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暑|蒲扇、流萤、知了猴

 熹履 2021-12-31

小暑

蒲扇、流萤、知了猴

01

到了小暑,无时无刻不想着纳凉。 西瓜、风扇、空调……变着法地来消暑。

夏天,和其它的季节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有更多的记忆连接着过去。

晚饭,往往是一天中的主餐农活忙完,时间也充裕。将一张方桌、两张马扎再加一张容两人坐的木凳,搬到天井里。

我和哥哥先坐下,兴奋地等母亲上菜。

就着灯光和微弱月光的晚餐浪漫中掺杂着烟火。

稍晚,檐前的灯光下经常会有飞蛾扑来。有时,还会有壁虎从屋檐下漫步。不一会功夫,就呜呜洋洋的,蚊虫都聚拢到了灯底下。我和哥哥在等饭上桌的间隙或者饭后未散时观察有哪些小东西从灯下经过。

好风如水,奈何蚊虫太多。

02

这个时候,天空慢慢染上了淡淡的黑色, 吃完饭的妇人们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拿着一张马扎,往村子空旷的风口走去。路过一地,遇到某人,稍一停顿,拉上两句。

到了风口,安下马扎,闲聊就开始了。谁家的闺女找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家,谁家的儿子做了一份什么工,谁家的猪下了崽子,谁家盖的屋比谁家的又高出了一些……从“天气真热”到“街上的菜便宜了” ,再到“今晚的蚊子多” ,话题从来不断,只要不想就不会终结。

一边拉着呱,一边用手中的蒲扇拍打下腿和手臂。 不知不觉中,小孩子赖在了身边,小狗趴在了脚前。

这一刻,悠然而舒适,真的是夏夜里的一景。  

03

母亲少有时间这么清闲时。

此时,我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找知了猴。

天将黑未黑的时候,我和哥哥来到村子有树的路旁,或者去某家院墙外空旷的有成片杨树的地方。左手拿着一个装知了猴的塑料袋,右手推开手电筒的开关,一束光远远近近四处摇晃。

经常捉知了猴的人,会总结出一套经验来。

杨柳,是知了猴非常喜欢的树。村子里柳树少,多是杨树。

它们或是潜伏在某个洞中,等待时机爬出来洞米粒大小,洞口的土薄而软,小心翼翼地用一个小树枝将洞挑开,里面的知了猴有些惊慌,开始飞快地后退,但还是被拎着腿提溜出来。它们仍然徒劳地蹬着腿,奋力挣扎。 有的洞大开着,知了猴已经成功出洞了;或者在通往某棵树的路上奋战(当感觉到危险的时候,有的继续爬行,有的则一动不动,佯装已死,性格各异。对于它们来说,或许装死是逃过一劫的最好办法;也有的已经爬到了树上。

而我们,或站或蹲,或上或下,来来回回围着几棵树。 

若是找到一只知了猴,就喜不自禁,若是有伙伴来问,哪怕是内心充满了兴奋,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找知了猴最好的时机应是雨后,土松软最容易破土,也容易找到。

除了找知了猴,还有一个东西吸引着小孩子——萤火虫。

04

萤火虫,它的存在就像是人们的美好想象,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杜牧有诗云“轻罗小扇扑流萤”,一个流字把萤火虫的状态很好的描绘出来。一道流动的光,照亮了夏夜。

记忆中有这样的画面,应是在村边的野地里,空中有萤火虫飞来飞去,也有的轻轻落在了植物上,我轻手蹑脚地走向它,轻松捉住。

逮萤火虫,最想做的是想看看一个发光的虫子究竟是长什么样子。到手后,一只手稍微松开,留出一点空,凑近了看觉得并没有想得可爱

正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萤火虫的美还是要远远地望去才好。

看完之后,再将它放飞。

我不记得这是否有亲身经历,似乎又像在哪里看到的情节,这件事本身就像萤火虫的存在一样朦胧而又梦幻。有一天在母亲那里求证,才确认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些事情虽然已远去,但想起来却是暖的,就像一块棉布,铺在记忆里一样,舒适而柔软。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