱不安、四处奔走的狂心停歇下来,转而获得了一种与万物融通的诗意直觉——犹如冬去春来,气脉流畅起来;人变得轻灵,感知更敏锐了;文思也如融化的春水一般,透过笔端汩汩涌来。 ![]() 就像学生繁重的补课结束时,猛地发现了草地上露珠儿。就像打工人忙碌的工作结束时,推开窗,有一缕凉风轻拂发梢…… 每个时代、每个当下、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一次静谧中体会“觉”的机会。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是温柔以待,春风徐徐。 ![]() ![]() 文:梁诗宸 主播:道宪 后期:觉玲 文末留言说出 # 您心中的春风 # 分享人生感悟、经验和心得 长按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