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虞山镇志》第二十三编第四章 第一节 岁时习俗 常熟旧时相沿成习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的节日活动,年初一家家户户贴春联,凌晨放“开门爆仗”,男女老幼穿新衣,谓之过新年,象征万象更新。小辈向长辈拜年。亲友、熟人见面互道“恭喜”。早餐吃团圆糕点,以取“团圆”、“高升”,中午吃面或馄饨,以求“长寿”和“兜财”的吉利。泡茶放青橄榄(谐减难),有吉祥消灾之意。入夜,各家提早入寝,称“关日头睏”。是日,一般不出门,合家团聚,全天不借火、不汲井、不扫地。商店休业,街上多设摊售年画和儿童玩具,城区北门大街以及大田岸、石梅场有跑马戏、变戏法、套泥人等游乐活动。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俗称“跑亲眷”,互相拜年,馈赠礼品,互请吃饭,彼此应酬。初三,称“小年朝”,吃“百岁圆”。农家则把节日积存的垃圾倒在田角上,称“滑田财”。初五,传为“路头”(财神)生日,家家要“接路头”,自初四深夜起焚香点烛,迎接财神。初五早晨店主带领职工拜路头,必须逐一呼名,被呼者继续雇佣,而未呼者即暗示解雇。商家举行“接财神”祭仪后,在店内吃“路头酒”,祈求财源茂盛,生意兴隆。是日,商店开市,曰“应市”。建国后,“春节”为法定假日,放假3天,单位门口悬挂“欢度春节”横幅,商店照常营业,各种陋习革除。放鞭爆、贴春联、亲友互访宴请更盛。党政领导向坚持节日生产的工人慰问,向烈军属、离退休老干部拜年,祝贺春节愉快。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元宵”。是日家家吃元宵(汤团),晚上户户焚香点烛,陈设供品,迎接“灶君”。是夜,城内自寺前街之老城隍庙和周神庙弄之周孝子庙开始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亦悬挂彩灯,燃放鞭爆焰火,敲锣打鼓。男女老幼普遍上街观灯,儿童则牵着兔子灯、提着各式花灯游逛街道巷弄,谓之闹元霄。城隍庙、总官庙、水仙庙、灵公殿,周孝子庙都有灯市。各商店也悬灯挂彩,招徕顾客,生意特别兴盛。 清明 清明节又称“思亲节”,这天民间作为祭祀先人的日子,有“上坟”、“扫墓”、“踏青”的习俗。一般先在家祭祀,然后举家前往祖坟祭扫,寄托哀思。是日,虞山山麓游人络绎不绝,市上有青团,焐藕等点心。建国后,在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学生以及机关、团体各界人士祭扫烈士园陵(墓)已成新俗。 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称“上巳节”,又称“拜香节”。传为真武诞辰,虞山拂水岩前报国禅院(后称祖师庙)内供真武神。每年三月三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登山进香(俗称拜香),名曰“报娘恩”、“完愿”,香火之盛为全年之最。是日,西门外山麓和城内闹市地段,香客游人如云,茶楼酒肆座无虚席,烧香浜一带山前豆腐干等消闲食品颇具盛名。官绅豪富携眷约友,乘画舫、设华筵,泛舟尚湖,饮酒作乐。也有游客合雇小船荡漾湖上,称“摇出水”。建国后,拜香之类已禁止,游人上山仍然很多。 立夏 是农历初夏的开始,有立夏“见三鲜”之说。是日,蚕豆尝新,农村家家吃草头(金花菜)摊面衣和咸鸭蛋较为普遍。并有“秤人”(秤体重)习俗,说是立夏秤了体重可避疰夏,祈求夏季无灾难。如今,“秤人”习俗少见。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天中节”。是日,各家将葛蒲、艾叶、蒜头扎在一起,悬挂门首、床头等处,有的还贴神符,挂钟馗像,以示“避邪驱鬼”。室内用苍术、白芷等物烟薰,驱逐虫蛇。民间饮雄黄酒,小孩穿五毒衣,并用雄黄酒书“王”字于小孩额部及涂于耳朵手足心,说是夏天可不被虫叮咬。