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千年之问 崂山,千乘之重 说说崂山,青岛的崂山。 崂山,以前写作“劳山”,近现代才改为崂山。 劳山,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去回味,有很多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究。我们一起来看看吴王夫差、秦始皇、汉武帝来崂山的求仙问道之路,他们做了什么?崂山为什么叫劳山呢?崂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一、古代历史书籍对“劳山”的记载 1、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之“西山经” 有劳山的记载: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其意思是:西方第四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阴山,山上长着很多构树,但没有石头,这里的草以莼菜、蕃草居多。阴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洛水。北五十里,叫劳山,这里有很多紫草。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洛水。” 这里说的“劳山”在内蒙古,不是青岛的劳山。青岛劳山在东方,属于“东山经”。这段文字误导了很多研究劳山的人,他们在青岛地区遍地找寻“阴山”、以便对照着寻找具体哪座山是劳山,从古找到今,许多文人乱点鸳鸯谱,给周边的山按上阴山的名号。以至于《太平寰宇记》都有阴山的记载:“即墨县阴山上有石池,冬夏清澈”,但实地却找不到阴山,这可能就是以讹传讹的原故。 另外,陕西也有座劳山,山很小,不出名。 2、正史中出现“劳山”这个名称最早的是《后汉书》:(逄萌)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其意思是:(逄萌)等到光武即位,便往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都被他的德行感化。秦、汉早期琅邪郡治所在现在的青岛市黄岛区琅邪镇附近,劳山脚下的不其县属于琅邪郡,所以书上记载“琅邪劳山”。当时的临沂叫即丘,东汉末,琅邪治所搬至现在的临沂。这是正史中最早出现劳山名称的记载。 3、流传的著作中出现“劳山”名称最早的是《论衡》。《论衡》成书于公元86年,书中有一段文字:(秦始皇)当二十七年,游天下,到会稽,至琅邪,北至劳、盛山,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平台,始皇崩。 其意思是:(秦始皇)二十七年,游天下,到会稽,琅邪,向北到了劳山、成山(即威海成山头),并沿着渤海向西,到平原津就病了,到沙丘平台突然去世了。这是出现劳山名称最早的记录,这是返记,不是秦朝太史官的记载。 4、描写劳山最著名的语言是南齐晏谋《齐记》的一句话:“太(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劳,就是劳山,这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晏谋《齐记》里写了一句经典的话,自此,才让劳山借助泰山而扬名。 东晋伏琛的《齐记》对劳山有这样记载:不其城南二十里,有大劳山、小劳山,在海侧。不其是古不其县,区域范围即现在的青岛市市区,不包括黄岛区及部分即墨区,不其县在隋朝被区域整合改称即墨县,再后来又诞生了青岛。 这两个版本的《齐记》已经失传,还有别的版本的《齐记》也失传了。 “千难万难,不离劳山”,也是《齐记》里的语言记载。 二、在“劳山”名字出现之前,崂山可能的名称探讨 虽然说秦始皇到过劳山,但是在秦始皇的本纪里没有出现“劳山”这个名词,只是在后人的追记里才出现过劳山。最早的“劳山”出现在公元86年《论衡》里,那么,在这之前,劳山叫什么名字?最有可能的两个是: 一是无皋山。这是来自《山海经》之东山经,原文: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其意思是: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经过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无皋山,从山上向南可以望见幼海,向东可以望见榑木,这里不生长花草树木,到处刮大风。这座山,方圆一百里。这里的幼海可能是青岛栈桥所在的海湾。 这个观点有它的合理性,首先它在《山海经》里记载的大的方位正确,属于东山经范围。其次,在远古时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而现在的滨海路崂山段海拔4米左右,符合“海浸”的条件,就是海水倒灌,许多陆地被海水淹没,后来慢慢海水退了,陆地可以种田了,这就是“苍海桑田”。在很早之前崂山的四周全是沼泽,属于“皋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皋,就是沼泽的意思,无皋,无通假芜,芜皋,就是长满野草,荒芜之皋地的意思。第三,在崂山北约30公里,有一座“皋虞”古城。把皋虞城与无皋山联系在一起来,具有同源性的意义,符合远古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规律。先有人类、才有山名,先有城郭、才有山名,因此自然而言就会把山名靠近城市的名字。 二是皋山。这是来自《郊祀志》:“(祭祀)泰一、皋山山君用牛;武夷君用干鱼”,意思是用牛祭祀泰一神和皋山山君;用干鱼祭祀武夷山山君。 《汉书》记载“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太与泰通假)。