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当过大学教授、副校长,办过公司任总经理,如今任长三角某中心主任却没级别

 华东局 2021-12-31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今年57岁的刘庆,一直在长三角城市穿梭,忙着考察企业,与高校洽谈,对接各种创新资源。

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冶金及材料工程领域专家,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7年,担任过重庆大学副校长;他是总经理,曾创立一家超导材料技术公司,尝试生产高温超导材料并投入市场,此后他还陆续开办过多家公司,涉及多个领域……

不过,他现在最看重的头衔,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这是什么级别?记者忍不住好奇。

“这个中心主任和研究院院长,都没有级别。”刘庆说,他从重庆大学到江苏工作之前,也纠结过要不要级别这个事,把优缺点都写下来,肯定各有利弊,但他觉得,没有级别更有利于干好工作。比如,研究院要搞国内和国际合作,听说哪里有好技术、好项目要去考察,他可以“说走就走”;还比如,他作为江苏产研院院长,同时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并筹建浙江和安徽等地相关研究机构,这种效率,他也归功于“没有级别的好处”。

记者的好奇心,从他的级别问题转移到了他的事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今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这是按照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需要,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明确由上海市牵头,协同苏浙皖三省共建的创新中心。江苏产研院则成立于2013年底,聚焦科技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高校不擅长做,中小企业又做不了。科研圈和产业界都听说,它们在打通产学研上很有一套,采用市场模式建设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科研人才和团队可以成为按市场化运行的研发机构的控股人,不仅拥有成果转化收益权,还拥有研发机构的运营权、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既要跨界,又要破圈,刘庆究竟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记者越来越好奇。


刘庆近照。受访者 供图


总经理


刘庆是从20多年前开始跨界的,那年,他成了总经理。

1999年,在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做了6年研究员的刘庆计划回国,被清华大学作为人才引进,同时他还引荐了一位同在欧洲从事材料学研发的朋友回国,到清华任教。当时,就学术研究多方沟通后,清华大学决定投入重金,请他们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温超导材料。想不到,没多久刘庆和同事就发现,虽然有了钱,也有了校方支持,事情却没那么简单——买设备需要复杂的招投标程序,招聘工程师需要复杂的人事审批程序,科研出成果的时间变得非常紧张。

2000年前后,北京中关村附近正有一波创业潮,涌现了一批“电子公司”,经常听说有大学生或大学教授,因为一个好点子得到融资,创办公司。刘庆和同事商量,如果开个公司,招人买设备的事,是不是会方便很多。刘庆说干就干,找高科技风险投资,争取科技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想不到在一番操作之下,他们确实拿到了各方融资,公司成立起来,买设备找人的速度大大加快。刘庆跟学校主动提出,在不耽误科研、教学的前提下,只拿学校基本工资,去当公司的总经理。

刘庆感慨,回头看,很多的创新,是碰到困难干不下去,才去想办法解决。

在创办并运营一家科技公司的过程中,刘庆得到了很大的锻炼——首先是体验了完整的经营过程,从写商业计划书开始,再到融资、租厂房、买设备、招人、建生产线,再想办法把产品变成能卖得出去的商品。另一方面,他对科技项目的申请、审批都有了比较好的理解,并积累了一批人脉。

在他1999年刚回国时,刘庆还曾兼职做技术销售员,由于他在丹麦工作所积累的人脉,他开始在国内向企业、高校销售一种丹麦生产的材料分析仪器,每卖出一台设备,他有一定的佣金。这种分析仪器所在的领域比较小众,但技术比较新。由于他懂技术,也明白业内科研领域的痛点所在,出去“推销”仪器时,对方科研人员大多数听得进去,市场开拓得很不错。他要面对的客户不仅是科研机构,还有企业,这番经历让他进一步明白,虽然手上攥着好的科技产品,但如何去说服不同的客户,摸清技术的市场同样重要。

从学术到产业、从应用到商业有一个过程,但要触碰它,才能摸索其中路径。


刘庆近照。受访者 供图


试验田


刘庆陆续创办或参与创办过多家公司,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少投资者也主动找过刘庆,寻求合作机会。他至今对最初那家公司非常自豪:几年内两度因为相关科研技术成果,入选了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商海浮沉中,刘庆也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教授办公司,是否应该鼓励?还比如,一些科研成果究竟应该属于谁,归属哪个院系?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破圈的合作,在当时还比较少见。

