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兆元 | 年俗认同与城市文化建设

 seawn 2021-12-31

全文共158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HAPPY NEW YEAR 

年味清淡,缺少年俗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失。春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我们不能听任农村年俗因为人口不断减少日趋冷清,而城市年俗又没有很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最终空叹文化传统的失落。其实,城市年俗的构建和认同,我们大可有所作为。

每到年关,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和大学生都急着往家赶,许多已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人,也回老家过年,使得春运大军越发声势浩大。除了合家团圆,在父母祖父母跟前难得地尽几天孝心,回家过年的另一个原因,是家乡的年味比城市里浓厚而纯正得多。还真是这样,看看我们的城市,许多小区在春节里平淡冷清。于是,不少感觉乏味的城市人,便谋划着出国旅游,或到外地走走看看。年味清淡,缺少年俗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失。

“兼容性”“碎片化”和“主旋律”

城市为什么缺少年俗认同?因为许多小区邻里间平常很少交往和交流,没有形成“熟人社区”,过节时自然凑不起热闹;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外地人不断涌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老家的年俗有所不同,相互间的“兼容性”不够,使得城市年俗更加“碎片化”。更主要的原因,是不少城市并没有把年俗构建和认同当做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常常只被理解为建造剧院、邀约大型演出、办创意园区等等,没有把市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当做根本任务。因此,城市年俗通常缺少“主旋律”,就是在市民中有较高认同感的文化习俗与项目。“主旋律”很重要,有了它,才能不断吸收融汇各种“新来的”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年俗内容,通过主动积极的“兼容”把“碎片”整合为一体。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化需要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包括民俗认同,否则将会产生一些人们“彼此疏离”的城市。城市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假以时日,但文化建设在其中可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现在,面对规模庞大的春运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连年来一直有人建议设法把一部分外乡人留在城市里过年,甚至让他们把家人接来同乐。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城市的年味呢?我们是否应该像重视春运一样重视城市的年俗构建和认同呢?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关之时长途奔波的人们,迟早会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需要城市的年味和年俗,也就是说,城市应该满足他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古人有一种社会理想,叫做“安其居,乐其俗”,颇有道理。我们现在对于“新市民”的安居等问题开始重视,但还基本未考虑让他们“乐其俗”的事情。

“节日及其习俗管理”是

社会管理的一部分

城市年俗的构建和认同,我们大可有所作为。眼下商家对营造过年气氛是最起劲的,将店铺布置得红火热闹,借机促销。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和渲染张扬,向来是年俗的一部分。我们看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记载,知道那时商家就是年俗构建的重要力量。但商家的自发而为,效果不尽理想。一则热闹归热闹,却没有城市的个性特色,更没有城市文化的内涵在其中。二来他们主要想着促销,位居主要商业街的店铺十分积极,而居民区附近的商家自感竞争不过,就不来劲。这不怪商家,因为城市文化部门未能积极规划和组织,结果必然如此。此外,各种文化场所如影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园等,更应开展多姿多彩、能培育成品牌的年俗活动。也可鼓励支持一些企业组织灯会、行街表演,等等。

年俗活动是需要规划和组织的,尤其社区的活动组织不可或缺。其实所谓社会管理,“节日及其习俗的管理”是其中一部分,在中国古代,这是地方官的职责之一。现在,我们不少城市的政府部分,过节时的作为还主要是访贫问苦、抓好市场供应和加强治安等等,对节日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没有人关心引导城市的年俗构建,年味能浓吗?

春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我们不能听任农村年俗因为人口不断减少日趋冷清,而城市年俗又没有很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最终空叹文化传统的失落。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11年2月1日  第5版

    图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