汉武帝在不其建造了“太一畤”和“明堂”这样高级别的建筑,汉武帝会多次到过不其县,祭祀太一神。“天一,地一,太一”,太一神被认为是最尊贵的神。 汉武帝到了不其县祭祀太一神,也一定会祭祀劳山。古代人对山的崇拜已经神圣化,只有大诸侯、皇帝才可以去封禅祭祀,一般人不可以随便去。《论语》里有一段鲁国季氏去泰山祭祀的故事,原文是“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孔子对季氏祭祀泰山很生气,讥讽说,季氏不配去祭祀泰山,去了,泰山神也不能接见他吧!古人对山很崇拜,把山拟人化、神圣化。 劳山奇峰罗列、海雾缭绕、如梦如幻,这是汉武帝在不其县建太一畤的原因。而《汉武传》没有祭祀劳山的记载,而皋山这座山又没有具体出处,把太一神和皋山放在一起,我们就有理由把皋山联想成劳山。 山东和河南均有一座皋山,山很小,但是汉武帝就不会祭祀小山。汉武帝曾经专程去东泰山(蒙山境内),计划在东泰山封禅,祠具都准备好了,到了东泰山后,看到“东泰山卑小”,便“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让祠官“礼之”表示表示,汉武帝连“礼之”都没做。因此汉武帝不会祭祀这两座小的皋山。虽然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是小山容不下大神仙,皇帝又怎么会去祭祀小山呢。 另一个,把泰一和皋山山君放在一起,具有一起祭祀的意思。全国仅有几所泰一畤,连泰山这样重要的祭祀场所都没有泰一畤,汉武帝在泰山的明堂祭祀泰一神。而不其县有泰一畤,因而把皋山跟不其联系起来,一起祭祀,由此推断皋山即劳山很符合逻辑。 所以说,皋山就是劳山有它的合理性。 三是牢山、劳盛山、不其山这些名称是文字误传,或许是文人舞文弄字臆造而已。牢山,来自于《环宇记》:秦始皇至牢盛山望蓬莱,立马此山,遣石人驱牢山,不动。因为赶不动劳山,所以叫牢山,这里有文人的臆想成份。 备注一下,山西太原有座山叫牢山,是座小山。 劳盛山,应该是“劳、盛山”误解成劳盛山,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误把劳山和成山合成一起。盛和成在古代是通假字,成山,就是威海的成山头的成山。 不其山,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字康成,为躲避黄巢之乱而在“不其山”收徒读书,建有康成书院,山上一种草因为长得茂盛,被喻为“康成书带”,当地人俗称“马曲莲”草。明朝顾炎武来到崂山的康成书院后,写了一首诗: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知山名和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诗中的“不知山名”是不知道康成书院所在的山具体叫什么名字。 《后汉书》同时出现劳山和不其山,那么不其山应该理解成“不其县那里的山”,而不是真有不其山。王献唐《山东古国考》认为远古时期,劳山下有原始部落“不族”和“其族”组成了不其国,建了不其城,山就有了名字“不其山”,这是错的!历史上已经神化的黄帝和炎帝部落也没有组建“炎黄国”,试想远古时期在空旷的土地上分别建立两座城,两个国家,互不干预,“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是不是更和协。 所以说,不其山是不其县那里的山,没有具体的山。 三、劳山名称的由来 许多有志之士都在探寻劳山名称的由来,探寻劳山是具体哪座山,寻寻觅觅,也没有找到具体哪座是劳山。 劳山,这个名称是从《论衡》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前文说过可能使用的名称是“芜皋”、“皋山”,但是在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中,这两个名称并没有出现,象夫差、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到过劳山,当时的太史官并没有用芜皋和皋山这两个名称来记录劳山,大多用“巡东海”或“幸琅邪”来叙述他们到劳山祭祀的历史。 李白的诗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这句诗里就是用东海含盖了劳山,着重写了海的广阔和美,劳山只是海的点缀。远古时期,劳山周边是沼泽,劳山像海外之山,海中之山,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之一灜洲或许是劳山。因此用东海来喻说劳山,甚至包括海边的其它很多山,这很符合常理。 周朝春秋以前,劳山不在中国范围,在战国时期也不属于齐国(另文已经分析过)。史书记“天下有名山八座,其中三座在蛮夷境内,五座在中国。在中国的有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另外三座在蛮夷境内的山是之罘山、成山、琅琊山。琅琊山或许是个范围称谓,指称琅邪那边的山。 正因为此,远古历史对劳山的记载太少,而在劳山却发生了许多故事。 劳山的名称起源于西汉时期,因为汉武帝在不其县大兴土木、多次“临幸”才引起人们对不其县群山的关注。 在劳山的群山中,甚至在青岛的范围内没有任何一座具体的山叫劳山。我们转换一下思路:那么劳山是个集体名称,是群山的组合名称。 那为什么叫劳山呢? 劳山,是个象形山,由群山组成一个“劳”字,确切讲应该称“劳字山”,是三标山至北平岚一带山脉的形状,“劳”字的甲骨文是上面两“火”,下面有水流,劳山的三标山至北平岚山脉的形象写照就是“劳”字(见下图),三标山和平岚山分别有个“火”字山头,组成一个大劳字。山头的火字,像三柱香,是不是更增加劳山的神秘!给劳山起名的人,或许是汉武帝,或许身边的谋臣,或许儒家的术士,或许阴阳家的方士,或许道家的道士。 “劳”字的最佳的观赏点在汉武帝所建的明堂的城楼上,现在青岛市城阳区城子村的位置;另一个观赏点在汉武帝所建的“五城十二楼”上,现在的青岛市即墨区前东城、后东城的位置。现在即墨故城城楼上也是观赏劳山的较佳位置,可惜四周高楼环临,已失去原有的故风。 可是,“伏琛《齐记》曰:不其城南二十里,有大劳山、小劳山,在海侧。”,明万历版《即墨县志》有“二劳锁其南”的描述。 那么,小劳山在哪儿?劳山西边的小山即是小劳山,就是十梅庵公园的山,小劳山不是形象山,它是劳山的附属名称,是远看的时候称谓的山名,是古代文人“买一送一”,就这么理解。 “崂”,是汉字里的多余字!没有一点意义。 四、劳山的千乘之重 劳山,偏安一隅,没有受到战争的侵害,保留着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留下了中国历史浓重的记忆,它是中国历史可见的化石。 远古时期,许多帝王到过劳山,有的史书有记载,有的是后人的返记,有的还保留了着那个时代的物的印迹,让我们一起来追忆。 1、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勾践分别来过劳山。晋朝《齐记》记“吴王夫差登之,得灵宝度人经”。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四次讨伐齐国,“前486年,趁势伐齐而归。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於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看来夫差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君主,听说齐国国君被杀就站出来地主持正义,要讨伐齐鲍氏,(不过是干涉别国内政),更有甚者,夫差坐船从海上进攻齐国,军事上就这么自信。夫差军队的登陆点可能在胶州湾,当时的劳山脚下的不其国不属于齐国(我一直强调这个观点,你就从了吧),是个独立的“寡民小国”,所以说夫差讨伐齐国途中顺便登劳山求仙问道也很正常,实事应该如此。 越国勾践灭掉吴国夫差后,直接把都城搬到了琅邪,意欲称霸中原。《汉书》记载“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越王勾践在琅邪建造了“四时祠”应该非常雄伟壮观,以至于后来秦始皇、汉武帝等历代帝王将相到此祭祀四时神。 2、秦始皇到过劳山。《史记》记:“(秦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秦始皇在琅邪留置了三个月,非常高兴,“大乐之”,自然而然会祭祀劳山。就象你到黄岛来旅游,在黄岛住了三个月而没有来青岛,没有去崂山,这是不是不可思议。 史书记载,秦始皇在一个海岛上修一座桥,这座桥就在现在青岛市城阳区城子村潍涉河(现名墨水河)上,而且在此附近还建有行宫,城子村有过考古发掘,有秦朝建筑遗迹。当时的劳山及不其县就像个岛,不其西有三条河,当时水较大、河较宽,人口少,又荒芜。秦汉时期不其县的人口约20万左右,假如现在青岛市只有20万人口得有多荒芜,秦始皇那帮陕西人初次登上不其之地会有一种海外之荒岛的感觉。 “秦始皇遣石人驱牢山,不动”,秦始皇在劳山造了五个石人,想把劳山赶进海里,填海,以便渡海求长生不老之药,这是民间传说。意想的五个石人位置在大崂山村往西那条山谷一线。那儿有个南海力士庙就为纪念这些秦石人而建。 3、汉武帝在劳山脚下的不其县大兴土木。《地理志》的记载“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这么多建筑,太一畤和明堂都是大建筑,全国没有几所,汉武帝得有多爱这个地方,多爱劳山。 明堂的位置在现在城阳区城子村潍涉河河边,因为这个明堂是依照泰山明堂而建,建在河水边。太一畤、仙人祠就不确定位置了。 更重要的是汉武帝还在不其县建造“五城十二楼”,这个五城的位置在青岛市即墨区水环秀街道前东城村、后东城村一带,这是首发观点,不必怀疑!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的人们应该参与研究保护!随着拆迁,遗迹慢慢在消失! 史书上,汉武帝“幸不其”只有一次,但是他重金打造了这么多宫殿、这么多求仙问道的大型场所,怎么可能就来一次呢?《司马迁传》说过他自己没来过琅邪,没来过成山、之罘山等,因此他对琅邪与劳山的地理位置关系不了解,对劳山不了解,这样就留下了很多疑问。 史书记载汉武帝到琅邪计八次,大多是“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那么,汉武帝到劳山、到不其县的次数不会太少。 劳山,承载着岂止只有这些帝王,它孕育出两个原始古国“皋虞国”和“不其国”;又岂止只有这些帝王才是千年至重,还有“康成书带”,草还能再生,帝王去兮就不回,而劳山依然还在! 五、劳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不其山头月将午,交门沉沉夜击鼓。 这首诗就是写汉武帝在劳山求仙的诗,这里的不其山就是劳山。看来求仙是很辛苦的,得半夜起来击鼓。那么汉武帝有没有碰到神仙呢?史书也有记载: “(汉武帝)东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用事八神延年。又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云。”,交门宫就在不其,具体在明棠还是在五城十二楼里就不确定了,汉武帝曾做《交门宫之歌》,这里的乡字通假向,若有向坐拜者就是好像有神仙向着我们坐拜的人,这是离神仙最近的一次说法。 民间传说倒是很多,验证却很难。 劳山承载着许多的已知,也承载着许多的未知,或许有一天你去劳山会碰到“灵宝洞玄经五勝玉诀”,那就是神仙! 神仙可遇不可求! 然,必须求! 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