余酒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妇女用彩绸丝绒制成粽子、老虎等形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胸前以祛恶邪、避百毒。吃粽子、赛龙舟,传说是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风俗。建国后,门上悬挂葛蒲、艾叶、大蒜之物,以及吃粽子、咸鸭蛋的习俗尚存。 夏至 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是日,有吃夏至粥之习俗。粥以糯米、新上市之麦类,加赤豆、蚕豆、红枣、糖等煮成,全家食用。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七巧节”,相传七夕是牛朗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期。是夕,妇女以瓜果、香烛供奉,以汆引线的形式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习俗,谓“吃巧”。是日,家家多以面粉或米粉制成油炸食品,谓“巧果”以分送亲友,寓心灵手巧之意。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日,新亡者之家,亲属前往拜灵座祭祀,谓之“新七月半”。城乡人民在“中元节”前家家要祭祀祖先,称“过七月半”。七月十四夜,俗称“鬼放假”,傍晚家家早闭户、儿童不出门。和尚在南门坛上“放焰口”诵经施食,超度亡魂,称“中元普度”。还举行盂兰盆会,以大篮贮百味,供奉诸佛。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家家吃月饼、糖烧芋艿,亲友间也以月饼相赠。入夜,各户庭中“烧香斗”,香斗是线香制成,形似升罗,有的“香斗”扎成楼台亭阁,争奇斗胜,供奉月饼、瓜果,为之“斋月宫”。是日,妇女盛装出游,名“踏八步”、“走三桥”以祈无疾交运。建国后,“踏八步”、“走三桥”、“烧香斗”之俗已经消失。“斋月宫”,合家团聚、吃月饼、糖烧芋艿风俗仍然延续。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九为阳数,这天两个阳数重叠在一起,故称“重阳”,又名“重九”。是日,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市上出售的重阳糕上插五彩小纸旗,糕面浇糖浆,味甘可口。重九登高,旧时,有“登高避祸”之说。是日,城区人民多登虞山游览,兼赏秋色。90年代中,又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敬老日。 冬至 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旧时,家家要祭祖,或邀亲友吃“冬至夜饭”。贫苦人家愁年忧债,故有“富门冬至夜,贫户冻一夜”之谚。是日,看晴雨,谓之“干净冬至邋捶年,邋捶冬至干净年”。 廿四夜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廿四夜”,是日晚上家家要祭祀社君,送社君上天。祭灶时,除了供奉一般的菜肴果品外,一定要供上糖团子和糖元宝之类的饴糖制品,并要在灶家殿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1副。意在让社君吃糖或糖团子,把嘴粘住,上天之后只说好话,以求合家平安康泰。 除夕 农历年最后一天称“除夕”,也称“大年夜”,又称“年三十”。民间很重视这个节日,常年在外的人都尽可能回家过年。是夕,各家要祭祀祖先,称“接真”,祭毕,合家围坐一桌吃“年夜饭”。旧时,贫富悬殊,贫苦人家略有荤腥,但求饭饱已足;富有人家席筵丰盛,冷盆、点心加“4帽子1伞”(即4热炒1暖锅),另备1碗青菜,称“长庚菜”,以祈延年益寿,1碗黄豆芽,称“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烧年夜饭特多,剩余置饭箩中,插上柏枝,象征“米囤”,寓年年有余粮,饭中放黄豆、孛荠若干。