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每日练 | 日内瓦湖一条河,罗纳冰川盖布合(2022届203)

 hjh2004 2021-12-31

重庆市2021届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瑞士日内瓦湖形成于第四纪冰期,被罗讷河自东向西穿过。有人说:“罗讷河促成了日内瓦湖,但却又在不断消灭它”。图1为日内瓦湖及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图片

4、日内瓦湖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断裂下陷—冰川消融—积水成湖

B.冰川运动—刨蚀地面—出现洼地—积水成湖

C.气候变暖—冰碛物堆积—阻塞河道—积水成湖

D.冰碛物堆积—流水侵蚀—形成洼地—积水成湖

5、“消灭日内瓦湖”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

A.冰川侵蚀   B.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解题思路

本题以瑞士日内瓦湖为背景材料,以日内瓦湖的形成过程、“消灭日内瓦湖”的主要外力作用为切入点,考查了外力作用(冰川)、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4、日内瓦湖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断裂下陷—冰川消融—积水成湖

B.冰川运动—刨蚀地面—出现洼地—积水成湖

C.气候变暖—冰碛物堆积—阻塞河道—积水成湖

D.冰碛物堆积—流水侵蚀—形成洼地—积水成湖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C

解析:

湖泊按照湖盆的成因分类,可分为如下类型:构造湖(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如断裂、断层和地垫等,一部分地壳断陷、下沉形成)、火山湖、堰塞湖、冰川湖、风成湖、喀斯特湖、潟(音同细)湖(浅水海湾或海港,因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堤所阻而形成的接近封闭的水域)、河迹湖(牛轭湖)等。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冰成湖,是由古代冰川或现代冰川刨蚀或堆积作用(即冰碛丘陵间或终碛后方。冰碛,即冰川堆积物)形成的冰川湖(又称“冰成湖”,可分为“冰蚀湖”和“冰碛湖”两类),特点是大小、形状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如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北美洲(五大湖等)和中国西藏的湖泊。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材料,“瑞士日内瓦湖形成于第四纪冰期,被罗讷河自东向西穿过。”再加上,该地纬度较高(46°N),附近有阿尔卑斯山(多典型的冰川地貌)。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该湖泊为冰成湖。地壳运动,断裂下陷,所成湖泊为构造湖(湖岸平直、形状狭长、湖坡陡峻,深度大),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冰川是改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其塑造地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冰川运动实现的。冰蚀湖是指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冰川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刨蚀主要是冰川滑动过程中,不断锉磨冰川床)、掘蚀(又作“拔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基岩湖盆,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冰蚀湖,多分布于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如北欧(俄罗斯科拉半岛和芬兰境内)及北美(加拿大东部大多数湖泊)一带。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冰川消融时其挟带的堆积物(冰碛物)间的洼地,或因冰碛物堵塞河床,积水形成的湖泊,这一类湖泊多分布于古代大陆冰川作用的外缘地区。第四纪罗纳大冰川,通过刨蚀、雪崩、和山体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这些碎屑物,最终随着冰川运动(冰碛物磨圆度差,分选性不明显)。在瑞法边界的日内瓦附近,由于落差减小,冰川运动滞缓。随着气候变暖(进入气候温暖期),冰碛物形成相对封闭的低洼地,阻塞罗讷河(又译作“罗纳河”,上下文的罗纳冰川同理),潴水成湖(不是流水侵蚀,而是流水堆积,包括河水及泥沙)。故C项正确,B、D二项错误。

5、“消灭日内瓦湖”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

A.冰川侵蚀   B.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D

解析:

有人说:“罗讷河促成了日内瓦湖,但却又在不断消灭它”。这一方面是湖泊主要补给来自罗河,另一方面却因为该河流源自高山(阿尔卑斯山),落差极大,水流湍急,侵蚀作用强,泥沙含量巨大(据估计,每年入湖泥沙约有400万吨),因此罗河的泥沙淤积(流水沉积)又在填平该湖泊。故D项正确,C项错误。结合上题结论,日内瓦湖是冰成湖,冰川作用是该湖泊的形成因素,而不是湮没的条件。故A、B二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注意,日内瓦湖,又称“莱芒湖”,是欧洲阿尔卑斯湖群中最大湖(西欧最大湖),既是世界第一大高山堰塞湖,也是冰碛湖。日内瓦湖,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湖泊总面积约为224平方英里(约580平方千米,其中瑞士占348平方千米)。其东西长73千米,南北最宽处14千米(湖身为弓形,湖的凹处朝南)。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日内瓦湖的海拔375米,其北岸地势迅速抬升,融入阿尔卑斯山的主脉。河自东入湖,西经日内瓦城流出,它是吐纳日内瓦湖水的主要河流。湖畔和毗邻地域,气候温和,温差变化极小,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疗养基地(环湖山峰终年积雪)。在沿湖的山坡上,梯田广布,一直绵延到海拔六百多米的高处,多为葡萄种植园。

图片

四川蓉城名校联盟2018级高三第二次联考

44、【地理—选修6环境护】(10分)

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罗纳冰川在过去160年时间里退缩了1400米,减薄了350米。自2010年起,当地居民开始尝试每年为罗纳冰川冰舌部分(约2万平方米)盖上白色高科技隔热聚酯材料苫布以减缓罗纳冰川消退速度。有专家指出,这种方法是匪夷所思的挣扎,可行性差。

图片

简述当地采用覆盖苫布减缓冰川消退速度的原理,并指出专家观点的合理性。(10分)

解析及答案:

简述当地采用覆盖苫布减缓冰川消退速度的原理,并指出专家观点的合理性。(10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原理:白色苫布反射太阳辐射,(2分)减少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降低冰面温度;(2分)隔热效果好,降低冰面温度。(2分)

合理性:苫布价格昂贵,铺设成本高;大范围铺设,建设难度大;铺设苫布,可能对冰川造成新的污染。(任答二点得4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可知苫布(遮盖货物用的大雨布或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苫,音同善)是白色的,且具有“隔热”功能。一者,白色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冰面(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这就类似我们夏天穿浅色(或白色)衣服,相对凉爽的原因。二者,从材料出发,高科技隔热聚酯材料的苫布,隔热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冰面温度。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但是,这种方法一方面铺设范围极大(且山体呈不规则形状),建设难度大,另一方面面积巨大(科技含量高),铺设成本高。此外,铺设苫布,就类似给田地盖地膜(地膜残留),最终或会给冰川造成污染,得不偿失。所以,有专家说,“这是匪夷所思的挣扎,可行性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