在清华大学工作7年后,2006年刘庆回到故乡重庆,任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5年后任重庆大学副校长。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2014年,在相关负责人的推荐下,他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担任院长。

在江苏产研院,他开始大胆尝试,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重点在让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至今,仍有不少人对科研有误解,认为研发都是投入,只有形成产品推进产业化,才算有了回报。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不放心”,生怕辛苦孵化培育的成果,“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刘庆不这样想,他和同事们认为,研发本身就是产业,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各地的企业都可以提出需求,定制技术,享受更完善的科技服务;各地的科研力量也可以跨区域“接单”,科技人员可以投身创业,技术为王,看对产业的贡献多少,来享受科研成果的收益。科研服务的形式灵活,价格相对合理。以往企业出钱请专家,若研发失败则“不退不赔”,现在可以将项目分解,不仅做研究预判,还可以“分期付款”。在这种“合同科研”的形式下,混合团队,灵活合作,人才也满意,企业也得益。

江苏产研院在体制上有创新:产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不简单隶属于某个部门;院本部不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主要负责科技资源引进、专业研究所建设、重大研发项目组织等;政府不插手具体科研活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江苏产研院把研发团队绝对控股作为构建专业研究所的门槛,地方政府出“大钱”,产研院出“小钱”,研发团队虽然只出“零钱”,三方以现金出资方式设立运营公司,团队持股最高可达70%。同时,“合同科研”和孵化企业被当作考核研究所的硬指标,不合格就淘汰。

几年探索下来,江苏产研院吸引人才、转化技术的速度和成果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记者想让他谈谈成绩时,刘庆却说起自己决定从重庆大学到江苏产研院工作时,那句让他动心的话:谈论一个地方科技的发展,不光是看科技投入有多少,更关键是看这个地方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能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走上创新之路,科研经费只是一个“引子”。

能有机会耕耘一块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吸引他从重庆到江苏的最重要的原因。


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受访者 供图


创新链


要勇做试验田的,不仅是江苏产研院,还有整个长三角。

刘庆把长三角科创联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星期天工程师”为代表的上海科研技术力量,突破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束缚,推进长三角一大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大发展;第二个阶段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一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上海布局,并将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延伸到上海周边城市,带动辐射了一大批中国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并让中国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还借助上海这一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如今,到了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根据最近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徐宁副院长的研究,2013年至今,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呈逐年加速态势。8年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50%,2020年已增至7万多家,是2013年的20倍,全国占比从6%上升到27%。尤其是2018年以来,增长明显提速,年均增长率超过60%。从协同角度看,近8年来,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城市)投资网络密度呈现持续增加态势,2020年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6666家,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近20倍。其中,杭州、上海、南京、苏州、合肥分居协同网络核心节点前五。这表明长三角正朝着产业一体化快速迈进,且2018年以来步伐明显加快。

刘庆认为,上海要进一步开放,继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一是发挥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链接、导入全球创新资源。上海能吸引到全球顶尖的人才,并能让这批人才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能让他们更方便、更有效地接触到长三角最好的产业需求。二是要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为长三角地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比如,成立政府主导的专项基金,把科创基金规模做大,引导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三是聚焦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培育发展研发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型企业,上海应该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研发用的是大脑,不是用土地、车间、空间,它的附加值会更高。苏浙皖要做的是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共享共赢。

刘庆把话题切换回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正在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技术供给与需求紧密衔接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资源端,完善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网络体系,借助上海国际化优势和长三角产业需求,更广视野、更大范围、更高效率集聚创新资源落地长三角。在研发载体端,围绕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各类研究所,打造产业技术攻关的关键力量。在产业需求端,与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征集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真实技术需求。

长三角不仅需要诸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的公共平台发挥桥梁作用,长三角各地成熟的、有成效的产业创新平台探索经验,都应该更大范围地推广复制,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

刘庆提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长三角打造10个以上的创新综合体。他解释,城市里的商业综合体集聚的是顶级的商家,共享的是消费者;创新综合体集聚的则是顶级的创新要素,共享理念、创意和思想。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便是创新综合体之一,按照设想,科学家、应用技术开发人员、龙头企业的员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服务人员,可以同处一室,探索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之路。

最近,刘庆每周都在长三角出差,不断对接各种创新要素,他坦言这是他认定的事业。“值得把接下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刘庆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