吃年夜饭时多数人家放一盆炭火,称“旺盆”,取兴旺之意。吃了年夜饭,就算长了1岁,饭后,长辈持“压岁盘”给儿孙,内装茶食、糖果、红纸袋,袋中贮钱币,称“压岁钱”。堂上点“守岁烛”,半夜不寝,称“守岁”。是夜,各店铺遣人手提灯笼,向债户收账,负债人难以还清,则外出躲债,至次日清晨(年初一)方能回家。深夜,各家就寝前,要放“关门爆仗”。 此外,还有如下习俗:以蚕豆升许,入锅爆炒,“毕剥”有声,称“炒发禄”,将连根青葱和瘦长木炭用红纸封束,倚门枢间,称“撑门炭”,取脚炉盖盛石灰筛于户外阶前,累累如串月,称“印宅基”;以冬青、柏枝集束悬挂大门楣上,以祈吉祥;置井泉童子马于竹筛内,祀以糕果茶酒,庋井阑上掩之,谓之封井。 第二节 生产习俗 迎春打春 城东南小东门亦称迎春门。清代,每逢立春日,常昭两县知县,依例出城,东向迎春,举行迎春仪式。是日,县官乘坐轩轿,旌旗鼓手前导,后随吏役多名,反穿黑羔皮褂,在轿前护卫。招1乞丐扮作春官,骑在马上;另用纸扎成春牛1只,腹内预置米麦杂粮,到指定地点,由春官将纸牛鞭打,使肚内粮食漏出,预兆农业丰收,俗称“打春”。 照田财 旧时,农历正月十五日,农家用稻草扎成火把,中间放一点镬锈(锅底灰)。入夜,由孩童跑向自家田内,点着火把在田中奔跑,边走边唱,“点田财,我里来……”祈求农业丰收,谓之“照田财”。建国后,农业集体化,这种习俗逐渐消失。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辰(俗称百花十二)又为“稻花生日”。城区莳花者对名贵的盆景、花卉、农村的果树,各家都剪裁红纸贴或挂在花树上,有的制小旗插花盆中。农民则将红纸贴于盛稻种的器具上,以求稻花繁盛,结实率高,俗称“赏红”。老城隍庙后宫有花神殿,是日开放。 猛将社 旧时农历正月十三日为“猛将神”诞辰,相传“猛将神”因驱蝗有功,殁后为神。农民为祈求驱虫害,获丰收,每年举办“猛将社”供祭,一年多次,三四月做“秧田青”,七八月“斋青苗”,稻田遍插彩纸旗,驱虫害。牵砻做米“斋砻头”。此习俗沿至解放前夕。建国后,随着农业科学种田发展,农民科学知识提高,“猛将社”活动逐渐消失。 第三节 庙会 旧时,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庙宇迎神赛会(俗称“解会”)接二连三,有定期和不定期。定期的大东门总管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举行“春会报社”,会期一天称“清解”,两天称“浑解”。先一日为“演会”,又称“引会”,第二天举行正会,晚上有夜会。不定期的有城隍庙,报本庙,周神庙等。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常昭两县城隍庙的“解会”最为壮观,先期发出“路由单”预告“赛会”的日期和所经路线、出发地点至“终结上岳”。仪仗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观者如潮,万人空巷。各种庙会目的,无非是祈求“菩萨保佑”、驱瘟免疫、人口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建国后,迎神赛会的习俗逐渐消失绝迹。 龙舟竞渡(俗称划龙船)是纪念春秋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自投汩罗江的风俗,每年春秋举行。最热闹的农历三月二十日西门外湖甸李王庙,三月二十九日大东门外南塘三里桥和四月初二南门外南头巷3起,秋季称“划青苗”。舟作龙形,饰以彩色,船上旗伞,竞渡时锣鼓喧腾,划船是年轻力壮农民,众浆齐动,驶行快,入夜更换夜饰。“转水墩”放烟火,全城可见。另有“档船”,有武艺的人在船头表演。观者乘游船停泊大河两岸,豪绅巨室的大号快船停泊河心,船上名厨烹调畅饮。有的游客雇舟搭坐,称“摇出水”。建国后,龙舟竞渡逐渐淡化消失,90年代中后期又有兴起。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