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向来玩心重,早先,我在南京念书时,他就去了我的学校三趟,美其名曰“看看孩子”,逛遍了南京城里不用花钱买门票的所有景点。后来,我分配到无锡工作,他又去了两回,据说,他小时候在无锡这地方生活过,颇有故地重游的兴奋与激动。因此,当妻子提议我们一家三口要在国庆长假里去北京旅游时,我首先想到,带上父亲去北京。 双休日,我们回到乡下老家,向老父亲宣布了国庆长假的旅游计划。果然,不出所料,父亲思索良久,低头说了一句,我不去。可他嘴上说得是斩钉截铁,态度似乎很坚决,其实,他的心思根本没藏住,被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他心里非常愿意去,但不知去北京一趟要花费多少钱,所以,他心存顾忌,就上演起一出欲擒故纵的戏来。我和妻子早有思想准备,由媳妇再次郑重邀请他。父亲犹豫再三,终于,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 “行,跟你们去一趟。这辈子我能到北京去玩一趟,也就值了。” 国庆节日里的北京城,可以用到处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来形容,全国各族人民趁着国度长假的大好时机,都涌入北京城来游玩了似的。与其说到不同景点去看风景,不如说,就是换个地方看人群。父亲虽已进入古稀之年,可每到一处旅游景点都兴奋得像个孩子,爷孙俩挽手踊跃前行。他们时走时停,他们行走时,快步如飞,我们需要小跑步地跟上去;他们在某一景点前逗留时,时间的脚步就停下了,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等待他们的耐心。 父亲以前是位木匠,对故宫里的建筑木结构赞不绝口。时常是孩子先看完了,站在一旁等爷爷,他却流连忘返,被眼前美景牢牢吸引,因此,他不时地向孙子致歉,让你久等了,那工艺真精美,我从未见过做工这么好的梁殿呢。一天奔波下来,他玩得实在是累了,在宾馆里自顾低头打盹,不愿意再与我们说一句话,而此时我们很想听一听他北京行的感受。如何才能打开爷爷的话匣子呢?孩子灵机一动,他凑近爷爷询问到: “爷爷,那宫殿里的木梁制作如何呀?” 父亲一听这问话,顿时来了精神,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赞美起故宫的宏伟建筑来。 颐和园长廊的天花板上尽是精美的图画,父亲一路仰着头细细地看。怕他光顾着看头顶上画而脚下摔跟头,儿子就一路搀着爷爷。在北京旅游期间,父亲似乎将他大半生里集聚的赞美语言都集中爆发出来了。在北大校园里,他见到地面上铺着的一块栩栩如生的盘龙石刻,他赶紧召唤我: “来,来,我在这里照张像,北京的龙,才是真龙。” 他伸出同为匠人的手,崇敬地抚摸着前辈能工巧匠们留下的真迹,让我帮他将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游长城爬八达岭时,由于时间紧张,我们催促他上车,可父亲也坚持说: “一定要照张像,我是到过长城的人。要不然,等我回去告诉村里人,他们可能不信呢。” 回来以后,父亲精心挑选出近百张照片,装框悬挂。家里一挨来了客人,也不问人家是否有兴趣听他介绍,他就大言不惭地自发行动起来,滔滔不绝地向人家宣扬北京是如何的美,大讲北京的风土人情,顺带地,也说我们真孝顺,带他去北京旅游呢。听母亲说,即便家中没有客人的时候,父亲也会独自戴上老花镜,仰望墙上的照片,重温北京之行的点点滴滴。 就这样,那年,父亲度过了一个无比充实快乐的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