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缺》|可怕的“稀缺心态”到底是什么?

 悦读斋主 2021-12-31

不管是一直穷、一直忙,还是一直都穷忙,本质上看,都是由于稀缺心态(穷人思维)导致陷入稀缺陷阱。——摘自《稀缺》

穷人缺钱,富人缺时间,但给穷人一笔钱,富人一段充裕的时间,不久之后他们又都会陷入稀缺。

其实穷人缺的不是钱,富人缺的也不是时间,造成穷和忙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可怕的“稀缺心态”。

那么,什么是稀缺心态呢?它会带来哪些危害,又该如何改变稀缺心态呢?

美国经济学博士塞德希尔·穆来纳森、认知科学博士埃尔德·沙菲尔联合创作的行为经济学著作《稀缺》或许能回答这些问题。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埃德尔·沙菲尔

01


什么是稀缺心态?

作者给我们的解释是,稀缺心态是我们对可用资源不足的感知和体验,是错误配置资源的一种不良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就是总觉得自己很“穷”,什么都缺,缺时间、缺金钱、缺健康、缺技能,等等。

缺,是因为你拥有的这些“资源”,不能满足你的“欲望”导致的。

比如明天要交一份营销策划文案,你要通宵加班,这时时间这个资源就变得稀缺了,你需要充分利用它,全神贯注地去完成方案。

这种情形下,稀缺心态就产生了。

乍一看,也许你还觉得稀缺是件好事,能让你“专注”去做某事,但如果长期存在稀缺心态中,它的危害就会显现出来。

02


稀缺会产生哪些危害?

作者帮我们梳理出了三个可怕后果。

一是引发管窥现象。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视野被限制了,如同通过管子看东西一样,“管子”视野外更为广大的情景和更为重要的事物被我们屏蔽了、忽视了。

它会让我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比如你每天坚持晨跑,但这两天因为工作任务重,你就觉得跑步不重要了,完成工作要紧,少跑两天没关系。但从看,投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在稀缺心态下,人们往往会做出损害长期利益的决定

这正是稀缺心态最可怕的地方。

二是降低大脑带宽。“带宽”是借用了IT术语,很形象,电脑打开的程序太多,占用CPU和内存过多,电脑运行就会变慢。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的大脑天天被一些琐事困扰,比如买件衣服上几个平台来比较哪个更省点钱,下个月房租还没着落怎么办,明天的报告还没写完等等,你就根本没有能力思考一些复杂的事情,也不会考虑一门手艺、掌握一项技能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三是导致借用发生。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我们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一种行得通的做法。

换句话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这就是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使用信用卡、花呗和分期付款的原因。

03


如何改变稀缺心态?

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我们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钱不够,时间不够,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稀缺,避开稀缺陷阱。同时积极为稀缺心态做准备,防止对重要事情的忽略。

一是节约带宽。认知资源有限,所以没必要无论大小事情都调用珍贵的认知资源。少做无关紧要的决定,将选择进行简化,将注意力放在更为关键的决断上。

乔布斯只穿衬衫和牛仔裤就是为了解放出选择的带宽。

这就会让他能留出更多的带宽去关注遥远未来的问题,去思考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二是确保余闲。面对稀缺的威胁,余闲是必需品,我们需要将余闲列入计划之内。

时间少、任务重的时候,也要在日程上预留出空白时间段,预防突发情况;原本30分钟的车程,我们要预留40分钟的时间,以防路况拥堵以及其他情况。

在每个月的开支之外,要储存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

延伸一下,聪明的人往往能够保证专注于当下工作目标,他们不会向未来借用资源,并因此耗尽余闲,更不会将自己拉入未来的带宽陷阱。

三是简化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由于稀缺心态会导致忽略,若能为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务找到更便捷,甚至是一次性解决方案,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每个月支付账单时设置自动还款,为快速通过高速公路,办理ETC等。

四是分段设置完成日期。早期资源充沛会变相鼓励人们浪费,而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时,管窥心态和忽略重要事情行为就会出现。

所以,把完成任务的一次性截止日期改为渐进式的分段完成日期,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你的公众号每周需要更新一篇文章,你就可以设置3天时间读一本书,2天时间搜集素材和思考文章题目,再用2天时间完成写作。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稀缺心态会让我们感觉穷困,人穷则“智”短,“智”短人更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而人们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则是忽略余闲的重要性和带宽的有限性。

在资源富足时往往想不到为将来留有余闲。我们会想,钱还多着呢,先花着怕啥。时间还富裕呢,先刷会微博抖音再工作不迟,最终导致掉入稀缺陷阱中。

因此,我们要提前规划和管理好带宽,预留和管理好余闲,只有这样才会改变我们的稀缺心态,逃离稀缺陷阱。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