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可不知的春联演变史

 新用户6516h3hB 2021-12-31

艺述史官方原创

 

眼看着马上就到了农历壬寅年,你们那里有年味了吗?我记得小时候那真是天天盼着过年,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拿,有各种零食吃,临到大年三十,都会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后面去贴春联,这时候才真正觉得年来了。今天我们来聊聊春联的历史。

小学时课本上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背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旧符其实就是最早的春联,在东汉的《风俗演义》里记载,最早的春联实际上就是两块挂在大门两侧的桃木板,一写神荼,一写郁垒,这二位是神话传说里的神仙,相传鬼门关设立在一个桃树之下,这二位神仙分立左右,负责监督人间的鬼魂返回阴间,所以鬼神邪物最怕他们,将两位神仙贴在大门上也是为了先民为了图一个辟邪的愿望。

大概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民间已经有人在桃符上开始写一些吉利的话,而且有了对仗押韵的规矩,根据《宋史》记载,历史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自后蜀主孟昶之手,春联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第一幅春联已经有了春节那个热闹味。随着造纸术的普及,纸张在民间已然普遍了,所以这时候春联的形式也从桃符慢慢变成了贴纸。

贴春联真正成为家家户户的传统,还得追溯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没读过多少诗书,却偏偏喜欢文化事,尤其喜欢读春联,在某年的除夕夜,突然颁布了一道圣旨,命令家家户户必须是要张贴春联,第二天朱元璋换上便装微服私访,就是为了读百姓门上的春联。据说朱元璋在私访的路上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这家人是个杀猪的,过年没空去请人写对子,于是朱元璋要来笔墨在纸上写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可以说没有朱元璋的重视,可能春联还没这么深入人心。

作为流传几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春联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使之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另一方面来说,春联本就承载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年味,大红色的纸面上写上遒劲有力的书法,两句吉利的话念出来过年的气氛就有了,少了贴春联这项活动还真就少点意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